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開始寫程式、回客服、做簡報,我們要怎麼重新定義「人類的價值」?

Charlie Ku-avatar-img
發佈於個人成長與感悟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AI 時代的工作價值與制度反思

最近看到很多人轉貼 Thoughtworks 技術長 Martin Fowler 的文章〈Expert Generalists〉,讓我想起一個一直藏在心中的問題:

在 AI 快速崛起的時代,我們對「人才」的定義,是否該改變了?

這篇文章談的不是工具選擇,也不是某個語言的好壞,而是更本質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才會在未來的工作世界中活得更好?」

什麼是 Expert Generalist?

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融合了「深度專業知識」與「跨領域整合能力」的工作者。
這類人通常具備三個特質:

  1. 好奇心:持續學習、探索新事物的熱情
  2. 協作性:懂得在不熟悉的領域與他人共創成果
  3. 以使用者為中心:不為技術而技術,總是思考「怎麼幫助對方變更強」

這三項能力,在 AI 加速取代重複性工作任務的今天,變得格外重要。

這讓我想到《隱性潛能》中提到的幾個核心品格

這些 Expert Generalist 的特質,讓我聯想到《隱性潛能》一書中的三大品格(character):

  1. 積極主動:像海綿一樣吸收、過濾、適應新知
  2. 擁抱不適感:勇於犯錯、習慣挑戰,透過反覆實踐成長
  3. 不完美主義:知道何時該追求卓越,何時該接受「夠好就好」

這些潛能特質,也與 Adam Grant 所倡導的學習心態如出一轍。它們都指出一件事:

能力會過時,經驗會淘汰,但一個願意前進、懂得順應時勢的人,走得永遠比別人遠。

當 AI 讓「技能」變得隨手可得,人類的價值要靠什麼定義?

現在的 AI 已經可以:

  • 自動產出標準合約
  • 生成客服對話
  • 替記者撰寫新聞摘要

行銷、教育、行政、金融、設計……越來越多知識型職位,都開始由 AI 代勞部分工作。人類的工作形式,正默默發生改變。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畫面:

我們正從工人邁向創造者,就像從人猿走向智人的過程。

示意圖

示意圖

那麼,未來我們該如何定義職涯與價值?

當我們原本的專業技能被 AI 部分取代後,我們還能提供什麼?
我認為,人類之所以獨特,在於我們會主動學習、有創造力、有彈性,也有情感與連結能力
這些,短期內都是 AI 難以取代的。
未來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是像下面這樣的條件:

  • 「需具備三年某某工具經驗」
  • 「熟悉某某流程或證照者佳」
  • 「能獨立作業、抗壓性高」

而是:

  • 好奇心強、學得快
  • 懂得尋找解法而非背答案
  • 能與他人共創、協調、進步
  • 接受不完美,快速試錯與修正
  • 「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

我們不需要碼農,而是有品味的創造者

我最近看了 Cursor(估值 90 億美金 AI 工具公司)CEO 的採訪,他說:「未來我們不需要會寫程式的人,而是能創造產品、有判斷力與品味的人。」

他指出,AI 能讓工程師的產能不斷放大。
例如:一位原本只能達成 10 單位產出的開發者,在 AI 協助下可能躍升到 1000 單位。

但這並不代表企業需要去挖「最會寫程式」的頂尖高手;
真正關鍵的是──能善用 AI,把創意快速落地為產品的人才

企業真正需要的,是:能把產品做出來,賣得出去的人。

甚至,即使你的專業程度不如資深人士,AI 的加乘效應也能讓你「夠用就好」。這也讓我更相信——潛質、特質,才是未來更重要的事。

組織難題:看到潛能,卻無法合理定價

然而當公司開始看重潛能,而非你目前擁有的技能時,這裡就碰到一個老問題:

如果我是因為「你有潛力」而錄取你,那薪水要怎麼開?

  • 起薪開太低,不符合你未來的爆發力
  • 升遷制度僵化,無法快速補償表現者
  • 結果是跳槽比留任還能體現價值

這是一個 HR、主管與制度設計者共同面對的困境:
我們知道這個人會變強,卻不知道怎麼預付他的未來價值。

解方初現:從「定錨」走向「動態職級」

所幸,有些先行者已經開始實驗制度創新:

  • 以 GitLab 為例,在半年一次的正式職級校準之外,也開放 off-cycle promotion / fast-track 調薪。
    只要員工在短期內創造顯著影響力,主管即可隨時提案,不必等到下一個薪資週期。
  • 同時,也有企業在 績效評估中正式納入「好奇心、學習力、協作影響力」等軟實力指標,不再只看技術與產出。

這類制度目前仍不普及,但方向已經清晰:

衡量人才價值,正從「年資」轉向「即時影響力與成長潛能」。

這不只是工程師的議題,而是每個人的未來工作樣貌

我想說的是:這不只是軟體工程師的議題。
設計師、業務、行銷、顧問、研究員、創作者……
只要你的工作內容涉及思考、整合、溝通與創造,那你未來的價值也會被重新定義。
AI 幫我們完成的是流程與輸出。

但人類真正的價值來自:

  • 問對問題,定義正確的方向
  • 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提出創新解法
  • 與人合作,推動事情前進
  • 提供情緒、價值觀、信任與願景

這些,才是未來不可或缺的工作能力。

結語:AI 讓我們看見人類更值得被看見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位求職者,請記住:
真正值得投資的,不只是下一張證照,而是你內在的成長速度與學習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主管或創業者,請思考:
你設計的制度,能不能留住「未來會變強的人」?

這不只是 HR 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如何重新定義「人才價值」的課題。

AI 時代才剛開始。

讓我們一起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工作者?你的組織想吸引什麼樣的人才?

延伸閱讀推薦:

📌 Martin Fowler: Expert Generalists

📌 LinkedIn 2024 報告:Skills-based Hiring is Here to Stay

📌 McKinsey:Generative AI and the Future of Work in 2025


💬 想問問你:

你覺得未來的工作最需要什麼能力?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潛力很強但被低估」的人?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察,讓更多人看見這場工作價值的轉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維鍛鍊場:Charlie的成長筆記
1會員
52內容數
人生是一場修行,我在這裡書寫,也在這裡前行。 我是一名軟體工程師,也是一位探索人生道理的修行者。 熱愛學習、思考與分享,關注技術、投資、個人成長,並透過書寫整理自己的思維。 這裡記錄我的所學、所思與所行。 透過書寫整理思維,與同樣追求成長的人交流,探索更深的理解與可能性。
2025/06/11
「考大學、進大公司、穩定上班」一直是台灣社會普遍認可的人生路線。然而,隨著AI技術突飛猛進,這條路如今真的還走得通嗎? 近期在聯合新聞網看到一篇轉載自《紐約時報》的報導——〈年輕不是本錢 分析:畢業生面臨40年來最糟就業市場〉,指出美國年輕人正遭遇40年來最嚴峻的就業環境,而AI正是幕後推手之一。
Thumbnail
2025/06/11
「考大學、進大公司、穩定上班」一直是台灣社會普遍認可的人生路線。然而,隨著AI技術突飛猛進,這條路如今真的還走得通嗎? 近期在聯合新聞網看到一篇轉載自《紐約時報》的報導——〈年輕不是本錢 分析:畢業生面臨40年來最糟就業市場〉,指出美國年輕人正遭遇40年來最嚴峻的就業環境,而AI正是幕後推手之一。
Thumbnail
2025/05/22
昨天早晨,我看到一位母親牽著她的孩子從我身邊走過。小男孩似乎正滿懷熱情地談論著自己的想法或夢想,母親卻頭也不回地打斷他:「你只要把功課寫好就好了。」這個場景瞬間將我拉回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裡,母親未說出口的情緒 我的母親過去也總是如此,時常用一句話打消我的熱情:「你只要不要讓我操心就好了」...
2025/05/22
昨天早晨,我看到一位母親牽著她的孩子從我身邊走過。小男孩似乎正滿懷熱情地談論著自己的想法或夢想,母親卻頭也不回地打斷他:「你只要把功課寫好就好了。」這個場景瞬間將我拉回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裡,母親未說出口的情緒 我的母親過去也總是如此,時常用一句話打消我的熱情:「你只要不要讓我操心就好了」...
2025/05/20
你的 input 是垃圾,你的 output 也會是垃圾;你的 input 是黃金,你的 output 也會是黃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慎重選擇你所吸收的內容,不只是謹慎,更是一種必需。 我意識到,正確且公正的資訊來源,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極其稀有。
Thumbnail
2025/05/20
你的 input 是垃圾,你的 output 也會是垃圾;你的 input 是黃金,你的 output 也會是黃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慎重選擇你所吸收的內容,不只是謹慎,更是一種必需。 我意識到,正確且公正的資訊來源,在這個世界上其實極其稀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AI 時代已經來臨,HR 還在用老方法工作嗎? 唯有勇敢擁抱 AI,才能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
Thumbnail
AI 時代已經來臨,HR 還在用老方法工作嗎? 唯有勇敢擁抱 AI,才能在未來職場中保持競爭力!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文章探討了企業內專才與通才的區別。專才在某一領域有深厚專業知識,起步快但風險高,因技術變遷可能被取代。通才具多方面知識,適應力強,後期管理潛力大,但起點低,需持續學習與堅持。建議成為專業型通才,同時在多個領域達到前25%,以應對未來挑戰。
Thumbnail
人才的獲取和培育是企業的關鍵競爭力之一。然而,隨著應徵人數的增加和職位要求的複雜化,傳統的人力資源流程越來越難以應對這些挑戰。本文列舉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AI 工具
Thumbnail
人才的獲取和培育是企業的關鍵競爭力之一。然而,隨著應徵人數的增加和職位要求的複雜化,傳統的人力資源流程越來越難以應對這些挑戰。本文列舉了目前市場上常見的AI 工具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職場中有句話常被人提起:“先懂做人,才能做事。”這句話看似簡單,卻蘊含了深刻的智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主題,並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讓大家更深入地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Thumbnail
實踐DEI真正挑戰在於,企業如何深入瞭解員工的多元性格特質、價值觀、技能,發揮團隊優勢與綜效。在員工職涯生命週期的關鍵時刻,適時提升驅動力、能力與價值感,進而有效提升組織績效。在傳承經驗的互動中,打造共融性的組織,對焦企業文化的與個人價值觀,進一步增强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達成企業永續經營目標。
Thumbnail
實踐DEI真正挑戰在於,企業如何深入瞭解員工的多元性格特質、價值觀、技能,發揮團隊優勢與綜效。在員工職涯生命週期的關鍵時刻,適時提升驅動力、能力與價值感,進而有效提升組織績效。在傳承經驗的互動中,打造共融性的組織,對焦企業文化的與個人價值觀,進一步增强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能達成企業永續經營目標。
Thumbnail
所有企業在追求賺錢目標的時候,都必須要重視團隊成員工作時的氛圍跟心情。工作氛圍良好,上班心情愉快,團隊才能發揮最好的戰力。
Thumbnail
所有企業在追求賺錢目標的時候,都必須要重視團隊成員工作時的氛圍跟心情。工作氛圍良好,上班心情愉快,團隊才能發揮最好的戰力。
Thumbnail
追求乾淨的程式碼是好的開始,但不要陷入過度設計的陷阱,導致程式難以維護。實際上,考慮團隊狀況和專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更為重要。了解公司的規模和現實情況,適時調整工作重心。技術不斷進步,使得寫程式變得更加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工程師的角色會消失。在選擇技術時,也要考慮隱形成本有時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更有效。
Thumbnail
追求乾淨的程式碼是好的開始,但不要陷入過度設計的陷阱,導致程式難以維護。實際上,考慮團隊狀況和專注於解決真正的問題更為重要。了解公司的規模和現實情況,適時調整工作重心。技術不斷進步,使得寫程式變得更加容易,但這並不意味著工程師的角色會消失。在選擇技術時,也要考慮隱形成本有時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更有效。
Thumbnail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會計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擁抱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以實現職業價值觀的巔峰探索。 職業價值觀的重新定義
Thumbnail
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和科技的發展,會計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擁抱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以實現職業價值觀的巔峰探索。 職業價值觀的重新定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