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x財富雙軌人生系列18
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每天忙著做不喜歡的事,生活常常變得特別「貴」。
一早被鬧鐘叫醒,趕著進辦公室、處理一堆自己其實不感興趣的事,面對難搞的主管或無聊的會議,連吃中飯都像是補血打怪。到了下班時間,終於自由了,這時腦袋裡就會冒出一個聲音:「我今天這麼辛苦,應該好好犒賞自己一下吧?」於是,Uber Eats 叫起來、逛網拍滑起來、名牌包開始看起來「還好而已」、出國旅行變成一種逃離現實。
這些都不是壞事,我們當然值得好好對待自己。只是回頭想想,如果一整天的生活,讓我們需要靠花錢來安慰自己,那這生活的成本,會不會也太高了點?
忍耐的代價,從來不便宜
我聽過不少朋友這樣說:「我雖然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薪水還不錯,就撐著吧!」但我看著她每週五下班後都一定要去按摩、吃大餐、逛百貨公司來「放鬆一下」,那樣的疲憊感根本沒減少,反而讓她一直處在一種高消耗的模式裡。
身體累、心裡悶,就很容易花錢找出口
不是每個人都愛買東西,有些人是靠喝一杯手搖飲、週末瘋追劇、或者滑手機滑到凌晨,來讓自己撐下去。說穿了,這些都像是「小小的補償行為」,我們用一些立即的快樂,來抵銷內心的不快。
只是,這些快樂,常常有「代價」。有時是錢,有時是健康,有時是時間。
快樂的背後,是選擇的自由
不是說不能買東西、不能犒賞自己,而是想說:當我們日復一日把時間都花在自己不想做的事上時,心裡的不滿足會堆積,然後會反射性地去花錢「自我安撫」。
但如果我們能做讓自己有熱情、有意義的事情,會發現:其實不用一直靠「花錢」來讓自己開心。
就像股神巴菲特。他一輩子做自己熱愛的投資工作,樂此不疲,即使年近百歲,還是每天準時去辦公室。他說,因為他太喜歡這件事了,完全不覺得累,反而從中獲得源源不絕的滿足。
這樣的心態,也反映在他的生活方式上——雖然他富可敵國,卻仍住在他幾十年前買的老房子,早餐也只是簡單的麥當勞。他沒興趣用豪宅或奢華消費來證明什麼,因為對他來說,「熱愛每天在做的事」本身,就已經很有價值了。
我身邊有幾位退休朋友也是這樣。他們以前工作到最後幾年,雖然收入還不錯,但壓力也很大、花費也不少。反而退休之後,學習新事物、做志工、徒步環島、帶讀書會,生活開銷變小,但滿足感卻變高了。
因為他們不再「忍耐過生活」,也就不再需要「犒賞自己」。
錢的問題,常常不是錢的問題
很多人在談退休理財時,很容易焦慮:我到底要存多少錢才夠?資產配置要怎麼做才安全?這些當然都重要,我自己也教這些。
但我也越來越清楚一件事:錢的問題,有時候不是單純的數字問題,而是「生活方式」的問題。
如果我們能找到一種比較滿足、內在穩定的生活方式,不只比較快樂,也比較省錢。
退休準備,不是只看銀行帳戶,而是從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開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