《出埃及記》是神救贖其百姓出奴役之地、建立聖約之民的重要篇章。第一章承接《創世記》的尾聲,描繪以色列人在埃及由尊榮走入苦難的過程。這不僅是民族興起前的黑暗背景,更揭示神如何在壓迫中工作,預備拯救的時機。信徒從這章當看見:即使環境變遷、權勢更替,神的應許不變,祂的百姓不會被遺忘,祂的作為正默然進行。 一、神的應許仍然有效(出1:1–7) 經文一開始重申雅各後裔來到埃及的背景,並點名十二個支派的始祖(出1:1–5),顯出這不是模糊的歷史片段,而是有根有據的神的家譜。儘管約瑟與那一代人已過世(出1:6),但「以色列人生養眾多,並且繁茂、極其強盛,滿了那地」(出1:7),正應驗了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參創15:5;17:6)。
屬靈反思是:人的生命有限,神的應許卻長存。即使我們看不見應許的立即實現,神依然在成就祂所說的話。今日信徒若陷入「沉默時期」,當記得:神的應許不是短暫的安慰,而是歷世歷代堅立的真實。 二、仇敵興起,屬神百姓受逼迫(出1:8–14) 「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出1:8)成為轉折點。新的政權不顧歷史恩情,只看以色列人數繁多而起疑忌,進而採取策略:「用巧計待他們」(出1:10),設苦工使他們受壓、建造積貨城以服事埃及人(出1:11–14)。 這段歷史提醒信徒:世界不一定記得神子民的貢獻,權勢更替之際,敬畏神的人常會成為被排擠與攻擊的對象。這並非神遺忘,而是歷世以來屬靈爭戰的一部分。 屬靈反思是:當信徒在職場、社會或文化中被邊緣化,不可驚訝。這世界不認識約瑟,更不會認同神的價值。然而正如當年的以色列人,我們不是憑環境活著,而是憑著那位掌權不變的神。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苦難,而是在苦難中仍知道「神與我們同在」。 三、逼迫中仍然增多(出1:12) 「只是越發苦害他們,他們越發多起來、越發蔓延。」(出1:12)這是一節極具屬靈意涵的經文。埃及人的壓迫,反成為神子民增長與堅固的溫床。這不是人口統計的巧合,而是神主權的作為。 這一原則在教會歷史中屢見不鮮:苦難時期往往伴隨信仰復興;逼迫之下反見生命堅定。神不常用順境塑造人,但常用苦難煉淨人,使祂的百姓更依靠祂、更見證祂的榮耀。 屬靈反思是:苦難從來不是神失控的記號,而是祂要在祂子民中作新工的起點。當信徒面對敵意或困境,不應灰心喪志,而要在禱告與信心中堅定地相信:神正在這背後成就更大的工作。
四、敬畏神的產婆:順服高於權勢(出1:15–21) 法老進一步頒布惡命,吩咐產婆在以色列人生產時,若是男孩就要殺死(出1:16)。但兩位希伯來產婆──示弗拉和普阿「敬畏神,不照埃及王的吩咐行」(出1:17),甚至在法老詢問時機智應對,神因此厚待她們,使她們家室興盛(出1:20–21)。 這段記載清楚指出:當人類的政令與神的誡命相違時,敬畏神的人當以神為首位。產婆雖身處低微,卻因選擇順服神而被神紀念。她們的名字在經文中被清楚記錄,而法老的名字卻被刻意省略。 屬靈反思是:敬畏神的行動,不分身份高低。信徒無論在什麼位分上,都可以在暗處為主站立。神看重的不是地位,而是是否順服祂的真理。今日的我們,也當存敬畏之心,甘願冒險為真理發聲,即使代價高昂,也要先敬神而後畏人。五、人的命令無法攔阻神的計畫(出1:22) 最後一節提到法老將殺害男嬰的命令擴及全埃及人民(出1:22),表面上看似黑暗絕望,但正是在這樣的時刻,神預備摩西的誕生(見出2:1–2)。人類的極限,正是神介入的起點。 屬靈反思是:即便世界下達最後通牒,神仍有祂的道路。祂可以在河中保全嬰孩,在宮中培養拯救者。人的手不能阻擋神的手。信徒當在黑暗中仍仰望神的亮光,知道祂的時間、祂的人、祂的方式都必不遲延。 在黑暗中預備拯救的神 《出埃及記》第一章不是一個單純的苦難記錄,而是一幅神預備救恩藍圖的底色畫布。當神的百姓遭受壓迫、當世界仇視信仰、當命令似乎將盼望終結,神卻在背後編織更大計畫──祂不但記念祂的約,也興起人、開道路、成就祂的旨意。 今日信徒若處於掙扎或低谷中,當思想:神是否正在悄悄為我們與我們的世代預備「摩西」?我們是否也願意在此時做那敬畏神、不妥協於黑暗權勢的產婆?願我們在苦難中仍信靠祂,在逆境中堅守真理,在不見拯救之時仍然敬畏神,因祂的計畫正一步步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