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回顧人生,常會以為自己是被過去定義的。學生時代的成績、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否、過往選擇的對錯,彷彿都成了我們現在模樣的根據。但其實,過去的價值與意義,是由未來決定的。
舉例來說,愛因斯坦童年時被老師認為不擅長溝通,連簡單的木工都做不好,但若不是他後來對物理學的革命性貢獻,今天的人們可能會認為他只是個笨手笨腳、無法融入常規教育體制的孩子。是他的未來,重新定義了他的過去。
這提醒我們一件事:**你現在的困境、別人對你的評價,未來都可以被改寫。**如果你總是把眼前的失敗歸咎於過去的選擇,說是因為當時誰沒幫你、自己少讀了什麼書,這不過是為當下的停滯找理由。真正的原因是:你的性格選擇了逃避、選擇了等待,選擇了讓過去定義你自己。而我選擇的是另一條路。我總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未來圖像,然後讓現在的每一步都朝那個方向靠近。就像我年輕的時候為了中年的被動收入做努力,等待台積電上1000元的那段日子,現在我則在為它未來上2000元而努力佈局。這不是預測,而是一種信仰,是對未來的想像所產生的行動力。
你之所以無法前進,是因為你對未來沒有畫面。你沒有願景,自然不會願意為它承擔當下的痛苦與努力。而你內心的不安全感與懷疑,又驅使你一再從過去翻出理由,證明自己無能為力。
但人生不是這樣運作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夢想。只是在現實的壓力與過去的陰影之下,你把夢藏了起來。但你得知道,**勇氣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來自每天一次次微小的自我肯定。**今天不怕犯錯、今天比昨天更堅持、今天願意承認自己的渺小,這些細小但具體的改變,會逐漸為你建立起真正的信心。
最終,你會發現——不是過去決定了你的未來,而是你對未來的堅定,改寫了你的人生劇本,也重塑了別人對你過去的評價。
所以別再問過去為什麼,而是問自己,未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今天就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