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為每本書寫篇小總結的目標以失敗告終😂 持續產出總是耗時耗力,還好有堅持閱讀。6月將盡,簡單總結下上半年的閱讀吧~
《陳之藩散文集》
一月鬧書荒,請新朋友推薦點散文。陳之藩是科學家,從事電機工程研究和教學;同時擅寫散文,多篇文章入選台灣中學課本,獲譽「科技與人文融合的最佳典範」——這些都是看完後在網上查到的。新朋友非常喜歡他的文字,形容「淡淡飄住香氣」、「好似好遠,其實好清晰」,強烈推薦,那我便試試吧。
書很舊,連出版日期都找不到,近300頁,收錄了三本散文《劍河倒影》、《在春風裡》和《旅美小簡》。文字確實清通雅潔,國學功底深厚。既能在專業領域獨樹一幟,又深具人文關懷心繫天下,還寫得手好文章,是上個世紀學者獨有的造詣吧。
舊書一大樂趣是看別人註解。原主人看得仔細,畫線和批注多且精準,幾乎每篇標題旁都有總結(能寥寥幾字概括文意也是相當厲害);〈童子操刀〉篇幾乎逐段分析,涉及遣詞造句、行文結構、邏輯條理等,讓我疑心他要以此為範文教學生😂 扉頁有藏書印章「明X」。(我查了好久都沒查到第二字是什麼。)
讀他的文字蠻享受的,我每篇都很喜歡,尤其是收在《劍河倒影》和《在春風裡》(前半部分)裡的。現在回想印象較深的包括:
- 關於明善和察理:「理是察不完的,如果要察完才做事,就什麼也做不了了。」所以覺得是「善」的事情就直截了當地去做。
- 關於文明與科學:很多篇的主題都與此相關。文明創造進步和偉大,也帶來空虛和迷惘。科技發達迅猛,其他學問(如哲學)之討論卻還未跟上,這種大脫節引致社會問題及人心無所安處。有條批注很無奈:「社會越文明,人越不能感到自己偉大,創作機會越少,生活更空虛,宗教成出路。但不如此,又怎樣呢?」
- 關於教育:作者心懷家國,許多篇討論人才培養、國家未來,令人動容。
- 〈謝天〉:謙遜感恩,明白功成事就絕非一人之貢獻。因為要感謝的人事實在太多了,所以就感謝天吧。
- 與胡適先生的交往:亦師亦友,和而不同。觀察細微且理性,深厚情誼令人感動。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同樣是新朋友推薦轉賣的。我想要哲學入門,她挑了這本哈佛政治哲學教授Michael J. Sandel的著作。書中介紹了一系列「正義」相關的理論,涵蓋教授在課上和學生討論的各種議題,深入淺出,例證生動,讓很久沒深度思考的Fan感到開心😂
按「福祉」、「自由」、「美德」三個出發點,作者將正義理論分為三大類。
功利主義
以邊沁、彌爾為代表,核心觀點在於實現「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出名的「電車難題」中,「殺一人而救五人」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現實中也有過這樣的例子:1884年四名水手被困海上,二十天求救無門後,因病重而奄奄一息的年輕水手被兩人殺害,以其血肉幫助其餘三人撐到救援。三人回國旋即被捕,輿論譁然,你如何看待殺一救三呢?
功利主義看似缺少人性,其邏輯在今天的政界、商界卻比比皆是。作者用「嚴刑逼供」、〈從歐梅拉斯出走的人〉(這篇也很精彩)、「莎士比亞 vs 辛普森」等多個例子質疑此觀點侷限,提出兩大問題:「追求多數人的福祉會否忽視個人權利」、「不同價值間是否有單一指標衡量幸福」。
自由主義
這一派很籠統,分為放任和公平兩大陣營,前者堅持自由至上,相信「正義即尊重成年人的自主選擇並予以維護」,後者傾向平等,主張「毫無約束的市場既不正義也不自由」。作者重點介紹了諾齊克、康德和羅爾斯。
諾齊克的自由市場不算陌生,但我是第一次了解羅爾斯的「無知之幕」,感覺很有意思。想像大家在幕後商量世界的原則,且此時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的角色(階級、種族、性別、宗教、地位、政見等等),那我們會選出什麼原則呢?羅爾斯認為首先肯定不是功利原則,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會否淪為少數;其次也不會完全放任自由至上——有所差異是應該的,但極端如赤貧也不是我們想要的。人天生有智愚之別,羅爾斯提出「差異原則」:有才能者收穫更多無可厚非,但他們應該與全部人分享部分財富。他這種「平等自由主義」主要有兩種反對觀點:「誘因」和「努力」。
至於康德,給我的感覺就是太聖人了😂
美德 & 良善
亞里斯多德強調正義的「目的」和「榮譽性」,哪種「美德」值得鼓勵?如何邁向「良善人生」?
嗯⋯⋯老實說,最後這幾十頁我有些囫圇吞棗,沒有看進心裡,本來打算過段時間回頭重看的。但幾次拿起來心思皆不在此便作罷了。希望今年可以再抽時間重看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