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你有沒有羨慕過那些英文流利的人,不只是語言講得好,好像人生也更順遂?
我今年50歲。英文對我來說,曾是一道永遠跨不過去的牆,也是心中那個「我還不夠好」的證明。直到我退休,才終於開始重新理解語言與我的關係——也開始看懂,我們那一代人,其實不是不會英文,而是從一開始就站在了錯的起跑線上。
而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一種「文化資本」,它正悄悄地,複製著這個社會裡的階級差距。
💡這是一系列關於語言、教育與階級的觀察與告白
我將以三篇文章,梳理這個主題:
📌 第一篇|《台灣英語教育的變化:從考高分到敢開口》
從我自己的經驗出發,回顧台灣幾十年來英語教學的演變,以及那段「考高分卻不會說」的荒謬年代。
📌 第二篇|《從語言看階級再製:教育裡的隱形起跑線》
為什麼有些孩子能在國小就侃侃而談,有些孩子卻連句英文自我介紹都開不了口?我們以為在教語言,實際上在教階級。
📌 第三篇|《語言不只是工具,是一種文化資本》
延伸社會學者布迪厄的概念,探討語言如何成為評斷一個人價值、素養、甚至「格局」的象徵。語言,早已不只是語言。
📍為什麼要寫這個專題?
因為我想記錄一個世代的困惑,也想向下一代說:「不是你不夠好,是這個社會從沒給過你公平的語言機會。」
我寫這些,不是要批判任何人,而是想讓我們一起看清一件事——語言能拉開距離,也能建立連結。
我們不該再讓它成為一道篩選人的牆,而該讓它回到「讓人被聽見」的本質。
⏰ 上線時間表(預計)
第一篇|6月22日(六)上線
第二篇|6月24日(一)上線
第三篇|6月26日(三)上線
如果你對語言教育、教育公平或自身學習經驗有感,也歡迎留言分享,我會在後續文章中整理幾則特別回應。你的一句話,也可能成為我們這個世代故事的一部分。
📣 邀請你追蹤專題【語言與階級的距離】
讓我們一起重新思考語言的力量。
不是語言改變人生,而是你看懂語言背後的那個社會,就能重新定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