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小學教育大不同:學校作息、親師溝通、才藝培養的差異性比較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這幾週見了許多朋友,也聊了很多台美之間教育現場的差異,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學校作息

在美國聖地牙哥,我們學區的小學上課時間是七點半到下午兩點,從 K 到五年級的時間都一樣(六年級是中學囉),每週有一天是中午十二點放學。學校會供早餐和午餐,小孩想要另外帶便當都可以,此外,他們每天九點到十點間會有一個點心休息時間,所以需要自備一份小點心在這時間享用。

有個比較特別的差異在午餐時間,美國這邊的理念是先玩再吃,所以 45 分鐘的午餐時間中,前半小時是在遊樂場上玩樂,後面 15 分鐘拿來吃飯,老師也不會緊迫盯人要求小孩吃光餐盤上的食物,吃多吃少都是小孩自己的事,時間到就是要收掉回教室,即使有蘋果橘子這種單獨完整的食物也不會讓他們打包帶走。

這真的是和台灣小學很不一樣,印象中都是要吃完營養午餐才能離開,不知道台灣是不是只能待在自己的座位上吃?美國是整班帶到用餐區,每個班有自己的一區用餐長凳,大家隨意入座。

親師之間或是同班家長之間的聯繫方式

親師之間的溝通管道相當多元,端看老師自己習慣用什麼媒介,這兩年我就已經遇到兩種不同的班級經營 APP,這些 APP 像是比較陽春的社交軟體,老師會在上面 PO 出平時班級活動的照片,家長可以按讚、評論或下載,私訊部分則是幾乎只能和老師交流聯繫,除非老師有開群發訊息的群組,才有可能和其他家長在上面對到話,但基本上家長們在 APP 上是不交流的。

也有不使用 APP 而直接使用 Email 的老師,但老師在寄信的時候通常都會用密件副本的方式,一般也不會看到其他家長的信箱,可以有全班家長信箱的人除了老師之外,就只有 room parents,room parents 是直接和老師對接的班上家長,平常會依老師的需求提供協助或是幫忙佈達資訊給其他家長。

要透過網路間接聯繫上同班某個特定的家長基本上很難,而小孩又吵著要跟某個同學去公園玩的時候該怎麼辦呢?通常就只能直球對決了-放學的時候去堵該生家長要聯繫方式,或是學校公開活動時去結識人家,在美國大家都是直接交換電話號碼,用傳簡訊的來彼此交流(簡訊費是不用錢的),所以也不太存在有一個班級群組的模式。

另外說一下,美國老師平常真的是都沒在聯繫家長的,也沒有什麼聯絡簿的設置,找上家長就是需要討論事情的時候。而像女兒二年級的老師是超有熱忱的新科教師,也只是一週發兩封信交代每週進度和結報,多發還會先致歉自己的打擾,親師交流的感覺很不一樣。

齊頭式平等和起跑點平等

我想這句下標可以稍微概括台美的小學教育樣貌,在美國,我感覺到的是比較強調要起跑點平等。就拿數學來說,老師上課是教些基本的概念,接下來會有大量的自學與練習時間,老師會在這時候檢視每個孩子的理解狀況,並個別幫助落後的同學,而其他已經會了的人就會利用線上課程做練習,熟練且得心應手之後還能自行觀看後面的教程影片,繼續學下去。這樣的方式滿好的,不管當下學得好壞,沒有一個孩子會一直被耽誤。

而這次聽朋友們分享,台灣好像比較沒有這樣的彈性,無論是怎樣的程度,似乎都要到課後的補習班才能滿足各自的學習需求。

對了,截至小學二年級為止,美國的數學教學進度和台灣是一樣的喔,他們也真的不強調背九九乘法表(所以我也放生這一塊哈哈),而女兒居然是靠學校線上課程的練習題反覆熟練就背起來了,實在有驚訝到我,不過反應速度當然還是台灣在地的小學生樂勝啦~

父母軍備競賽的投資重點

這部分大概就是國情文化的差異了,在美國的小學階段,父母會盡可能讓孩子嘗試大量的才藝,舉凡文的武的動的靜的都會視小孩偏好或天賦去嘗試,一般標配是至少要有一項運動和一項藝術類才藝。

這麼做也有其必要,因為到了中學階段,學科課堂都是跑班,不太會有固定的同學,孩子主要的社交對象會來自於社團同學,所以選社團還滿重要的。而無論是什麼社團,一般是不收零基礎的學生的,你可以做得不好但你至少要會,你會的越多,社團的選擇性也越多。

美國熱門的才藝是各式樂器、Coding、繪畫、各式球類運動、游泳、體操、滑冰,台灣的課後才藝投資重點大部分著重在藝術性,像是鋼琴、小提琴、繪畫,運動類似乎比較少,當然標配一定是英文。

結語

和朋友們聊這些台美差異還滿有趣的,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文化衝擊?但總而言之就是不管在哪邊的父母都不輕鬆啊,超前部署全是必須的,至於要部署到什麼程度,還要考量許多因素,像是預算、小孩接受度、時間分配等等,大家都辛苦了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un 王君的沙龍
25會員
117內容數
從全職媽媽的角色出發,閱覽世界的生活觀察。舉凡教育、社會、文化和個人體悟都是美好的寫作題材。目前暫居在美國聖地牙哥,感受台美之間的生活與教養差異~
Chun 王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9
觀賞果陀劇場《三個傻瓜》心得分享,重點描述演員表現、劇情結構、舞臺設計、以及個人觀影感受,並提及楊奇煜的精壯身材是觀影亮點。
Thumbnail
2025/06/19
觀賞果陀劇場《三個傻瓜》心得分享,重點描述演員表現、劇情結構、舞臺設計、以及個人觀影感受,並提及楊奇煜的精壯身材是觀影亮點。
Thumbnail
2025/06/04
本文介紹了日本作者寺尾哲也的散文集《努力是癮》,並分享了作者閱讀後的感想。書中描寫了作者在理工領域求學、赴美深造和在美國科技產業工作的經歷,以及他所觀察到的眾生相。作者認為此書真實地反映了科技業工程師在高壓環境下努力工作的現狀,並引起讀者的共鳴,尤其工程師或工程師的伴侶更能產生深刻的連結。
Thumbnail
2025/06/04
本文介紹了日本作者寺尾哲也的散文集《努力是癮》,並分享了作者閱讀後的感想。書中描寫了作者在理工領域求學、赴美深造和在美國科技產業工作的經歷,以及他所觀察到的眾生相。作者認為此書真實地反映了科技業工程師在高壓環境下努力工作的現狀,並引起讀者的共鳴,尤其工程師或工程師的伴侶更能產生深刻的連結。
Thumbnail
2025/05/07
《長襪皮皮》三部曲讀後感,探討皮皮的離經叛道行為背後的哲學思辨,以及大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碰撞。此文從母親的觀點出發,反思教育、社會規範與童年本質,並讚賞湯米與安妮卡母親的開放心態。
Thumbnail
2025/05/07
《長襪皮皮》三部曲讀後感,探討皮皮的離經叛道行為背後的哲學思辨,以及大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碰撞。此文從母親的觀點出發,反思教育、社會規範與童年本質,並讚賞湯米與安妮卡母親的開放心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關於臺日交流活動的一篇文章,內容包括參觀不同學校、寄宿家庭和觀光景點的情況,並分享了一些有趣的互動和美食體驗。
Thumbnail
這是關於臺日交流活動的一篇文章,內容包括參觀不同學校、寄宿家庭和觀光景點的情況,並分享了一些有趣的互動和美食體驗。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臺灣教育制度的問題,並從北歐的教育體制中得到了啟發。作者認為值得臺灣家長閱讀,並提出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新方向。該文章強調了老師應該培養孩子進入社會的地方以及不評分的教育理念。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不同文化下的教育觀念可能會非常的不同,對於課外閱讀的重要性,以及他們在語言教學中所扮演的角色,藉由在英國時與我同學的對話,不禁讓我反思在台灣所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課內」與「課外」,在語言教學中是否合理?
Thumbnail
一開始是這樣的:一早起床看到自己文章被轉發,整個人喜不自勝。 你不爽嗎?自己用心寫的文章被人家看見且轉發,殊不知這是禍亂的根源。 本以為這個連假就這麼喜滋滋的度過,殊不知,這是批評、謾罵的開始。
Thumbnail
一開始是這樣的:一早起床看到自己文章被轉發,整個人喜不自勝。 你不爽嗎?自己用心寫的文章被人家看見且轉發,殊不知這是禍亂的根源。 本以為這個連假就這麼喜滋滋的度過,殊不知,這是批評、謾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加拿大公立小學的教育制度,探討學校功課的少與多對孩子的影響,提出反思教育現象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觀察加拿大公立小學的教育制度,探討學校功課的少與多對孩子的影響,提出反思教育現象的觀點。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補習文化在臺灣社會的蓬勃發展,從戰後經濟起飛,到現今白領階級的父母需要補習班和安親班來照顧孩子,甚至英文補習測驗也成為社會焦點。儘管成績突出的例子顯示沒有補習也能取得好成績,但補習對於不同的學生成效也不盡相同,自制力及引導均可能影響成效。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擔任弟弟班上音樂藝術課隨班助理的經驗,觀察到孩子們在課堂中的表現及和其他同學互動,並談到美國與臺灣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擔任弟弟班上音樂藝術課隨班助理的經驗,觀察到孩子們在課堂中的表現及和其他同學互動,並談到美國與臺灣在教育方式上的差異。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