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把自己某個面向永久保留下來,你會選哪個?為什麼?」
幾天前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談到了這個問題,沿著這個主題,我們討論了很一連串的內容,隨著討論的進展,發現到這一題其實也同時在討論的是自我認同的問題,也是在詢問自己,究竟能夠驅使自己往前的動力來源何在。後來我反芻了一陣子,覺得我們這段討論很值得紀錄,尤其針對有些徬徨的大學生等年輕學生,也很有幫助。
最想保留的自己的某個面向
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個步驟,首先要先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有哪些偏好、傾向,喜歡做什麼樣的事情、常常做什麼樣的事情,或者,表現出來的樣子是如何,以什麼樣的態度生活等等。而這個問題其實沒有把回答鎖死,「面向」是一個聽起來很廣泛的詞語,看到這個問題的人的答案可以有很多種類型,也許有的人想到的是自己的性格特質面(personality trait),想保留自己的外向特質、內向特質等等之類的,又或者有的人想到的是自己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關於熱情、好奇心、成長動力等等,也可能有些人會從不同「自我 」來拆解,而留下了某個角度觀看之下的那部分的自我。
而我自己的回答,是比較屬於從內在動機面來思考,我最想留著的,是「對美好的事物會產生共鳴與感激的我」(我想表達的中文是想要涵蓋 the me I can appreciate aesthetics的概念) 而與我產生這段對話的朋友其實也是,他是一位喜歡解決問題的人,他想保留的面向是看到東西會想要一頭栽下去研究到底的特質。
隨著討論,我也澄清說明所謂我覺得美指的是任何事物會讓人起心動念覺得很酷很帥的部分,可能可以是一種簡潔感、一種優雅感,甚至也可以是一種侘寂感。若是我能留著自己的這個面向,這讓我感覺我好像還是我自己,我好像還能用這樣的我,去做那些我曾經以及我現在正在做的很多很多事情。而從想要研究問題研究到底的友人,他提到可以透過把問題解決得到快樂。我想快樂或許來自於某種意義感,要能感受到正向與負向,我想還是源自於某種意義的存在,才能夠使人定義得出那份快樂。
於是後來歸結到「想要保留自己的哪個面向」的問題核心,也許在於:
「有什麼樣的唯一理由可以驅使你的行動而使你感到有意義」
展開行動的唯一理由
這也是我覺得這段討論和這個問題值得被記錄的理由,甚至作為提供給後輩或是學生建議來說,也很有操作性。先從「想要保留的面向開始」,可以先讓人透過內省,環顧一遍自己,在這個重新回顧並且認識自己的過程中,使用刪去法,刪掉那些不需要留著的東西,找到自己最核心想要留著的面向。
接著,就能夠從這個面向出發,開始思考為什麼要留著這個面向時,往往會從具體的事物開始想起為什麼放棄其他而選擇保留那個面向的理由,而最後經過汰選過後,所留下來的,想必也是自己最珍視的自己,而在想理由的時候,想必腦中也會快速跑過幾個相關的經驗、情境、案例,那麼那些也是對於自己的生命而言的幾個重大事件或特別深刻的某些事情吧。
我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腦海中其實是跑過幾個回憶,快速的假設,假如我還留著某個面向的時候,某些重要的回憶所發生的事情還能不能存在、某些我正在做的事情還能不能存在等等。或者,有些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也許是往未來看去,思考某些自己所嚮往的未來,是不是還能夠在選擇保留了那個夢想之後,還能夠走得到。
例如最近也有學妹來詢問關於要進入業界還是要申請博士班的問題,雖然當時我給了學妹很多面向的我所認為的分析,但是,如果回歸到「做與不做」、「讀與不讀」的這個決策時,也許回歸到這個最簡單的問題,「最想保留自己哪一個面向」,再導出「有什麼樣的唯一理由可以驅使你的行動而使你感到有意義」,或許能找出一點什麼讓學妹下定決心的一個關鍵。
前幾天,我也回看了過去我進行日本留學分享的簡報,當然,促成留學念博這件人生大事,想必會是多重動機的組合,然而如果捨棄其他各種動機,我確實也發現,其實我起心動念要去日本念博的最核心理由,似乎也緊扣著「對美的感激」,白話一點說,我就是為的是要去日本,去做這件我覺得很酷的事情,不是為了發財、不是為了搞大研究。於是,我了解了,這可以是驅使我行動的唯一理由。而回顧我的投影片,其實我說了很多為什麼我覺得日本很酷,當時我談了很多日本美學,從文化面,甚至是日語本身,談起我何以想要一頭栽入與日本有關的事物。
不過,意義感是一個正向的感覺,也是一個快樂的感覺,面向有很多,雖然每個決策都可以透過很多重的指標,甚至可以畫出矩陣來仔細分析,然而,經過了這場討論,發現到還可以去蕪存菁的從一個簡單的問題找到核心,其實還蠻有趣的。有繁有簡,在重大行動之前,如果能用這樣的方法檢視一番,或許也可以更有自信更踏實的走出下一步。
後記與補充說明
這次為了寫部落格,重新翻了過去在講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的教科書。(中文翻譯是人格心理學/性格心理學),我想,在回答「面向」的這個問題時,每個人所使用的取向也會不太相似,也許有些人的回答會比較偏向從佛洛伊德的心理動力去想、也許有些人會變成現象學的性格理論(例如Carl Rogers的理論)、有些人可能會往性格特質論去思考(也就是會用不同的構面去切開一個人的各種性格面向的那種取向)。不過,即使沒有理論的框架也沒有關係,也不需要想太多太複雜的東西,所以我覺得這就是這一題的神奇魔法,可以讓人快速上手的了解到自己並且認識到某些核心。特別寫成文章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