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成了,那還要用它嗎?
「見縫插針」這個詞,聽起來覺得是稱讚還是批評?成語曾是我們學語言的起點,但有些話語,在今天卻越來越難靠近。
不想爭對錯,只想要語言跟語言安放一段柔軟的縫線。
見縫插針:是刺,還是生活的小確幸?
「見縫插針」這個成語,一直讓我有點在意。
明明只是善用空間與時間,為什麼總帶點負面氣味?
辭典裡的定義說得很直接——看到一點縫隙,就順便插進一根針,比喻善於把握可利用的時機。但例句裡,卻總是「那個人喜歡在同事間見縫插針,挑撥是非,大家都討厭他。」
唔,好像有點不公平~~😭
畢竟,有時候,我們也是在會議與會議之間,見縫插針寫下一段錄音稿;也可能在難得的午後陽光裡,和朋友見縫插針來場小旅行。那樣的插針,不是毒針,是一種很柔軟、剛剛好的嵌入(針灸?通氣血?)。 但說到底,也許不是成語的問題,而是——我們怎麼使用它。
有些離我們的心越來越遠的詞語。不一定是過時,而是過不了心。
語言,更多來自即時訊息的節奏、碎片化的語感、line 裡面的貼圖與簡寫。它們未必合理,卻很「準確」地傳遞了當下的情緒——那種「嗯嗯」、「哈哈哈」、「乾」的三字式互動, 有時候,比萬言書還能靠近人心。它們快速、短促,在情緒與情緒之間穿梭, 在寂靜與寂靜之間留下縫線。 你說,這樣的語言,不也像「文言文」的現代版?
靜靜地坐下來喝杯茶、寫幾行字、突然想到的傳個貼圖問:「還好嗎?」 這些,不正是我們現代版的「見縫插針」?
所以啊!成語或許沒有錯,可能只是我們就算貼了標籤,也要實時校正回歸一下。
「見縫插針」或許原本是一根刺,
但在當代,也可以是一朵花、一張便條、一段小小的自言自語。語言,從來不是固定的。
它可以隨著我們的心境與使用方式,變化出不同的溫度。
或許是“針”這個字,讓人們有種侵入不舒服的感覺。但我卻覺得這也代表著一針見血、快到斬亂麻的明快。如果時時的見縫插針,或許就不會有亂麻產生的機會囉~
你說如果我們把自己的一點點餘裕,拿來「見縫插針」的小縫隙來挑掉些許小待辦, 不也挺好?
------------------------------
🪡 詞語慢修補
📘 見縫插針
原義:看到一點縫隙就插進一根針,比喻善於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時機。
備註:原多作貶義用,但也能重新挪用為生活效率、時間把握的正向詮釋。
我是台灣的千萬分之一
牛角滾到天上去~
📍YouTube | 🍎 Apple Podcast | 🎧 Spoti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