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續上一篇,《尋找你的牛》是一部以《十牛圖》為骨架,由禪僧枡野俊明與演員松重豐展開的人生對話,透過十個修行階段,探討「我是誰」與「人生要往哪裡去」的深層提問。
這一篇,我們來聊聊「得牛」與「牧牛」這兩個關鍵階段。
很多人以為,找到自己之後,人生會開始順利——但事實往往相反。
🐂 與自己戰鬥:得牛

煩惱, 迷惘, 慾望;人生就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戰鬥
可是,真正的考驗,其實才正要開始。
這個階段的童子,終於用繩子套住了牛,但牛依舊桀驁不馴、躁動不安。
這幅圖像地描繪出我們的現實處境:我們找到自己想做的事、理想的方向,但卻發現,這個「自己」依然難以駕馭。
🔶 找到方向,卻更困惑了
這就像剛進入社會,找到第一份看似理想的工作,卻依然時常懷疑:
- 我真的適合這裡嗎?
- 我是不是還有更大的可能性?
我們想努力當一個好員工、好大人,但內心仍有個聲音不斷提醒自己:「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你開始會分不清楚:我現在堅持的,是「熱情」?還是「私慾」?
這種內心的拉扯與執著,正是得牛階段最常見的混亂。
🌥 像雲一樣:變動中仍保留本質
「雲即是雲」——不論風吹向哪裡、形狀怎麼變,雲還是雲。
這句禪語提醒我們:就算外在改變、角色轉換、路線偏移,我們的本質並不會因此消失。
松重豐提到,他從劇場演員轉往電視工作時,經歷了種種不適與排擠。但他始終提醒自己:「只要專心演戲就好。」就算環境變了,他內心的核心沒有改變。
這就是「得牛」的精神:混亂是必經的,但你要記得你抓住的是什麼。
🎭 重拾初衷:熱情大過算計
在經歷一段低潮與轉折後,松重豐曾一度放棄自己熱愛的演戲、為了生計跑去當了建築工人。
直到一次機緣巧合的偶遇,他又重新站上了舞台。
他說,不是環境改變了什麼,而是他重新看見了一位年輕演員的表演,讓他心神一震——松重豐驚訝地想:「為什麼這傢伙演得那麼有趣?」那份來自表演本身的熱情,悄悄撥開了他內心的疑雲。
當我們的熱情再次勝過環境的不適,得牛,就真正開始成為了可能。
🐄 安心共處:牧牛

修行永無止境,必須設法將煩惱的種子一一剷除
在得牛之後,進入的是「牧牛」階段。
這是一段看似平靜,實則最關鍵的修行期。牛還在,但你不再和牠拉扯,而是開始試著陪牠走一段路,學習如何跟牠相處。
🪷 修行的真正開始
「牧牛」的象徵是:自律與和平共處。
你開始知道什麼會擾動你的內心,什麼會讓你偏離本心。你也開始試著避免那些外在的誘惑、雜念、焦慮。
這個階段的你,不再是到處尋找答案的人,而是開始在每一天的生活裡,練習與自己的「本我」共處。
🕊 恰如其分地活著
松重豐分享,演員若想讓角色自然、動人,就不應該過度展現自我,而是「恰如其分地出現在那裡」。
我很喜歡這句話。
因為這正是牧牛的態度:不必閃耀,不必證明自己,只需要穩穩地活著、做該做的事,就足夠了。
就像水遇到不同容器會改變形狀,但水的本質始終不變。真正的自在,不是張牙舞爪地表現自己,而是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自然地、完整地存在。
🔁 抉擇的標準:回到內心的吸引力
這個階段,我們會開始面對各種選擇。
枡野俊明提醒我們,不是每一個看起來「有前景」的產業就值得投入。就像曾經紅極一時的紡織業,終究會退場。
所以真正的選擇標準,不是利益,而是:「這件事,對你有吸引力嗎?」
只有內心真的感興趣的東西,才會讓我們長久地投入、持續地前進。
🧠 不煩惱,但持續思考
牧牛的修行沒有終點。即使牛已經安定,你仍然要留意牠是否再次躁動、是否又回到原本的野性。
這就像我們,隨時都可能再次陷入比較、焦慮、自我懷疑之中。
枡野俊明說:
「思考與煩惱不同。人不能過度煩惱,但必須不斷思考。」
這句話提醒了我們:修行不代表停止前進,而是帶著覺察前行。
🧘♂️ 今日小練習:
寫下三件最近讓你感到掙扎的事,然後誠實問自己:
- 我為什麼會感到痛苦或矛盾?
- 是因為別人的期待,還是我內心真正的渴望?
- 我現在做的這件事,是熱情,還是只是不得不?
把這幾個問題記下來,不求立即回答,只要在心裡誠實看見它們。
🔜 下一篇預告:騎牛歸家 × 忘牛存人
你以為「牧好牛」就結束了嗎?還早呢!
下一篇,我們來談談:「騎牛歸家」與「忘牛存人」——當你終於開始感到內心的平和,甚至內心的妄念逐漸平息後,人生會變得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