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是最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主要因上呼吸道在睡眠期間物理性阻塞而導致反覆呼吸中斷,其特色包括打鼾、間歇性缺氧與睡眠品質下降等症狀 。
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裝置透過鼻罩或口鼻面罩提供持續正壓氣流,有效維持上呼吸道通暢,避免睡眠時氣道塌陷而產生呼吸中止,是中度到重度OSA患者的首選療法 。
多項研究顯示,戴上CPAP後睡眠中呼吸中止低通氣指數(AHI)立即下降,睡眠架構改善並減少微醒頻率,使患者夜間睡眠更連續、日間注意力與精神狀態明顯提升 。肥胖與OSA的交互影響肥胖是OSA最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主要是因為頸部及咽喉周圍脂肪堆積,造成呼吸道狹窄,同時腹部肥胖亦增加橫膈膜負荷,降低呼吸肌張力,進一步誘發或加重氣道塌陷風險 。
科學文獻指出,在肥胖患者中,上呼吸道周圍的脂肪組織厚度與OSA嚴重度呈正相關,BMI每增加5 kg/m²,OSA風險增加約10倍 。
減重被視為改善肥胖型OSA的核心策略,Sleep AHEAD研究顯示,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每減少10%體重,可使AHI降低約45%,大幅減少呼吸中止事件 。
間歇性缺氧、交感神經激活與心血管風險
OSA患者在睡眠過程中反覆出現的間歇性缺氧(Intermittent Hypoxia, IH)會誘導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化,導致心跳與血壓急劇波動 。
此外,缺氧與再氧合過程中產生的氧化壓力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增加血管收縮與僵硬度,進一步加重高血壓與動脈硬化風險 。
動物實驗顯示,短期IH暴露即可使平均動脈壓和舒張壓顯著升高,並在停止IH後數分鐘內回復基線,但長期暴露則會導致持續性血壓增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
台灣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中,91.2%合併OSA,且70%為中重度,顯示OSA與中風之間有高度關聯 。
CPAP對血壓與心血管健康的療效
個人資料(IPD)分析顯示,在治療前血壓控制不良的OSA患者中,使用CPAP後收縮壓可平均下降約5.6 mmHg,舒張壓下降約3.8 mmHg,對高血壓管理具顯著幫助 。
另一項綜合分析也報告,對於難治性高血壓患者,持續使用CPAP可使血壓平均下降8 mmHg,並改善動脈硬度指標,有助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 。
此外,JCSM期刊發表的評論指出,CPAP治療可使平均收縮壓與舒張壓分別降低3.3和2.9 mmHg,雖屬小幅度降壓,但對高風險患者長期累積效果顯著,足以降低中風及心肌梗塞風險 。
提高CPAP使用依從性與先進技術
行為與教育干預
研究發現,透過持續教育、動機性訪談及追蹤回診,可提升CPAP使用時數,每夜使用量平均增加1.3小時,並將每晚使用四小時以上的患者比例從37%提高至50% 。
此外,患者自我效能及對CPAP效益的認知也與依從性呈正相關,定期評估與技術支援可減少面罩漏氣與不適,提升長期配戴意願 。
自動調壓(APAP)與舒適模式
自動調壓呼吸器(APAP)能根據患者呼吸阻力動態調整壓力,相較固定壓力CPAP降低平均壓力值,使呼吸更舒適,部分使用者因此依從性更高 。
APAP可在居家環境中自動調整壓力設定,省去睡眠檢查室內壓力調整時間,並針對漏氣或短暫睡姿變化快速回應,提升夜間治療品質 。
儀器與面罩進展
AASM實務指引建議,選用合適的面罩型式與個人舒適度評估,有助降低面罩漏氣,並透過消音與加濕功能減少噪音與乾燥感,提升睡眠舒適度 。
台灣現況與健保給付
根據2023年Chou等人利用居家睡眠檢測的研究指出,台灣成年人OSA盛行率高達69.5%,顯示該疾病對公共衛生影響深遠 。
此外,台灣急性中風患者中91.2%合併OSA,且70%為中重度,令醫界重視OSA的篩檢與治療需求 。
台灣健保對CPAP給付具一定限制,患者須先接受多導睡眠檢查(PSG)證實中度以上OSA方可申請,經醫師評估後資料審核,健保局將核准部分補助呼吸器及耗材費用 。
專家建議,如出現長期打鼾、晨起頭痛、白天嗜睡等症狀,應儘早進行睡眠檢查,以免延誤治療並增加心血管風險 。
綜合管理:減重與CPAP並用
減重可降低呼吸道周圍脂肪堆積並改善OSA病程,Sleep AHEAD研究證實,參與減重計劃的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體重減少10%時,AHI平均降低45%,且睡眠品質明顯改善 。
其他研究也顯示,CPAP治療結合飲食控制與運動,可協同促進體重減輕,並進一步提升血壓與血糖控制效果 。
臨床建議肥胖型OSA患者應採取多元手段,包括營養師諮詢、運動處方、行為治療與CPAP裝置調適,以達到最佳治療成效並降低併發症風險 。
未來展望:新興藥物與多元治療
2024年12月,美國FDA核准Zepbound(tirzepatide)作為首款針對中重度肥胖性OSA的藥物,臨床試驗顯示52週治療可減少63%呼吸暫停事件,為OSA治療開闢新方向 。
Zepbound的減重效果可降低氣道塌陷風險,但專家提醒,仍需搭配CPAP以獲得即時呼吸道支撐,並持續維持體重控制才能長期改善OSA症狀 。
AASM實務指引與SleepApnea.org指出,未來發展包括使用AI優化壓力調整演算法、改進面罩設計與居家睡眠監測等,將可望提高依從性與治療精準度 。
結論
總結而言,CPAP作為OSA一線治療,透過維持上氣道通暢可減少夜間呼吸中止事件、改善睡眠品質並降低高血壓及心血管併發症風險 。對於肥胖型OSA患者而言,CPAP應與減重、運動及行為干預並用,以達到更佳治療成效 。建議民眾若有慢性打鼾、白天嗜睡或已知高血壓,應儘早就醫並進行睡眠檢查,以期早期介入,降低心血管及代謝疾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