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工作價值與制度反思
最近看到很多人轉貼 Thoughtworks 技術長 Martin Fowler 的文章〈Expert Generalists〉,讓我想起一個一直藏在心中的問題:
在 AI 快速崛起的時代,我們對「人才」的定義,是否該改變了?
這篇文章談的不是工具選擇,也不是某個語言的好壞,而是更本質的問題:「什麼樣的人,才會在未來的工作世界中活得更好?」
什麼是 Expert Generalist?
簡單來說,它是一種融合了「深度專業知識」與「跨領域整合能力」的工作者。
這類人通常具備三個特質:
- 好奇心:持續學習、探索新事物的熱情
- 協作性:懂得在不熟悉的領域與他人共創成果
- 以使用者為中心:不為技術而技術,總是思考「怎麼幫助對方變更強」
這三項能力,在 AI 加速取代重複性工作任務的今天,變得格外重要。
這讓我想到《隱性潛能》中提到的幾個核心品格
這些 Expert Generalist 的特質,讓我聯想到《隱性潛能》一書中的三大品格(character):
- 積極主動:像海綿一樣吸收、過濾、適應新知
- 擁抱不適感:勇於犯錯、習慣挑戰,透過反覆實踐成長
- 不完美主義:知道何時該追求卓越,何時該接受「夠好就好」
這些潛能特質,也與 Adam Grant 所倡導的學習心態如出一轍。它們都指出一件事:
能力會過時,經驗會淘汰,但一個願意前進、懂得順應時勢的人,走得永遠比別人遠。
當 AI 讓「技能」變得隨手可得,人類的價值要靠什麼定義?
現在的 AI 已經可以:
- 自動產出標準合約
- 生成客服對話
- 替記者撰寫新聞摘要
行銷、教育、行政、金融、設計……越來越多知識型職位,都開始由 AI 代勞部分工作。人類的工作形式,正默默發生改變。
這不禁讓我想起一個畫面:
我們正從工人邁向創造者,就像從人猿走向智人的過程。

示意圖
那麼,未來我們該如何定義職涯與價值?
當我們原本的專業技能被 AI 部分取代後,我們還能提供什麼?
我認為,人類之所以獨特,在於我們會主動學習、有創造力、有彈性,也有情感與連結能力。
這些,短期內都是 AI 難以取代的。
未來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是像下面這樣的條件:
- 「需具備三年某某工具經驗」
- 「熟悉某某流程或證照者佳」
- 「能獨立作業、抗壓性高」
而是:
- 好奇心強、學得快
- 懂得尋找解法而非背答案
- 能與他人共創、協調、進步
- 接受不完美,快速試錯與修正
- 「以終為始」的思考方式
我們不需要碼農,而是有品味的創造者
我最近看了 Cursor(估值 90 億美金 AI 工具公司)CEO 的採訪,他說:「未來我們不需要會寫程式的人,而是能創造產品、有判斷力與品味的人。」
他指出,AI 能讓工程師的產能不斷放大。
例如:一位原本只能達成 10 單位產出的開發者,在 AI 協助下可能躍升到 1000 單位。
但這並不代表企業需要去挖「最會寫程式」的頂尖高手;
真正關鍵的是──能善用 AI,把創意快速落地為產品的人才。
企業真正需要的,是:能把產品做出來,賣得出去的人。
甚至,即使你的專業程度不如資深人士,AI 的加乘效應也能讓你「夠用就好」。這也讓我更相信——潛質、特質,才是未來更重要的事。
組織難題:看到潛能,卻無法合理定價
然而當公司開始看重潛能,而非你目前擁有的技能時,這裡就碰到一個老問題:
如果我是因為「你有潛力」而錄取你,那薪水要怎麼開?
- 起薪開太低,不符合你未來的爆發力
- 升遷制度僵化,無法快速補償表現者
- 結果是跳槽比留任還能體現價值
這是一個 HR、主管與制度設計者共同面對的困境:
我們知道這個人會變強,卻不知道怎麼預付他的未來價值。
解方初現:從「定錨」走向「動態職級」
所幸,有些先行者已經開始實驗制度創新:
- 以 GitLab 為例,在半年一次的正式職級校準之外,也開放 off-cycle promotion / fast-track 調薪。
只要員工在短期內創造顯著影響力,主管即可隨時提案,不必等到下一個薪資週期。 - 同時,也有企業在 績效評估中正式納入「好奇心、學習力、協作影響力」等軟實力指標,不再只看技術與產出。
這類制度目前仍不普及,但方向已經清晰:
衡量人才價值,正從「年資」轉向「即時影響力與成長潛能」。
這不只是工程師的議題,而是每個人的未來工作樣貌
我想說的是:這不只是軟體工程師的議題。
設計師、業務、行銷、顧問、研究員、創作者……
只要你的工作內容涉及思考、整合、溝通與創造,那你未來的價值也會被重新定義。
AI 幫我們完成的是流程與輸出。
但人類真正的價值來自:
- 問對問題,定義正確的方向
- 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提出創新解法
- 與人合作,推動事情前進
- 提供情緒、價值觀、信任與願景
這些,才是未來不可或缺的工作能力。
結語:AI 讓我們看見人類更值得被看見的地方
如果你是一位求職者,請記住:
真正值得投資的,不只是下一張證照,而是你內在的成長速度與學習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主管或創業者,請思考:
你設計的制度,能不能留住「未來會變強的人」?
這不只是 HR 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如何重新定義「人才價值」的課題。
AI 時代才剛開始。
讓我們一起思考——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工作者?你的組織想吸引什麼樣的人才?
延伸閱讀推薦:
📌 Martin Fowler: Expert Generalists
📌 LinkedIn 2024 報告:Skills-based Hiring is Here to Stay
📌 McKinsey:Generative AI and the Future of Work in 2025
💬 想問問你:
你覺得未來的工作最需要什麼能力?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潛力很強但被低估」的人?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察,讓更多人看見這場工作價值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