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出口不等於被理解、說服不等於傾聽
回想在我擔任UX 設計師的初期,我發現最讓人挫折的,往往不是使用者研究本身,而是與不同 stakeholder 的溝通過程。有時候我準備了一整套邏輯清晰的研究洞察、設計建議,卻發現對方「聽不懂」或「不買單」,初期的我內心會爆氣,會懷疑「怎麼連這都不懂?我們到底是不是活在同一個平行宇宙裡?」
這樣的情緒累積久了,我開始反思,是對方的問題,還是我自己太快做出判斷?
我們太習慣有正確答案,也太快給出評價,在台灣長大的我們,大多在「有答案的教育」中成長,考試有標準解、老師說的是對的、問題要快快解決,我們不太被鼓勵去問「為什麼」,也不被訓練去看見背後的脈絡,這樣的習慣,讓我們很容易在工作中快速下定論,覺得別人不懂、自己才是專業,這樣的反射,反而妨礙了「理解」這件事。
説出口不等於被理解、說服不等於傾聽。設計,從來不是靠「對錯」運作的
他不是反對 UX,而是沒人幫他「翻譯」UX 在限制底下能怎麼落地
一次與 stakeholder 的轉捩點 我曾經遇過一位非常「開發思考導向」的PO,他最常說的是什麼事都可以被開發,但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資源,他的這套說法打槍了好多具有用戶價值的features,我原本為他貼上了「難搞」的標籤,心裡也常常冒出「如果我們只是一昧的講求快速開發,我們只是在做一個可以用的產品而不是一個好用的產品」,也常常檢討自己「我是不是並沒有好好的為使用者發聲」。
那陣子我和他之間的對話常常無疾而終,直到有一次,我決定換個方式,試著從他的語境出發,不再執著於「使用者需要這個」,而是改問「如果我們的deadline沒有商量的空間,那MVP釋出後是否可以將usability testing及事後調整的時間納入專案時間規畫裡」
出乎我意料,他竟然回說:「好啊,如果你能幫我把這些後續的易用性測試稍微做個計畫表,讓我們能安排進下一階段,那我可以提早規劃資源」
那一刻我愣住了,原來他不是不想做,而是沒有餘力去想「怎麼做」,他不是反對 UX,而是沒人幫他「翻譯」UX 在限制底下能怎麼落地。我也從中體會到身為設計師所需要具備的非常重要的軟實力「不同限制下的彈性與適應性」
雖然是很小的一件事但那次對話有如當頭棒喝,讓我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馬上理解設計的語言,我們也不能期待大家都有餘裕換位思考,但如果我能做那個「換位思考」的人,設計就可能成為協作的橋梁,而不是對立的牆
真正的專業不是你懂得比別人多,而是你願意比別人多理解一步
身為設計師我們擅長去同理使用者,但常常卻忘記同理身邊的stakeholders。從那之後,我開始更有意識地練習「不判斷」,理解他的難處、他的立場、他的衡量標準,然後再來找共識。因為我知道,只有當人被看見、被理解了,才會願意打開對話的大門
不管任何職業,我們需要練習的其實是放下「我懂比較多」 我們常被期待是「專業代表」,但真正的專業不是你懂得比別人多,而是你願意比別人多理解一步。你願意理解別人的語言、背景、顧慮,尤其對於UX設計師,這樣才能設計出真正有效的溝通,這樣的設計,才會被接受,也才會留下影響
不判斷,不代表沒有立場,而是知道立場之外還有脈絡。知道情緒之下,藏著沒說出口的需求。
練習慢一點、柔一點,也是一種設計態度 設計師不是只有在畫介面的時候在設計,我們在每一次對話、每一場會議中,都在設計「對話的空間」與「理解的條件」。從用戶到 stakeholder,從同事到家人,練習不急著歸類、不急著證明自己對,或許我們才能真正讓「設計」成為一種連結的力量
我們常說設計以人為本,而這個「人」不只指用戶,也包括每一個在專案中的人,包括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