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突然想到以前看過的一部日劇《短劇開始啦(コントが始まる/喜劇開場)》的一段情節,里穂子(有村架純飾)最後在決定要不要去上班的一個理由,是因為她在公司裡面看到了一盆插花插的很漂亮的花盆,讓她覺得在那間公司裡面還有插花插得如此精美的人在,是一個值得去的地方。於是,逃離了前一份工作而待業許久的她,最後決定去那裡就職。
我懷疑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對這段有某種共鳴,於是我用日文上網查了有關這段情節是否有網友有相關的心得感想,果然發現了一篇記事。那篇文章的作者除了截圖之外,也簡單描述了劇情、台詞等等,而我也重新回顧了一遍這段情節。
從小細節裡面看到可能合拍的地方
或許也是因為今年換新的工作,反覆的遇到有人針對我之所以做這份工作原因而提出疑問,有人問我為什麼回台灣,也有人在聽完我的現職單位之後跟我說「你有很多選擇啊」等等之類。我其實常常不太懂問問題的人的出發點,究竟是出於好奇還是有著其他意圖。下了要做這份工作的決策的我,其實還是有很多考量的指標,綜合起來之後,傾向於做現在的工作。不過真正推我一把的,其實也像劇中的里穗子一樣,有很多微不足道的小細節的堆疊,讓我意識到我即將要工作的地方,都是什麼樣類型的人將成為我的同事,於是我真正做了決定。在《短劇開始啦》第8話,春斗跟里穗子住的公寓剛好隔了一個陽台,這是一段在陽台上的簡單聊天,其中有一段,當春斗問到里穗子決定去上班的理由時,里穗子和春斗的對白大致是這樣的:
里穂子(有村架純飾):「そこに見事な生け花が飾ってあったんです。」(因為那裏有非常精緻厲害的插花)
春斗(菅田将暉飾):「えっ それだけ」(欸?就這樣?)
里穂子:「花を大切にする人が社内にいてくださるということは。私にはとても大きかったんです。」(在公司裡面有很重視花的人存在,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春斗:「えっ 人生って そんなラフに決めていいもんなの」(欸?人生、是這樣隨意決定也可以的嗎?)
後續里穗子提到了,假設是以居酒屋為例的話,去到了一間新的居酒屋,可能感覺環境陌生,但如果看到裡面貼了一張自己喜歡的足球明星代言啤酒的海報的話,會比較有可能再去光顧第二次吧。看到那樣的海報,某方面好像可以感覺得到自己比較熟悉的東西,甚至也能延伸也許這間居酒屋的老闆是和自己合得來的人。
如果是公司的話可能也是這樣,例如公司的LOGO很可愛,純粹覺得公司的名稱很帥等等,雖然都是「非常微小的事(些細なこと)」,但是畢竟那也都是人做出來的、想出來的,某種程度來講也許也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那裡的人和環境。
那至於劇中的里穗子之所以會特別看到精美的插花,是因為她學生時代的時候是花藝社的社長,而且以全國冠軍為目標,最後有打比賽拿到了第三名。而劇中所表達那盆花的形容詞,用的是「見事(みごと)」這個詞,不是單純的形容美、漂亮,而是用了這個可以表達「令人看得很甘拜下風、很欽佩、很精緻美麗」的這樣的概念的形容詞。對於劇中里穗子的這個角色而言,她可是在學生時代認真插過花的人,我想看到那樣一個好作品在她心中的分量,確實可能成為一個推她決定要去那間公司上班的一個理由。
選擇的指標有很多,也需要一個推力
當然,在選擇工作時我也收集了很多不同書籍的資料,製作了很多表格,畫了不少架構圖來進行評估等等。然而,沒有納入指標的部分也仍然潛在性的影響了我的決策,我記得我當時也有想過,我所選的學校,是一個有跆拳道隊、跆拳道社的學校,連校長都會踢跆拳道,這一點讓我很印象深刻。即便我真的進入學校教書,我可能也不會接觸跆拳道隊,但是或許就跟劇中的里穗子一樣,只是知道在學校裡面,有會跆拳道的人,對我來講就足夠重要了。
另外,我認識的校友們,我感覺他們都擁有很充實的人生,雖然是校友,並不是仍然存在於學校裡的老師,但是,我覺得應該是有很踏實的學習環境,所以能讓校友們可以有很充實的人生吧。而我這裡所想表達的充實,並不完全是學業或研究方面的,而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多面向的成功定義,畢竟我也是曾經為了逃離學界當中汲汲營營的(過度專注於單一指標的成功)那一部分而到了業界,如果去了一個封閉而只追求發表與研究計畫數量的地方,我應該會再次逃跑。
雖然各種理由看起來都很微小,當初在進行選擇時,我也被以前的指導老師說我考量的點太瑣碎。我想,這或許也反映了一種價值觀的差異吧。如果論文發表數和研究計畫數是重點的話,確實,其他的考量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從這個方向來看,有些人做決定的方法也許是單一指標,但是我應該算是多重指標。一個學期過去,我覺得我也驗證了我先前所體驗到的感受。當我世壯運比賽獲得銅牌時,系上和院內很多老師向我祝賀,平常在系上,其實因為老師們都知道我會踢跆拳道,也常常用跆拳道跟我開玩笑聊天。系務會議上或是平常參加研習,老師們會很認真的討論學生的問題或是討論教學方法等,其實不只是做研究,教學、師生互動、產學互動等等,各個面向也都是關注的點。
用硬幣推一把;或者,別人推了我,我也可能推了別人
除此之外,我也常常想起心理學上講的無意識的決策,其實我們的大腦還是會接收各種訊息,消化過後形成某些傾向。所以,我覺得擲硬幣或求籤之類的行動,也是在塑造一種推力讓自己決定,以擲硬幣為例,一邊是GO、一邊是 NO GO,假設擲出來的結果可以讓自己放心去行動,那就照著做;但如果擲出來的結果讓自己很糾結,表示自己的大腦真正想選的是另一邊。畢竟大腦已經無意識的偷偷幫我們做決策了,利用硬幣的做法只是把它具體顯現出來而已。
而還有一件事我覺得可能也悄悄的運行,有的同學會很糾結要選哪個學校念研究所、要選哪個指導老師,通常我都還是會讓他們來跟我說話,甚至是旁聽我的課也沒有關係。畢竟我覺得這應該是感受一個環境最直接的方式,儘管明確的說不出來為什麼,但也許同學會因為實際上看到了我、聽我講課、聽我說話的邏輯,或甚至只是覺得我把我的筆電保持得很乾淨等等小到不得了的細節,而選擇了我們學校、或我們系、或我當指導老師。那麼如果是這種類型的決策,我想我也相信,這應該會是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