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在校園附近,到處都是租學士袍、拍團體照的身影。空氣裡混著青春,還有一點點「天啊!之後要幹嘛!」的焦慮。如果你正好是 2025 年的畢業生,先道一聲恭喜!如果你像我一樣早就畢業很久,別急著滑走,因為今天要聊的東西,大人也很需要。
在開始今天的主題前,首先真的要說很值得感恩的事,我們經過了這幾年疫情,其實很多學校在這幾年都取消畢業典禮,陸續才開始慢慢恢復,前幾週和同事聊天時才知道三年前畢業的她,連畢業典禮都沒有。那真的是一件滿可惜的事情!
所以能擁有自己的畢業典禮是值得慶幸和感恩的事!前幾天我聽了一支演講影片,主講人是 Jay Shetty。他就是那個前和尚、暢銷書《Think Like a Monk》、《8 Rules of Love》作者、坐擁上百億觀看的 YouTuber。地點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畢典。原本我只是想配飯找點影片來看,結果一邊吃一邊狂按暫停、做筆記,最後乾脆放下筷子,乖乖聽完。順帶一提,YouTube 的中文字幕延遲很久,時有時無,英文好的朋友歡迎補充。演講影片請點這
以下就當我在咖啡廳碰到你,邊喝冰美式邊碎念,分享我抓到的三個重點,加上一點自己的心得。希望能給剛離開校園、或是早就被公司報告追著跑的你們,來點「慢慢來也沒關係」的空氣。
01 | 在「炫耀經濟」裡,先學會消失
Jay 分享身為印度移民,家裡原本只給他三條路——醫生、律師、失敗者。結果他選第四條:跑去當和尚。家人傻眼、朋友覺得他「開啟困難模式」。可那段看似離線的歲月,偏偏為他之後的創作、演說累積了厚厚的養份。
他說出一句很打中我心的的話:
「A life that looks good or sounds good is nothing compared to a life that feels good.」
(一個看起來好、聽起來好的人生,都比不上一個讓自己真正感覺好的人生。)
想想現在的社群版面:朋友拿到外商 offer、誰誰誰環歐打卡 30 天、一張晚餐照標註「#開箱 #spotlight」。我們好像被默默要求「隨時都要被注意到」。可是,被看見真的等於有成就感嗎?
Jay 舉 Kobe Bryant、Warren Buffett、Lady Gaga 當例子,你眼中的光鮮時刻,背後都是成堆「無人喝采的夜」,凌晨四點的球館、讀到發黃的財報、在地下酒吧唱到沒人鼓掌。他稱那段時間叫「work in private」(私人工作)。
我聽到這裡腦內瞬間彈出自己的一段黑歷史:前幾年臨時有個起心動念,與朋友開了podcast,立志每個月一集。結果不到一年就結束了,因為發現沒什麼人回應。現在回想,根本是把「想被注意」錯當成「成就感/成功」,目的只是為了迎合他人而不是自己,當然做不長久(當時還有其他原因,但也感恩這段經歷,讓我更認真看待現在寫方格子的初衷和起心動念。)
02 | 真正的「收穫」來自你丟掉了什麼
Jay 分享佛陀修行時的一句話:
「 I don't meditate because of what I gain; I meditate because of what I lose - I lose anxiety, insecurity, doubt, and fear.」
(我冥想不是為了得到,而是為了丟掉:焦慮、不安全感、懷疑和恐懼。)
這段直接把我敲醒。以前參加線上課程、買理財書或學習任何事情,我腦袋第一個問題永遠是:我可以賺到什麼?升薪?副業?快樂?
很少停下來問:有沒有什麼是我可以放下的?
兩個我正在練習「丟掉」的東西
- 需要別人認可的癮
- 社群貼文少追求追蹤數、按讚數、留言數等等,一切隨緣,有也好,沒有也好。
- 工作匯報先自我檢視:如果自己都認為還不錯,就不必預設老闆和主管一定要說「很棒」。
- 比較心
- 每天睡前寫「今日小確幸」。可能是路邊豆花加了免費粉圓,也可能是把一份簡報配色調到我自己都想鼓掌。
- 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從「別人好厲害」切到「我今天也有微小成就」。
我發現,當腦子開始「減量」,情緒真的比較輕。好像背包越來越空,路才走得久。
03 | 衡量一天,不是看掌聲,而是看努力
Jay 還分享說:
「When you count effort, not applause, you start to feel accomplished even when no one’s noticing.」
(當你用努力而非掌聲衡量一天,你就算沒被人看見也會覺得充實。)
這一句讓我想起前陣子做專案。我花了三天把簡報做好,在當天報告時言簡易該並控時,在時間內完成會議,結果會議後,主管沒有半分誇獎。老實說那瞬間我超失落,心想:「我的辛苦白做了嗎?」
但現在再回顧,我突然能跟那時的自己和解:
「雖然 spotlight 沒照到你,但那三天盡力做資料的我,的確變強了啊!」
掌聲不是不好,只是如果只能靠掌聲活,那一天沒人鼓掌,你就活不下去了。這道理老生常談,但我真的是最近才算慢慢吸收進去。
給畢業生,也給還在努力的大人們
- 設一個「消失時段」
- 一週一次、一晚或一下午都行:斷網、斷社群,只做能讓你充電的事。
- 列一張「我要丟掉的三件東西」清單
- 可能是滑手機比較的習慣、可能是逢迎主管的下意識賣笑。寫下來,放在桌面便條。
- 每天睡前問自己一句
- 「今天有沒有努力過什麼?就算沒人發現也好。」 記下最小的努力,例如:準時下班、喝完 2,000 cc 的水、幫同事改一行程式。
堅持一段時間,你會開始體會到:原來內建的「自己給分」系統,比外部 Like 更好用。
你的「消失時刻」想怎麼過?
- 你最想丟掉哪一樣情緒包袱?
- 你準備怎麼為自己打造一段「無需被注意」的小空檔?
- 還是你已經在做?你的心得是什麼?
🩷歡迎在留言區跟我聊聊,讓我們互相打氣、交換招數。如果這篇戳到你,也記得按愛心+分享給最近在為掌聲焦慮的朋友!
願我們都能在熄燈的時候,依然喜歡正在變好的自己。
🩷記得追蹤我才不會錯過每次更新內容,期待我們下次文字相遇,下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