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政治,政治是妥協,而妥協是最簡單的。因為你只要重複同樣的事就好,它不會有結束的一天,我不要這樣的結果,我要無意義的殺戮不再出現。—八尺門的辯護人
究竟民意能不能左右司法? 十年的時間從當初鄭捷案的快速執行死刑到如今的法官全數同意,這其中民意如何轉變? 如果沒有,那又是甚麼促成了如今的局面? 廢死聯盟嗎? 而如果民意是如此快速的轉變,那為何司法又能受到民意巨大的掣肘?這些問題在我看劇時在腦海中浮現。
「在歷史上的金融創新能夠實現,大部分的狀況都是因為constraint的改變,而不是因為什麼偉大的財務專家發明了甚麼東西。」(臺大期貨社演講)
上述這段話中的constraint就是法律。如果說世界是一盤巨大的棋,民意左右著法律;法律左右著市場;而利益又牽扯著人民和法律,這在環境、永續相關的議題上最為明顯。而關於死刑,我開始思考這件事會不會也是犧牲少數人和忽略弱勢群體以及社會真正問題所帶出來的民意? 又或者是某種意識形態的堅持? 就像是同婚議題最初支持的是國民黨,反對的是民進黨,但到頭來卻並非如此。
廢死聯盟曾經做過一項民意調查,臺灣民眾有七成的人對司法公平性缺乏信心,有七成五認為臺灣法律只保障有權有勢的人,有八成的人認為窮人比有錢人更容易被判死刑,但是八成五的人支持死刑。(八尺門的辯護人)
對於我來說,當這部劇結束後,我的疑問達到頂點。這恰好切合我第一次讀書會中討論到的一點,書中說:「就像是一顆蘋果之前被放在了桌上,現在法律要透過遺留的香味、痕跡去追溯蘋果原本的樣子。」影視作品中拉扯中的張力總是牽動人心,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清楚蘋果最終並未被完全回溯,為了更了解死刑議題,我觀看了6個多小時的憲法法庭死刑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