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薩古魯 和 奧修 都盛讚。當我知道有這樣一本書存在時,非常驚訝。認識我的讀者都知道,薩古魯是影響我新生命非常重要的人,他是我最敬仰的目前在世的智者。(而且很少聽他推薦哪本書)奧修則是認識薩古魯之前,我最常參閱的觀點,家裡有一系列他的著作。
薩古魯在某支影片中提到小時候影響他很重要的幾本書,包括《海底兩萬里》、《格列佛遊記》等(開啟想像力的書),以及紀伯倫《先知》。但是當他讀了《米爾達之書》之後,他認為這本書超越了《先知》。奧修則說,他很嫉妒寫出這本書的人,他希望這本書是他寫的。因此讀者可以想見,我對這本書的好奇及迫切想閱讀的心情,重點是,在此之前,根本沒聽說過它。
很感謝胡思二手書店,我買到當時所能找到的唯一一本。因為不確定各位能不能找到書來讀,猶豫了很久要不要分享,而且以易讀性來說,它確實比《先知》深一點。想了想,決定分享書裡幾個印象特別深刻的觀點,即使無法買到或借到書,希望這些觀點仍對大家有所幫助。******************
《米爾達之書》以方舟修道院為背景,講述米爾達的故事。米爾達是一名從外地來的神祕青年,為修道院裡的七修士講述及示範生命的智慧,他的角色如紀伯倫的先知。原掌管修道院的夏瑪丹則是書裡的反派角色,多方阻撓和陷害米爾達。米爾達就像是一雙澄澈的眼,為修士們(及讀者)指出世俗眾生的矛盾。
要正確看其他事物之前,你們得先正確地看你們的眼;你們必須透過眼睛、而不是用眼睛,才可能看見那超越眼睛的種種事物。若你們能正確地看和說,那你那麼你們只會看見自己、說出自己⋯⋯若你們的世界是個難解的謎,那是因為你們就是那難解的謎;若你們的話語是個複雜的迷宮,那是因為你們就是那複雜的迷宮。
別動任何事物,不用費心改變它們。因它們之所以看起來是那様子,是因為你們看起來就是那樣子;它們既不觀看、也不説話,除非你們借給它們視力和語言。當它們說出刺耳的話語時,你們只需要注意自己的舌頭;當它們看起來醜陋不堪時,你們只需要探究自己的眼睛。
有什麽樣的意識,你們就會有什麽樣的『我』;
有什麽樣的『我』,你們就會有什麼樣的世界。
如果整本書只捕捉到這個重點,我覺得也很夠了。它足以使我們思考和練習一輩子。這個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的投射。我們總是容易將箭頭指向他人,但是,即便我們看到的都是真的,它們也不會是全貌。最簡單的例子,同樣一個事件,每個人的描述都不盡相同,有人被冒犯,有人卻能同理。如果我們眼中盡是醜陋的事物,到底是這個世界的問題,還是我們眼睛的問題,或來源是我們的心?答案必須我們自己去探究。
******************
全書我最有共鳴的是關於祈禱(願望)。這段講得太棒了。根據米爾達的說法,以及我讀過的其他書(也支持這個論點),整個宇宙自誕生以來,所有的分子都還在這個宇宙中,只是會變化成不同形式。而人的身體是有記憶的,等我們的肉身化為塵土,那構成我們的小分子(不論是何物質)仍回歸宇宙。
當一個人下定決心要成聖時,從亞當到現今的每一個神聖的願望、神聖的想法、神聖的意志都會衝過來協助他⋯⋯當一個人迷醉於殺人時,那麽從該隱到現今的每一個殺人犯都會主動衝過來幫他握緊刀子、增加他揮砍的力量。
每一個言語或行為、願望或嘆息、一時的念頭或短暫的夢、人的呼吸或動物的氣息、陰影或幻覺,至今都仍在大氣裡持續發出神秘的頻率,而且會特讀到時間的終點。因此當你們把自己的心調整到與其中的某個頻率一致時,它就一定會衝過來與你們產生共鳴。
(不覺得這才是吸引力法則的根本解釋嗎?)
祈禱不需要嘴唇或舌頭,而是需要一顆寧靜覺醒的心、一個最高願望、一個最高想法;以及最重要的,一個不會猶疑不決的最高意志。因為除非你們把心帶到當下、並在每個音節中覺醒,否則你們的話語沒有任何的益處。
此外,你們也不需要祈禱的聖殿。
一個無法在心中找到聖殿的人,同樣也無法在任何的聖殿中找到他的心。
******************
書裡對「愛」的描述,同樣令我深受啟發。
人愛的是誰、或愛的又是什麽呢?難道人只在生命之樹上挑選一片葉子全心來愛嗎?那麽承載那片葉子的樹枝呢?連接樹枝的樹幹呢?保護樹幹的樹皮呢?餵養樹皮、樹幹、樹枝和樹葉的樹根呢?擁抱著樹根的土地呢?使土地變肥沃的太陽、大海和空氣呢?⋯⋯把整體分化出法的那種愛,本身就注定了不幸的命運。
你們就是生命之樹,當心別分化了自己。不要造成果實之間的對立、葉子之間的對立、樹枝之間的對立,也不要造成整棵樹與大地之母的對立。⋯⋯若想讓這棵樹長得又壯又綠、結出又香又甜的果實,你們就得注意自己餵養這樹根什麽樣的汁液。
雲雀借給你牠的歌聲嗎?泉水借給你它閃閃發光的水嗎?橡樹借給你它的樹蔭嗎?海棗樹借給你它甜美的棗子嗎?羊給你牠的羊毛、牛給你牠的乳汁,牠們有向你收取利息嗎?雲會賣你雨水嗎?太陽會賣你溫暖嗎?如果沒有這些、以及其他數不清的事物,你們的生命會是什麽樣子?你們當中又有誰能夠判別,哪個人或哪個事物在這世界的寶庫中貯存得最多或最少?
我常覺得,很多時候人的煩惱,都是因為忘了本質性的東西。那些很基本的事物,逐漸因為一些外在的追求而看不清。「真理就這些。」每位智者以不同說法來傳遞。我們受到震動,未必因為它是多新穎的論點,它一直在那裡,只是這次,我們終於「看見」了。
******************
以下這段我也非常喜歡。其他修士認為夏瑪丹侮辱了米爾達,米爾達說,「我的了悟怎麽可能因夏瑪丹的無知而有變化?」
一條混濁的小溪,可以很輕易地讓另一條小溪變混濁;但一條混濁的小溪,豈能讓大海變混濁?相反的,大海會很樂意接納小溪的泥沙,讓它在海中濁度越來越低,並回報給小溪清澈乾淨的水。
但願我們都能朝此努力:成為大海,而不是另一條污濁的小溪。
*《米爾達之書》,米海伊.奈馬著,謝明憲譯,一中心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