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我在前一篇文章〈戰士,乾杯!〉與看不見的結構:把社會觀察寫成觀點,建構歷程中分享的教學實踐,這篇文章將談談這堂課的延伸設計。
在前一階段,我帶著學生將課文與時事結合,完成屬於自己的事件資料庫,培養他們從文本走向社會觀察與議題書寫的能力,並完成圖像化簡報。而這一次則設計了跨域創作的延伸活動:運用 AI 工具 Suno,將事件主題轉化為歌曲。

希望讓學生藉由「聽」與「唱」的方式,重新靠近事件中的人物與情緒,深化對結構暴力處境的感受力。以下將介紹SUNO這項AI工具的基本用法、我的課堂操作,以及可做的延伸應用。
一、 Suno 是什麼?
Suno 是一個強大的 AI音樂生成平台,只需要輸入一段簡單的自然語言描述。例如:「一首悲傷的搖滾歌曲,描述一位退役軍人被社會遺忘的心情」,系統就會自動產出旋律、歌詞與演唱,生成一首完整的歌曲。
使用上非常簡單,學生無需樂理基礎,也不需要寫歌詞,只要描述想傳達的主題與情緒,就能一鍵產出專屬歌曲。
網頁註冊:只要先簡單在google鍵入SUNO,接著用信箱進行註冊即可免費使用(可見圖例指示)
Simple模式寫歌
註冊完成後,按下左欄Create(創作)→Simple簡單模式→下簡單指令→按下Create→一次產出兩種曲調歌曲,完成!
所完成的歌曲,都會被儲存在Library裡面,不用擔心找不到。
不過如果想記下指令,記得要另外自己複製儲存起來喔!否則跳出頁面後,原指令很容易會自動消失囉!
所寫好的歌曲,歌名也會連帶產出,不過歌名可以自己手動修改唷!

二、課程搭配
這是我依據黃春明〈戰士,乾杯!〉事件所寫出的歌「順從者的吶喊」
由於我們所使用的是 Suno 的「Simple」模式,學生只需要將自己的事件主題與感受,以簡單幾句話描述即可。以瓦歷斯諾幹的七日讀為例,我只是簡要列出想要的主題、事件、情緒、曲風。
主題:歷史對原住民而言,是一段走向死亡的慘劇,無論是生命、環境、文化、自由、尊嚴與希望,皆全面消亡、滅絕
事件:自十五世紀以來,美洲原住民遭到壓伏、侵犯與屠戮,導致族群滅絕、凋零。哥倫布初抵聖薩爾瓦多島後不到十年,該島十萬泰洛族人盡遭毀村滅族。作者祖父原為泰雅族獵場的夏坦森林,後來在一紙命令下易手國家部門,成為林務局與農委會的實驗機關
情緒:沉痛悲憤
曲風:搖滾抒情
Suno便連歌詞帶歌名加上曲調、歌手詮釋地將歌寫好囉!這是我寫出的「滅絕之歌」
如果歌詞中有不夠正確完整的地方,也可以按編輯鍵,進行歌詞微調。

搭配前一次的課文〈戰士,乾杯!〉的事件蒐集,我請學生找出古今中外,同樣具有「結構暴力」的事件。請同學將這些事件用SUNO寫成歌。
不到一分鐘,AI 就能完成歌詞、編曲與演唱,讓學生實際聽見自己所關注議題的「聲音版本」。
分享同學們依據自己所整理的結構暴力事件所完成的作品:
關於牡丹社事件的:牡丹血日記
高雄捷運泰國勞工抗暴事件:不平等的呼聲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傷痕的土地
創意私房事件:The Grey Room
也有同學想用SUNO以外的其他AI工具書寫,韓國熔爐事件:沉默的吶喊
也很歡迎大家自行嘗試,並且評斷更喜歡哪種AI的效果讓自己更喜歡。
其實指令架構並不一定,有時很簡單的下一句話指令,也能寫成歌。只是如果我們希望能越切合自己所想要的方向,那麼就要試著讓自己在精簡的200字左右,將期待方向寫清楚。才能降低產出作品的隨機性,產出更有個性化的歌曲。
如果學生有更進一步的興趣,也可以使用 Suno 的進階功能(Custom客製化模式),自行撰寫歌詞,再搭配指定風格製作更具個人風格的作品。這既能讓學生輕鬆上手,也能挑戰創意深化。

三、AI音樂與文學的結合:歌曲創作如何深化對議題的感受?
當學生開始思考「這個事件該用什麼情緒來表現?」「這段事件會是悲傷、憤怒,還是希望?」「我希望用哪種曲風搭配?」「男聲還是女聲?」「從第幾人稱觀點出發?」的時候,他們不再只是事件的觀察者或記錄者,而是情感的分析者與共構者。
音樂的轉譯,讓理性分析之外的「體感式理解」成為可能,促發學生更多的同理心與想像力。這樣的 AI 創作,不僅讓學生更有動力投入文本延伸活動,也開啟了文學學習的更多可能:
🎶 主題詩化延伸:將事件主題進行摘要,並加入情感詮釋
🎶 角色內心化表達:以歌曲轉譯事件角色心理歷程,觀察不同轉譯方式如何表達情緒,並觀察歌曲表現與新聞事件報導的差異。
🎶 學習歷程多維展現:將歌曲納入個人作品集,呈現跨域能力。
🎶 對話式理解:在分享中討論「為何選擇這種情緒」、「AI 改編的優點與不足」,培養藝術鑑賞與創作力。
文學與音樂本就密不可分,過去教到樂府、詞選時,學生往往需要從零開始創作,花上數週時間才能完成一首歌,但最後卻往往因耗盡心力而難以反覆修正。AI 創作的引入,讓原本對音樂無從下手的學生,也能一窺歌曲創作的樂趣,而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更能藉此找到入門與迭代的起點。
最重要的是,AI 工具如 Suno 讓學習藝術與文學的門檻大大降低,使每個學生都能用自己的節奏與方式進入創作歷程,感受藝術的力量與文學的深度。它不只是教學的輔助工具,更是促進每個學生更有效體驗藝術之美、文學之美的橋樑。
最終,我希望這樣的課程不只是跨域的嘗試,而是讓學生在語文課裡真切感受到:文學不只是讀懂它,而是用不同形式回應它、回應自己,也回應這個世界。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讚追蹤我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看到我的最新文章,並交流討論更多教與學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