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來到一個時間點,必須人人都對 AI 有所認識。可現在媒體主要仍在追逐科技巨頭及明星執行長,將重點放在競爭及優勢。這些大餅及美好願景,果真如他們所說的那樣?
首先,AI 是非常強大的工具,如哈拉瑞在《連結》中所說——
在過去,十字弓、火槍、原子彈雖然能夠取代人類的肌肉來殺人,卻無法取代人類的大腦來決定要殺誰。⋯⋯就智能而言⋯⋯泥板能夠儲存關於稅務的資訊,但無法自行決定要收多少稅,也無法發明某種全新的稅目。印刷機能夠複製《聖經》這樣的資訊,但無法決定《聖經》要收錄哪些文本,也無法對這本宗教經典加上新的注釋。收音機能夠傳播政治演講與交響樂等資訊,但無法決定要播放哪些演講或交響樂,也無法創作演講或交響樂。不過,這一切對現在的電腦來說,都已經能夠做到。過去的印刷機或收音機只是人類手中的被動工具,但電腦正在成為一種主動的行為者,得以擺脫人類的掌握與理解,主動形塑社會、歷史與文化。我很崇敬的智者薩古魯在一場與珍古德同台的論壇中提醒世人,「如果你是小螞蟻,你可以自由走動,但如果你是大象,就要注意你的踩踏。」
AI 於我們而言就是那頭象——甚至更為巨大。
我曾經相信這樣的論點: AI 能取代危險或死板的工作,而使工作者從機械般的勞碌解放出來,去從事更多創造性的工作。然而《血汗AI》讓我看到現況:更多被壓榨、低薪的勞工。
殖民性是人工智慧結構邏輯的一部分,無論是在人工智慧的產生方式或運作方式上,都是如此。人工智慧的生成,倚賴數位勞動力的國際分工,這些任務被分配給全球勞動力;其中最穩定、高薪和理想的工作,集中在美國各大城市,而最不穩定、低薪且危險的工作,則外包到全球南方國家的周邊地區。人工智慧與其他技術所需的關鍵礦物,多半在全球南方國家各地開採加工,然後運送到特定組裝區,轉化為技術產品,例如大型語言模型所需的先進人工智慧晶片。這些作法延績了一種陳舊的殖民模式,西方國家利用其經濟主導地位,透過從外圍領土開採礦產與勞動力而致富。
《血汗AI》由三位研究人工智慧及數位平台的專家共同撰寫,提出在 AI 發展領域最相關的幾種身份所面臨的處境,以及當中的權力不對等所隱含的危機。這幾種關鍵角色包括:標註員、工程師、技術員、藝術家、操作員、投資人、組織者。
有幾部紀錄片探討過這個主題:東南亞或非洲的某個地區,有一群人領極低的薪資,每天看著成千上萬血腥暴力圖片,進行標註。沒有人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非常需要這些低階工作者的科技巨頭,也不曾將他們的利潤用在這些人身上。因為他們只是受雇員,隨時可被取代。他們是現代的被殖民者。《血汗AI》將視野擴大,讓我們看見這個產業鏈上的許多角色,都不如媒體報導的那樣光鮮。
複雜的軟體之所以能發揮作用,背後是數千個小時低薪且技術含量低的勞動。這些隱藏在後面的勞工被迫像機器人一樣工作,盡力使人工智慧變得更像人類。
我們很容易會有這樣的錯覺,以為人工智慧是無形、虛擬的東西,但事實上它的運作仰養大量實體,包含上述人工。那些實體的耗能,有許多成本沒有計算進去,而那些成本,是全球公民在承擔。
冰島的氣候可提供免費的空氣冷卻,大幅降低成本。更高的運算能力與新晶片的設計,都提高了設備的功率密度與能源消耗,在在增加了冷卻系統的負擔。隨著人工智慧的興起,過去七年來,單一伺服器機架所使用的電力已經增加超過一倍。
任何新的資料中心都將從當地電網汲取大量資源,而且根據位置與安裝的冷卻系統,還可能需要大量的水。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擴展人工智慧所需的關鍵水電資源可能出現短缺。例如,到了2028年,愛爾蘭的資料中心預計將占用該國可用電力供應的27%。
好消息是,已有許多人及組織意識到它的風險性並採取行動——
「停建資料中心」是反化石燃料組織「不能在這裡也不能在任何地方」發起的一項運動,主張暫時停止新資料中心的建設,直到這些資料中心可以完全倚賴再生能源運轉,而且應根據所在國家的氣候承諾訂定上限。2022年,愛爾蘭的國有電力供應商宣布,將不再接受都柏林地區新資料中心的申請,可能直到2028年為止。
工作者也會因應更廣泛的道德與政治議題而組織起來。
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例子,就是谷歌員工針對公司參與美國軍事計畫所採取的行動,該計畫利用機器學習分析無人機拍攝的影片,稱作「專家計畫」(Project Maven)。該公司的許多員工認為,這項計畫顯然違背谷歌自2000年代初以來一直宣揚的「不作惡」座右銘。起初在公司內部社交平台上表達的擔憂,很快演變成一封由五千名員工簽署的公開信,致信字母控股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要求谷歌退出該計畫。⋯⋯這群工作者最終成功向谷歌施壓,不再續簽「專家計畫」的合約。
樂觀者可能曾經想像,AI 能減少戰爭、減少誤殺,但實際上的狀況是,從前轟炸民宅是不小心,現在卻是刻意(因為做得到精準)。
AI 能擴大什麼、減少什麼,始終並不在於它做不做得到(它一定做得到),而在於操作它的那雙手。所以,對於這個領域裡有權力影響全世界走向的人,我們要洞悉的不是他的財報,而是他的意圖。
科技發展往往帶有決定論的調調。我們被告知,我們應該適應新科技為世界帶來不可避免的改變,而不是想要對他們的開發方式提出看法。現實是,科技世界是一個高度政治化且競爭激烈的領域。我們可以共同為人工智慧塑造一個不同的未來。投資科技股的企業家對未來的預言,更多是為了他們的資產負債表,主觀促成一個新世界的存在,而不是對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出合乎邏輯且冷靜的預測。
最悲慘的損失不是失去安全感,
而是失去想像事情可能有所不同的能力。
——哲學家恩斯特.布洛赫
如果真要談競爭,我認為真正的競爭不在國與國、也不在企業與企業,而在意圖。AI 可以用在照顧生命的繁盛、保護地球資源,也可以用在其他地方,用在個人私利。我們要競爭的是,哪種意圖會得勝。
在藝術家那章,作者們談到生成式 AI 的本質,及其與人類創作不同的地方。這部分應該也有許多讀者感興趣,建議大家可以自己去這本書,一定會有很多啟發。
我們生長在很不可思議的時代,正在見證人類歷史一個很大的跨度。不要認為個人微小的行動及意見激不起漣漪,我相信會的。我們是一整體的,這裡就是我們共同的家。
*《血汗AI》,詹姆斯.默登、馬克.格雷厄姆、卡倫.坎特著,林潔盈譯,大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