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練習生計畫」從迴避型依戀到安全感的心流旅程:即使是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愛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前言

你也曾在感情中陷入「想靠近,卻又想逃」的矛盾嗎?
我曾以為那是自己的問題,直到我認識了依戀理論,才明白:
原來,是過去的經驗在默默影響著我。

在自我探索的路上,我漸漸明白:我們對關係的渴望、猶豫與退縮,都與童年的原生經驗有關。

過去,我總在親密關係中陷入「想靠近又想逃開」的循環,直到我開始認識自己的依戀型態,才找到一條通往安全感的路。

一幕難忘的童年:機場的分離

我小時候的記憶有些模糊,卻有一幕像電影片段般銘刻在心:
「阿公牽著我的手,看著爸爸登機離開,我哭得撕心裂肺。」
那年,爸爸為了創業離開台灣,幾年內幾乎沒再見面。
媽媽獨自撐起家計,我們一家人很少好好坐下來吃飯、說話, 更別提把「愛」說出口。

爸爸的缺席、媽媽的忙碌,在我們孩子身上留下不同的痕跡:
弟弟在血腥遊戲與冒險中尋找掌控感,長大後才慢慢建立自信;
而我,總是學著獨立,在渴望靈魂伴侶的同時,總在有人靠近時,下意識地退縮。

那份「靠近會痛、離開又孤單」的感覺,在多年後的感情裡,重複上演。
這篇文章,我想分享我的故事,給那些也曾感到害怕親密曾在愛裡迷惘的你——渴望連結,卻又害怕受傷的靈魂。


依戀理論:認識自己的關係模式

心理學家鮑比(John Bowlby)的依戀理論指出:
童年與照顧者的互動,會形塑我們未來的關係樣貌。依戀型態大致分為四種:

raw-image

我的覺察旅程:從迴避,到靠近

透過書寫與反思,我發現自己偏向迴避型依戀
每當擔心受傷或不被理解,我會關閉情緒、拉開距離。
偶爾,我也會有焦慮型的片刻,例如當曖昧關係冷卻時,我會忍不住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但這些時刻不多,我通常能透過覺察調節情緒。

但這些年,正在努力靠近安全型依戀
我學著用更多自我關懷與心理學知識,靠近自己、療癒自己, 一步步走向更有安全感的我。

我的心流練習:從感恩出發,修復親情

2022年底,我開始寫「感恩日記」,成為我療癒的起點。

📝 一開始,我對爸爸幾乎沒什麼好寫的,
只能硬擠出「感謝他好好工作賺錢,照顧好自己」這類客套話。

但當我開始主動問他健康、聊投資,關係逐漸變得不那麼尷尬,開始有了真實的互動。

👵 阿嬤也曾對我說:「你每天吃完飯就滑手機,我好孤單。」

一開始我很委屈——上班說一整天的話,我真的累了,
我需要照顧自己的時間,在學習非暴力溝通後,
我告訴她:「我知道妳需要人說話,等我休息一下,我們再好好聊。」
她聽見了,也告訴我:「家裡的三個孫子裡,只有妳會主動關心我。」
其實我們兄弟姊妹都很關心阿嬤,只是我們的方式不同,
但這份真誠的對話,也讓我們的關係更近了。

三個練習,走向更幸福的關係

這段旅程,為了讓自己更靠近安全型依戀,
我整理了三個實用的練習策略,分享給也想找到安全感的你:

🌿1. 練習安全的親密感,從友誼開始

我不再急著尋找愛情,而是從信任的友情開始累積。

✅ 目標不是被喜歡,而是感到放鬆。
✅ 允許曖昧關係慢慢發展,不催促、不壓迫。

小練習:每週主動和一位朋友聊天,練習說出「我很開心和你聊天」。

🌿 2. 建立心理界線,讓愛不再壓抑

過去的我,怕被討厭而壓抑自己,
現在的我,學著說出需求與感受。

✅ 「我需要空間」不是拒絕,而是尊重彼此。

小練習:每天花5分鐘,寫下今日的情緒與需求,幫助自己看見內心真相。

🌿 3. 主動修復,成為那個「我在這裡」的人

不再等關係自然變好,而是去修補、去愛。
✅ 我學著回應關心,也試著接住他人的脆弱。
✅ 這讓我不再是那個需要討好的孩子,而是能「給出愛的大人」。

小練習:每週發一則訊息給重要的人:「最近想起你,還好嗎?」

結語:即使你曾經害怕,也能學會愛

依戀型態不是一輩子的標籤,
而是一種可以改寫的生命故事。
即使是迴避型的我們,也能透過覺察與練習,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即使你曾經害怕靠近, 即使你曾用冷靜和沉默保護自己—— 也依然值得被愛、被理解。

未來的我,想成為一個能說出:

「我在這裡,我願意陪你。」的人。
想成為一個不逃跑的人,能夠溫柔地接住他人的情緒,也能坦然說出「我在這裡」。

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認識自己、溫柔對待內在,就能走向一段既自在又深刻的親密關係,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也是我希望送給未來伴侶的禮物。

如果你也曾害怕親密,卻渴望真摯的連結,請相信:你的安全感,就在每一次勇敢的嘗試中。

讓我們一起,慢慢成為那個會說「我在這裡」的人吧!

這裡是書書的棉花園
也是Return to Light(回光之旅)
分享個人成長、心靈療癒和生活儀式感
「你今天有沒有發現屬於你的光?」

最後,歡迎追蹤書書的IG,有什麼想法可以私訊小盒子喔:書書的棉花園
不想錯過書書的養成日常,請訂閱書書的電子報: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書書的棉花園
50會員
146內容數
嗨,我是書書,是一名正在幸福路上的幸福練習生 這裡是我獻給每一位內向者與高敏感心靈的幸福之地 我將從身、心、靈三個面向,分享我走出焦慮、走進平靜生活的療癒之旅 這不僅是我療癒自己的紀錄,更是我想送給你的光,陪你一起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力量 願你在「回光養成系」的旅程中感受到溫柔與陪伴。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戀愛中對於自我的迷失,但同時也發現了更多真正的自己。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希望在未來的愛情中能夠更加理性和投入。與我一起,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愛情中找到自己。
Thumbnail
在戀愛中對於自我的迷失,但同時也發現了更多真正的自己。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智慧,希望在未來的愛情中能夠更加理性和投入。與我一起,讓我們一起學習如何在愛情中找到自己。
Thumbnail
30年歲月中,我經歷了不同形式的愛情,從懵懂到成熟。愛情不應該是一種負擔,兩個人間應保持自由空間,並學會先愛自己。這是我對愛情的觀點。
Thumbnail
30年歲月中,我經歷了不同形式的愛情,從懵懂到成熟。愛情不應該是一種負擔,兩個人間應保持自由空間,並學會先愛自己。這是我對愛情的觀點。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從年輕時,有經歷各種感情 有發覺到,面對不一樣的人 會讓自己也會有不同的性格跟情緒反應 有時,也會因有不同的心理劇場 做出一些也可能是自己格外沒想到的結果 但有時,可能也會有因一些創傷 使得自己變得比較容易沒安全感 #但其實這也都不算是壞事 🍁以前,還沒好好學習感情這個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我同意,「逃離」是沒錯,不過不一定是厭惡自己,可以逃避許多本來自己該做的事情。有了愛情,等於同時有一個伴侶,對方可以幫自己完成,或是對方做到了,等於自己也完成了;也可以2個人一起做,不至於只有自己一個人時的孤單。   而且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可以不用注意自己的種種,如:對自己喜歡或不喜歡,滿意或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Thumbnail
你在感情中常感到焦慮嗎? 很多人常問另一半到底喜歡自己什麼?有人是單純好奇,有人則是因為焦慮不安,所以想找一個答案來證明自己「值得被喜歡」。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我深入探討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依附風格——焦慮型依附與安全型依附,在愛情關係中的相互作用。分享了我和J先生如何在這種動態中尋找平衡,從而使我從一個充滿不安和懷疑的焦慮型依附者轉變為一個更加自信和安定的人。本文不僅是關於愛情的故事,更是關於自我發現和成長的旅程。通過我們的經歷,我希望啟發讀者反思自己的依附風格,探索如何在關係中獲得成長和轉變,建立更加穩固和滿足的聯繫。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情感中過度親密,錯把互相依存解釋為愛;逃避型依附的人,過度獨立,難以展現真實、脆弱的力量。 安全型依附的人,則是既親密又獨立。 能坦然地分享自己的情緒感受,透過自我揭露建立更深刻的關係;同時又能為自己設立清楚的界線,不會在感情中失去自己。 而我是如何在過去一年中,
Thumbnail
這是很多人在青年、成年時期不斷會遇到的問題,遇到自己心儀、欣賞的另一半,也有機會越走越近,但在曖昧不明時,變成一場對自己「甜蜜的折磨」,在這局裡面很難受,卻又渴望更多,不想離開。 究竟在曖昧時期,對方有喜歡上你嗎? 有沒有一些客觀的標準可以衡量?或是該怎樣樣做能讓自己不至於淪陷太深? 以心理分析
Thumbnail
這是很多人在青年、成年時期不斷會遇到的問題,遇到自己心儀、欣賞的另一半,也有機會越走越近,但在曖昧不明時,變成一場對自己「甜蜜的折磨」,在這局裡面很難受,卻又渴望更多,不想離開。 究竟在曖昧時期,對方有喜歡上你嗎? 有沒有一些客觀的標準可以衡量?或是該怎樣樣做能讓自己不至於淪陷太深? 以心理分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