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曲獎上,李竺芯以她獨特的「法式台語」封后,不僅讓許多人驚艷,也引起了廣泛討論。這種將法文語調融入台語的表現方式,聽起來既熟悉又陌生,卻又充滿了魅力。這不禁讓我想起,我們身邊那些牙牙學語的孩子們,也經常會用一種「奇怪」的聲調講中文,像是模仿英文一樣,如:早安英文=找俺...等。
這兩種現象看似不同,卻都指向了語言學習中一個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面向:模仿與創新。
「法式台語」:藝術的再創造
李竺芯的「法式台語」並非單純地將法文單字嵌入台語中,而是將法文的語調、語氣、甚至是一種情緒表達的方式,融入到台語歌曲裡。這種融合打破了我們對台語既有的認知,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力。這其實是一種對語言的再創造,它展示了語言的彈性和多樣性。當我們習慣了某種語言的固定模式時,這樣的創新會讓我們重新思考語言的可能性,甚至能激發我們對文化融合的想像。「洋腔中文」:天生的語言學家
相較於藝術創作,孩子們的「洋腔中文」則顯得更加自然和本能。當他們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如果接觸到英文或其他外語,很可能會無意識地將外語的聲調或腔調帶入到中文發音中。例如,有些孩子會把中文的平聲讀成像英文單字的重音,或是把聲調的抑揚頓挫做得比一般中文更加誇張。
這並非「發音不準確」,反而是一種非常有趣的學習現象。孩子們就像是天生的語言學家,他們在不斷地觀察、模仿、嘗試。他們的大腦在處理兩種甚至多種語言時,會試圖找出其中的共通點和差異點,並在發音上進行實驗。這種「奇怪」的腔調,其實是他們在建構自己語言系統的過程中,一個過渡且充滿創造力的階段。
模仿的力量與學習的本質
無論是「法式台語」還是「洋腔中文」,都共同揭示了語言學習中模仿的巨大力量。我們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從模仿開始。模仿語音、模仿語調、模仿句型,然後在模仿的基礎上,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語言系統,最終達到能夠表達自我、甚至進行創新的階段。
這些「奇怪」的腔調,正是學習過程中的一種自然反應。它提醒我們,語言學習並非總是循規蹈矩,它充滿了探索和實驗。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洋腔中文」正是他們努力理解和掌握語言的證明。我們不應急於糾正,而是可以帶著好奇心去觀察,甚至從中看到他們對語言的敏感度和創造力。
語言的無限可能
「法式台語」為我們展示了藝術家如何透過語言進行創新,而「洋腔中文」則讓我們看到了語言學習的原始面貌。這兩者都說明了,語言是活的,它是流動的,它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對於語言學習,多一些開放的心態,少一些僵化的標準。鼓勵孩子們勇於嘗試,即使發音有些「奇怪」,也可能是他們在探索語言邊界的一種方式。畢竟,在看似不正規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最純粹的學習熱情和最深刻的語言洞察。
我並非教育學家或語言學家,但是我喜歡學習新語言,也希望我的孩子們快樂地學習,沒有一定的學習框架和規範。
<把好的、壞的標籤撕掉,我就自由了> 第36屆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李竺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