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晨,我看到一位母親牽著她的孩子從我身邊走過。小男孩似乎正滿懷熱情地談論著自己的想法或夢想,母親卻頭也不回地打斷他:「你只要把功課寫好就好了。」這個場景瞬間將我拉回了自己的童年。
童年裡,母親未說出口的情緒
我的母親過去也總是如此,時常用一句話打消我的熱情:「你只要不要讓我操心就好了」、「你只要把書念好就好了」。那些年裡,她時常帶著疲憊與怨懟回到家中,不願意與我們有太多的交流,或是不斷重複著對工作的抱怨。我能做的只有安靜地聽著,默默承受著那些未經處理的負面情緒。久而久之,我也習慣了不表達自己的情緒,將一切心事悶在心裡。
不斷扣分的人生,讓我失去了快樂
最近,在聆聽瓦基的 Podcast 時,我被提醒了這樣的情景,也讓我意識到,自己多年來不斷地責怪自己的習慣,其實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逐漸累積的。在還沒有真正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前,我常常陷入自我批判的迴圈裡:「如果我再努力一點就好了」、「為什麼今天起得這麼晚」、「為什麼計畫好的事情總是無法完成?」這些內心的責難成了每天的習慣,也成了不斷蠶食心情的元兇。這種狀態,讓我經常覺得精疲力盡,彷彿每天都要承受無形的重擔。
負面情緒的循環,如何悄悄傷害了我們
我想起曾經讀到一本書(具體是哪一本已經忘記了),書中提到了一個調查:911事件的倖存者們,觀察到他們儘管已經過了許多年,如果還在談論當年的事情,依然會陷入悲痛之中,反而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最終只會讓周圍的人感到不適,自己也並未走出來。我覺得自己的母親也正處於這樣的循環中,她無法跳脫出自己生活的困境,於是不自覺地將這份情緒傳遞給了我們。事實上,很多人都處於這樣的困境當中,只是不自覺地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
教育中的貧窮思維,如何扼殺了孩子的自信?
回到那位母親與孩子的場景,我不禁有些感慨:這就是《富爸爸,窮爸爸》裡所描寫的典型「窮爸爸」的案例——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培養出一個容易自我貶低、習慣責怪自己的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將逐漸喪失自信與勇氣,變得害怕嘗試新事物。
為什麼我們不能從零分開始加分?
瓦基的 Podcast 中提到的一段話,我很受觸動:「我們為什麼總要從100分開始,一點一點地扣自己的分數呢?為什麼總是去細數自己那些不完美的地方?」這句話再次點醒了我,不論我想要養成任何習慣,不要去責怪自己沒有做好,而是鼓勵自己稱讚自己做的不錯。
從批評到鼓勵,只要比昨天好一點點
其實,我們所需要做的,僅僅是比昨天的自己好一點點就足夠了。我們值得鼓勵自己那些微小的進步,即便有所失敗,也應該用更正面的態度面對,比如:「雖然我昨晚睡得有點晚,但我的遊戲進度提前了!」、「這次事情雖然做得不好,但至少我現在明白如何調整了!」這樣的心態,不僅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輕鬆愉快,也能更有效地激發自我成長。
溫柔看待別人,其實也是溫柔對待自己
當孩子向我們談論他的想法與夢想時,我們不該只是說「你只要不要讓我操心就好了」,而應該鼓勵他勇敢嘗試——誰知道呢,也許他的夢想就會因此成真。我們可以用稱讚的角度去看、去聽、去說,鼓勵別人多多嘗試,鼓勵自己變得更好。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怎麼看待別人,其實反映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用正念與善意,灌溉你我的生命
真正的改變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接納與理解,當我們學會用溫柔與鼓勵取代苛責與批判自己時,也能夠自然而然地將這份善意延伸到他人的互動之中。
或許從現在起,我們可以用接納的語氣來對待自己與他人,用鼓勵而非批判的內容滋養我們的心靈,以正念的思維去看待生活中每一個事件。
所謂的幸運,其實是一種選擇,一種看待世界的角度。當我們面對半杯水時,選擇看到半杯滿的部分,逐漸養成積極與感恩的心態。久而久之,當我們再次面對挑戰或困難時,便能更輕鬆地視之為成長與學習的機會,而非個人價值的否定與攻擊。
這樣的人生,會在無形中變得更加幸福、美滿。
瓦基的 Podcast:EP.463 如何養成早起習慣?翻轉人生的早晨五點俱樂部 ft. 路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