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你呆你就呆,不呆也呆
前言
法國存在哲學家沙特(法語:Jean-Paul Sartre)有句名言:
「你不是你以為的你,你也不是別人以為的你,你是你以為別人以為的你。」(You are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 you are not what others think you are, you are what you think others think you are。).
有本書的書名就叫做:<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Do You Think What You Think You Think?)
標籤下。。。
仔細想想,上述引言好像都有道理,只是:沙特名言的第二句在"標籤"的情況下卻是錯的,也許在正常情況下,"你不是別人以為的你",但在"標籤"的情況下卻是:"你就是別人以為的你"。同樣的,那本書名,似在懷疑"你以為的"正確性或可靠性,但在"標籤"的情況下卻是不必懷疑,也無庸置疑的:"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
什麼是標籤?
標籤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
我認為你有病,你就是有病,沒病也有病。
我認為你沒病,你就是沒病,有病也沒病。
如何證明你沒病?
有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親友懷疑你有精神病,強將你送進精神病院,你有辦法證明自己沒有精神病嗎?」
羅森漢恩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羅森漢恩(David Rosenhan)在1972年進行了一個「假病人實驗(Pseudopatient experiment)」結果極為著名且驚悚,後就稱之為《羅森漢恩實驗(Rosenhan Experiment)》
「假病人實驗」中,羅森漢恩找了5男3女,用假名假扮病人去12間精神病院求診,每個人都聲稱自己出現幻聽,其他則都正常,並根據自身經驗去回答病院所提出的詤斷表上的所有問題。結果,7人確診患有精神分裂症,並被送去精神病院。雖然後來他們一切表現正常,而且強調沒有再出現幻聽,但醫護人員卻認為他們病情似乎更嚴重。(他們七個人平均被關19天,最長的一個被關了52天。他們的正常行為被醫生一一判定並記錄為典型症狀)
看到有患者在寫筆記,醫生將之記錄成:「有強迫性書寫行為」;
患者向醫生問好,被記錄成「病人有過度討好權威的傾向」;
病人說:「飯不好吃」,醫生認為「患者表現出對食物的不信任,對餐廳存有偏執傾向」。
甚至連病人在走廊散步都被說成是:「患者出現重復行為,懷疑是源於焦慮或精神緊張。」(你看到了嗎?只要貼了標籤,你的任何言行舉止就都被朝符合此標籤的方向去解讀。所以呢?說你不正常,你就是不正常,正常也被解讀成不正常。)
實驗結論
羅森漢證明了:一個人一旦被貼上了標籤,「你就不是你,而是別人想像中的你」你記得沙特名言的第二句嗎?"你就是別人以為的你";你記得那本書名嗎?<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這是你對人事物的標籤);或者也可以把它改成:<我以為我以為的就是我以為的。>(這是我對人事物的標籤)
小結
你會貼別人標籤嗎?這孩子就是不懂事;那個團員就是愛現;他是那所學校的問題學生;老公又懶散又自大;主管就是個偏心的半吊子……。
有兩個問題值得省思:
1. 人家貼我標籤時,我該怎麼回應?
2. 我會不會也在貼人標籤?
我不知道吔,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