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告一段落,眼睛有點疲倦,我望著桌上的眼藥水,
想起當天在藥局的自己。那天,我不是在買一瓶眼藥水,
而是陷入了一種自己也說不清的迷惘……
👁️疲倦、乾眼、紅腫……我還沒決定,藥水就已經決定我了
那天,因為忍了幾天的眼睛痠痛,忍不住走進藥局。貨架上一整排包裝設計精美的眼藥水,每一個外盒的功效都寫得鉅細靡遺。有的強調「滑手機專用」;有的寫著「配戴隱形眼鏡適用」; 還有「夜間長時間閱讀」、「補充淚液成分」、 「舒緩疲勞」、「抗紅眼」、「無防腐劑」……
我腦中同時響起幾種問句:
所以我現在是屬於乾眼還是疲勞眼? 我的眼白算是有點紅但也不太紅?是要選紅眼還是保濕? 這瓶說有玻尿酸,是不是真的會補水讓眼睛亮晶晶?還是行銷詞而已?我開始一瓶一瓶比較成分、包裝、用途、保存期限,但越看眼越花、越看眼越痠……最後我真的懷疑,是不是該直接看眼科比較實在。
💧每一滴,都是給你貼標籤的方式
現在回想,那天在藥局的感覺其實不只是「不知道怎麼選」,而是「我好像一直在定義自己」。這瓶藥水對應一種生活方式,那瓶藥水暗示一種個人狀態。你滑手機嗎?你加班嗎?你熬夜嗎?你追劇嗎?你老了嗎?好像我不是在選眼藥水,是在選一種認同: 我是這樣的人,所以我需要這瓶眼藥水。但仔細一看,很多瓶的功能其實重疊,甚至幾乎一樣。差別只是外包裝、名字和口號,還有它怎麼讓你以為你該買它。於是我站在那裡的不是五分鐘,而是選擇障礙上身的漫長猶豫。眼睛乾得更嚴重,心情也開始霧濛濛。
👀選眼藥水選到眼睛更累,是不是一開始看眼科醫生實在些?
最後我選擇放棄,轉頭請教店員。我說:「可以幫我推薦一瓶溫和一點、可以保養又能抗紅眼的藥水嗎?」她拿了一瓶說:「這款很多人回購,沒有防腐劑,適合常用。」我點點頭,謝謝她,拿去結帳。我想,很多時候我們明明不舒服了,卻還要堅持自己找出「最正確的解方」, 不願承認自己其實需要幫助。
所以,也許比起選藥水,更該問的是:「你願不願意讓專業的人幫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