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週見了許多朋友,也聊了很多台美之間教育現場的差異,整理出來給大家參考~

Photo by Brett Jordan on Unsplash
學校作息
在美國聖地牙哥,我們學區的小學上課時間是七點半到下午兩點,從 K 到五年級的時間都一樣(六年級是中學囉),每週有一天是中午十二點放學。學校會供早餐和午餐,小孩想要另外帶便當都可以,此外,他們每天九點到十點間會有一個點心休息時間,所以需要自備一份小點心在這時間享用。
有個比較特別的差異在午餐時間,美國這邊的理念是先玩再吃,所以 45 分鐘的午餐時間中,前半小時是在遊樂場上玩樂,後面 15 分鐘拿來吃飯,老師也不會緊迫盯人要求小孩吃光餐盤上的食物,吃多吃少都是小孩自己的事,時間到就是要收掉回教室,即使有蘋果橘子這種單獨完整的食物也不會讓他們打包帶走。這真的是和台灣小學很不一樣,印象中都是要吃完營養午餐才能離開,不知道台灣是不是只能待在自己的座位上吃?美國是整班帶到用餐區,每個班有自己的一區用餐長凳,大家隨意入座。
親師之間或是同班家長之間的聯繫方式
親師之間的溝通管道相當多元,端看老師自己習慣用什麼媒介,這兩年我就已經遇到兩種不同的班級經營 APP,這些 APP 像是比較陽春的社交軟體,老師會在上面 PO 出平時班級活動的照片,家長可以按讚、評論或下載,私訊部分則是幾乎只能和老師交流聯繫,除非老師有開群發訊息的群組,才有可能和其他家長在上面對到話,但基本上家長們在 APP 上是不交流的。
也有不使用 APP 而直接使用 Email 的老師,但老師在寄信的時候通常都會用密件副本的方式,一般也不會看到其他家長的信箱,可以有全班家長信箱的人除了老師之外,就只有 room parents,room parents 是直接和老師對接的班上家長,平常會依老師的需求提供協助或是幫忙佈達資訊給其他家長。
要透過網路間接聯繫上同班某個特定的家長基本上很難,而小孩又吵著要跟某個同學去公園玩的時候該怎麼辦呢?通常就只能直球對決了-放學的時候去堵該生家長要聯繫方式,或是學校公開活動時去結識人家,在美國大家都是直接交換電話號碼,用傳簡訊的來彼此交流(簡訊費是不用錢的),所以也不太存在有一個班級群組的模式。
另外說一下,美國老師平常真的是都沒在聯繫家長的,也沒有什麼聯絡簿的設置,找上家長就是需要討論事情的時候。而像女兒二年級的老師是超有熱忱的新科教師,也只是一週發兩封信交代每週進度和結報,多發還會先致歉自己的打擾,親師交流的感覺很不一樣。
齊頭式平等和起跑點平等
我想這句下標可以稍微概括台美的小學教育樣貌,在美國,我感覺到的是比較強調要起跑點平等。就拿數學來說,老師上課是教些基本的概念,接下來會有大量的自學與練習時間,老師會在這時候檢視每個孩子的理解狀況,並個別幫助落後的同學,而其他已經會了的人就會利用線上課程做練習,熟練且得心應手之後還能自行觀看後面的教程影片,繼續學下去。這樣的方式滿好的,不管當下學得好壞,沒有一個孩子會一直被耽誤。
而這次聽朋友們分享,台灣好像比較沒有這樣的彈性,無論是怎樣的程度,似乎都要到課後的補習班才能滿足各自的學習需求。
對了,截至小學二年級為止,美國的數學教學進度和台灣是一樣的喔,他們也真的不強調背九九乘法表(所以我也放生這一塊哈哈),而女兒居然是靠學校線上課程的練習題反覆熟練就背起來了,實在有驚訝到我,不過反應速度當然還是台灣在地的小學生樂勝啦~
父母軍備競賽的投資重點
這部分大概就是國情文化的差異了,在美國的小學階段,父母會盡可能讓孩子嘗試大量的才藝,舉凡文的武的動的靜的都會視小孩偏好或天賦去嘗試,一般標配是至少要有一項運動和一項藝術類才藝。
這麼做也有其必要,因為到了中學階段,學科課堂都是跑班,不太會有固定的同學,孩子主要的社交對象會來自於社團同學,所以選社團還滿重要的。而無論是什麼社團,一般是不收零基礎的學生的,你可以做得不好但你至少要會,你會的越多,社團的選擇性也越多。
美國熱門的才藝是各式樂器、Coding、繪畫、各式球類運動、游泳、體操、滑冰,台灣的課後才藝投資重點大部分著重在藝術性,像是鋼琴、小提琴、繪畫,運動類似乎比較少,當然標配一定是英文。
結語
和朋友們聊這些台美差異還滿有趣的,不知道這算不算一種文化衝擊?但總而言之就是不管在哪邊的父母都不輕鬆啊,超前部署全是必須的,至於要部署到什麼程度,還要考量許多因素,像是預算、小孩接受度、時間分配等等,大家都辛苦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