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歐美語境中,有一個特別詞彙,用來表示欺上瞞下的面子工程:「波坦金村」(Potemkin village)。
這個詞彙,誕生於一個歷史典故,來自於兩百多年前的俄羅斯帝國。當時帝俄正處於葉卡捷琳娜女皇的統治下。國力相當強大。
他們在十八世紀末,終於從鄂圖曼人的手中,完全征服了黑海一帶的克里米亞汗國,拔掉了一個眼中釘、肉中刺。
被派去統治這塊區域的首長,就叫「格列高里.波坦金」( Григо́рий Потёмкин),是女皇的親信兼情人。
女皇不久宣布要親自視察這塊新領土,但這個消息讓波坦金大傷腦筋。因為戰火摧殘的聶伯河下游,根本百廢待舉,不能作為政績宣傳。
然而,波坦金靈機一動,想出了「移動村莊」的主意。
他準備好了一連串可拆卸組裝的建築,在女皇駕臨任何一處土地前,都預先將之組裝好,再讓下屬假扮村民,「迎接」女皇。
等女皇御駕離開,跟著就把村莊拆下來,火速運到下一個地點,重複上一輪的把戲。
於是,女皇沿途,都只看到一處又一處和平安好的繁榮景象,絲毫沒有察覺這都是同一批人馬的把戲。
這個故事傳了開來,就被人戲稱做「波坦金村」。並用作諷刺面子工程的用語,延續至今。
不過,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到了十九世紀,歷史學家在認真鑽研過波坦金等人的通信、檔案紀錄後,忽地發現:波坦金村的故事,可能從頭到尾,都是捏造的。
波坦金確實為女皇視察下了血本妝點城市與村鎮,但並沒有超過迎接一國皇帝該有的範疇。沒有記錄能證明,他搞出了虛假的移動村莊來欺騙女皇。
「波坦金村」的傳言之所以出現,反而是政敵為了誹謗波坦金,而子虛烏有出來的政治黑特。
這種黑特在十八世紀末相當普遍。我們也可以想起,法國的瑪麗皇后也是同時代人,並且受害至今。她可從沒講過什麼何不食蛋糕之類的話。
然而,這些故事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正是因為他們即使不真實,卻捕捉了人們對「腐敗上流階級」的刻板想像:不知世事的皇后,欺上瞞下的奸臣……等等、等等。以至於人們想當然耳地就接受了。
而這也提醒我們,有時候看似理所當然的論斷,未必就是真實,它更多反映的是我們心中所認定的世界。訊息的虛假真實與否,往往只能等子彈飛一會兒,才能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