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某天一位在兼職家教的學生傳來的私訊。

學生提問
從她的字裡行間就能感受到語氣急促,像是終於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一口氣把壓抑已久的情緒傾倒出來。
這個孩子,是她接的第一位學生。
我彷彿能想像她當下的樣子:手裡拿著教材,準備好的教學內容卻都派不上用場,臉上努力擠出笑容,心裡卻一片空白。
最尷尬的是,家長就坐在旁邊,彷彿空氣凝結,面面相覷。
她問我:「老師,這樣的狀況……我是不是應該轉介出去?還是,我到底該怎麼跟媽媽開口?」
---
近年特殊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
這樣的場景,其實並不少見。
根據教育部統計,幼兒園就讀的特殊生在 2022 年已攀升至 2.3 萬人。
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現場遇見「 #需要特別引導的孩子」的機率只會越來越高。
幾乎每一位老師,一定都碰過「你無法用制式教案去解決」的情況。
當我們教學時遇到上述相似的情況,心中忍不住浮現疑問:
「他是不是有過動?還是其他特殊需求?」
最難的往往不是教什麼、怎麼教,而是糾結:
「我要不要說?又該怎麼說,家長才願意聽?」
可是,你能想像,如果我們開門見山地說:
「媽媽,小寶是不是有過動傾向?要不要先去醫院評估一下,再決定要不要繼續上課?」
雖然出發點是善意,但我們畢竟不是醫療專業人員,這樣的說法很容易被視為武斷,甚至貼標籤、有個人偏見,並不是每位家長都有能力接住這樣的訊息。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需要一種更溫和、但不失專業的說話方式。
---
分享我自己遇到相似情況的 2 個溝通技巧:
1. 用「 #過往經驗」舉例,不直接對孩子貼標籤

溝通方法
(X)「媽媽,小寶是不是有過動傾向呢?」
這樣的提問容易讓人覺得被下了定論,也容易引起家長的防衛心。
(V)可以換個方式說:
「我之前有個學生跟小寶有點像,上課時也比較容易分心。後來我們嘗試在課程前加入一些節奏遊戲,反而比較能引導他進入學習狀態……」
透過類似經驗的分享,讓家長不覺得自己孩子是「被針對的那個」,也能自然帶出建議與方法,建立信任與合作的氛圍。
2. #三明治溝通法:正向回饋 ➝ 提出觀察和建議 ➝ 給予支持和希望
你可以把說話的方式想像成「三明治」:
最上層的吐司——真誠的肯定,讓對方願意打開耳朵;
中間的夾層——是你真實的觀察與反饋,不帶主觀形容,只描述行為;
最底層的吐司——給予鼓勵、希望或建議,表達你願意陪伴的態度。

三明治溝通法
舉例來說:
「今天小寶對樂器的聲音反應很敏銳呢!」(正向開場)
「不過我注意到他在活動中比較容易分心,可能需要更多引導。」(中立觀察)
「下次我會加一些節奏遊戲,讓他邊玩邊慢慢進入狀態,應該會更投入喔!」(給予希望)
不批評,而是一起找方法。
讓家長更願意聽進去,讓他們感受到: #你是站在他們這一邊的。
---
音樂治療關懷的核心,不就是這樣嗎?
不是標籤與矯正,而是耐心地觀察、細緻地調整,溫柔、但不放棄地引導每一個孩子,走進自己的學習節奏。
我相信,擁有音樂專長的你們,若能在日常教學中,帶入這份關懷與理解,一定也會成為孩子心中,那位溫柔而堅定的老師。
如果你有任何想問想聊聊的事,不論是關於音療專業問題、教學現場的困惑、職涯選擇,甚至感情煩惱,都歡迎私訊找老師聊聊~
𖤐𖤐𖤐𖤐𖤐
用音樂織就溫暖,以關懷點亮希望!
2025 演講授課邀約,請填寫個人網站表單
https://portaly.cc/vivian.thecomforter/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