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訓練速度的關鍵——數據
在當今由數據驅動的AI時代,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和應用廣度令人驚嘆。從自然語言處理到電腦視覺,從推薦系統到自動駕駛,AI模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然而,支撐這些複雜AI模型運行的基礎設施——特別是AI伺服器平台——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其中,儲存瓶頸無疑是拖慢整個AI平台效率、阻礙模型快速迭代和部署的關鍵因素之一。
AI模型的訓練和推論本質上是數據密集型任務。無論是數TB甚至數PB的訓練數據集,還是模型訓練過程中頻繁的參數讀寫、檢查點保存,亦或是推論階段對模型文件的快速載入,都對儲存系統提出了極致的要求。如果儲存系統無法跟上CPU和GPU的處理速度,那麼即使擁有最先進的AI加速器,也將如同擁有一輛超級跑車卻被堵在狹窄的鄉間小路上,無法發揮其應有的性能。
儲存瓶頸不僅會導致昂貴的GPU資源閒置,降低整體系統的投資回報率,還會顯著延長AI模型的開發週期,影響企業的創新速度和市場競爭力。因此,深入理解AI Infra中的儲存瓶頸,掌握其表現形式、成因分析方法以及實戰解決方案,對於構建高效、可靠的AI計算平台至關重要。本文將從實戰經驗出發,詳細探討AI Infra伺服器平台中儲存瓶頸的方方面面。我們將揭示儲存瓶頸的常見表現,剖析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分享如何利用各種工具進行瓶頸分析的實戰技巧,並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和優化策略。無論你是AI工程師、基礎設施架構師,還是儲存系統開發者,希望本文都能為你提供有價值的洞察和實用指南,助你打造一個暢通無阻的AI數據高速公路。
1. AI Infra儲存瓶頸的表現:當數據流「卡殼」時
儲存瓶頸並非總是顯而易見,它可能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影響AI平台的整體效率。識別這些表現是診斷問題的第一步。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儲存瓶頸跡象:
1.1 GPU利用率低:算力資源的閒置
這是AI儲存瓶頸最直接、也最令人痛心的表現。當GPU長時間處於低利用率狀態(例如,nvidia-smi 顯示的GPU Utilization遠低於100%),而CPU利用率卻可能很高(忙於數據預處理或I/O等待),這通常意味著GPU正在等待數據。數據無法及時從儲存系統載入到GPU顯存,導致昂貴的計算資源被閒置,形成「計算飢餓」狀態。這不僅浪費了硬體投資,也嚴重拖慢了訓練進度。
1.2 訓練時間過長:漫長的等待
AI模型的訓練週期是衡量效率的關鍵指標。如果訓練時間顯著長於預期,或者在調整模型、優化算法後,訓練時間並沒有相應縮短,反而被I/O操作所限制,那麼儲存瓶頸很可能是罪魁禍首。數據的載入、模型檢查點的保存、日誌的寫入等儲存操作,都可能成為訓練過程中的「慢車道」,導致整體進度停滯。
1.3 系統響應遲鈍:整體性能的下降
在進行數據載入、模型保存或大規模數據集操作時,整個AI平台的響應速度明顯變慢,甚至出現卡頓或假死現象。這表明儲存系統的壓力已經傳導到整個系統,影響了其他組件的正常運行。用戶可能會感覺到操作不流暢,甚至影響到開發者的工作效率。
1.4 錯誤日誌:儲存相關的異常警報
系統日誌、應用程序日誌或儲存設備自身的SMART日誌中,可能會出現大量與儲存相關的錯誤或警告信息。這些錯誤可能包括:
- I/O超時錯誤 (I/O Timeout):表示應用程序或作業系統在等待I/O操作完成時超出了預設時間。
- 數據傳輸錯誤 (Data Transfer Error):如CRC錯誤、ECC錯誤,表明數據在傳輸或儲存過程中出現了問題。
- 設備掉線/不穩定 (Device Disconnect/Unstable):SSD或儲存控制器在重壓下出現不穩定或暫時性斷開連接。
- 文件系統錯誤 (Filesystem Error):文件系統層面出現的錯誤,可能與底層儲存性能不足或不穩定有關。
這些錯誤日誌是儲存瓶頸的直接證據,也是診斷問題的重要線索。及時監控和分析這些日誌,對於快速定位問題至關重要。
1.5 應用程式層面的性能指標異常
許多 AI 框架和應用程式會提供內建的性能監控指標。如果這些指標顯示:
- 數據載入速度慢
- 數據預處理耗時長
- 模型訓練的迭代速度(Iterations per second)遠低於預期
那麼儲存瓶頸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例如,TensorFlow 或 PyTorch 的 DataLoader 如果配置不當,或底層儲存性能不足,就可能導致數據載入成為瓶頸。
總之,識別儲存瓶頸需要綜合觀察多個層面的指標:從 GPU 利用率到系統日誌,從訓練時間到應用程式性能。一旦發現這些跡象,就意味著需要深入分析,找出瓶頸的根源。
2. 儲存瓶頸的常見原因:抽絲剝繭,探尋根源
識別出瓶頸表現後,下一步就是深入分析其背後的原因。儲存瓶頸往往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多個環節交互作用的結果。以下是 AI Infra 中常見的幾大儲存瓶頸來源:
2.1 SSD 性能不足:硬體層面的「短板」
固態硬碟(SSD)是 AI 伺服器中熱數據儲存的核心。如果 SSD 本身的 IOPS、吞吐量或延遲無法滿足極致需求,就可能成為瓶頸,具體體現在:
- IOPS 不足:AI 訓練涉及大量小文件的隨機讀取,需要高 IOPS。
- 吞吐量不足:載入大型資料或模型保存需高循序讀寫速度。
- 延遲過高:即使 IOPS 足夠,高延遲仍會拖慢推論。
- 耐久性不足:大量寫入導致 SSD 壽命縮短、性能衰減。
這些挑戰源自 AI 工作負載本身,例如:模型參數頻繁更新、大量隨機讀寫與高吞吐需求。
2.2 PCIe 帶寬限制:數據傳輸的「高速公路」不夠寬
即使 SSD 強大,如果 PCIe 通道不足,仍會限制效能。常見問題如下:
- PCIe 版本與 Lane 數不足:如使用 Gen3 或 x2 而非 Gen4/x4。
- 共享帶寬:多裝置共享同一通道,造成爭用。
- 信號完整性差:導致鏈路降速或錯誤重傳,實際效能下降。
這些限制與 PCIe 標準和伺服器設計密切相關。
2.3 檔案系統效率低:數據管理的「瓶頸」
若作業系統檔案系統效率不佳,即使硬體再好也會拖慢:
- 小文件處理差:元數據操作負擔大,效能降低。
- 碎片化:影響循序讀寫效率。
- 不適合 AI 負載:部分通用檔案系統未針對 AI I/O 模式優化。
可考慮如 XFS、ext4、Lustre、GPFS 等不同檔案系統來調整。
2.4 網路儲存延遲:分布式系統的「長尾」
在多節點訓練中,數據通常來自網路儲存(NAS、SAN、HPC),常見瓶頸:
- 網路帶寬不足:造成載入擁塞。
- 延遲高:來自設備、線路、協議堆疊。
- 協議開銷大:如 NFS、SMB。
- 未使用 RDMA:CPU 需參與搬移,效率低。
InfiniBand、RoCE 是典型的網路延遲解法。
2.5 計算與儲存搭配不當:CPU/GPU/SSD「脫節」
- CPU 忙於預處理,拖慢 GPU 資料供應。
- GPU 等待資料,閒置率高。
- 數據搬移過程低效:重複拷貝或未最佳路徑。
這類問題來自 DataLoader 配置不佳或對 I/O 特性缺乏理解。
2.6 數據搬移效率:數據流的「腸梗阻」
整個 pipeline 中每一步都可能是瓶頸:
- 數據預處理過慢:如圖像解碼或資料增強。
- 壓縮/解壓不均衡:壓縮省空間,但解壓吃 CPU。
- 檔案格式不佳:大量小檔案不如 TFRecord、Parquet 高效。
- 緩存策略差:熱資料未緩存,每次都從慢速儲存取。
如 NVIDIA DALI 就針對這些問題進行 GPU 化與最佳化。
3. 瓶頸分析實戰經驗:抽絲剝繭,定位問題
識別出儲存瓶頸的表現和潛在原因後,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透過實戰分析來精確定位問題。這需要一套系統性的方法和多種監控工具的配合。以下是一些實戰經驗:
3.1 監控工具:你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有效的監控是瓶頸分析的基礎。你需要掌握一系列系統級、GPU級、SSD級與網路級的監控工具,才能獲得寶貴的性能數據與分析線索。
- 系統級監控:
top/htop:監控 CPU 利用率、記憶體使用狀況與進程狀態,觀察是否有長時間處於 D 狀態的進程(表示 I/O 等待)。iostat:檢視磁碟 I/O 活動、平均等待時間(await)、I/O 利用率(%util)等。vmstat:可觀察 I/O 等待時間佔 CPU 使用比重(wa 值)。dstat:同時監控 CPU、磁碟、網路、記憶體等指標,提供全貌。
- GPU 級監控:
nvidia-smi:監控 GPU 利用率、顯存用量、溫度等。nvtop:類似htop的 GPU 監控工具,介面友好。
- SSD 級監控:
nvme smart-log:檢視 NVMe SSD 健康狀態、錯誤日誌、溫度等。fio:強大的 I/O 測試工具,能模擬多種讀寫模式並量測 IOPS、延遲、吞吐量。
範例:隨機讀取 IOPS 測試
fio --name=randread --ioengine=libaio --iodepth=32 --rw=randread --bs=4k \
--direct=1 --size=1G --numjobs=4 --runtime=60 --group_reporting --filename=/dev/nvme0n1
範例:循序寫入吞吐測試
fio --name=seqwrite --ioengine=libaio --iodepth=64 --rw=write --bs=1M \
--direct=1 --size=10G --numjobs=1 --runtime=300 --group_reporting --filename=/dev/nvme0n1
- 網路級監控:
iperf3:測量節點間網路頻寬與延遲。netstat:檢視網路連線、路由表與介面統計資料。
3.2 I/O 模式分析:了解應用的「胃口」
不同應用對儲存系統的 I/O 模式需求截然不同,理解這些行為是精確定位瓶頸的關鍵。
strace:追蹤應用系統呼叫,判斷是循序還是隨機 I/O、小檔還是大檔。
範例:
strace -e trace=file -o output.log python your_ai_script.py
- 應用日誌:許多 AI 框架會記錄數據載入與處理的耗時。
- 自訂 I/O 計時器:在程式碼內加入時間戳,觀察瓶頸發生在哪個步驟。
3.3 數據流分析:從源頭追蹤到終端
AI 模型需要的數據會從 SSD → CPU → GPU 流動,任一環節效率不佳都會成為瓶頸。
- 資料源位置(本地 SSD / NAS / SAN)
- 檔案系統類型與配置
- 是否經過壓縮 / 解壓、預處理
- PCIe 通道使用狀況與速率
- GPU 顯存是否足夠
建議繪製「數據流圖」,並逐節點使用監控工具分析瓶頸。
3.4 微基準測試(Micro-benchmarking):問題隔離的「顯微鏡」
當懷疑瓶頸來自某個環節時,可以單獨進行微測試排除其他干擾:
- 使用
fio或dd測試文件系統與 SSD 的極限性能 - 使用
iperf3檢查網路頻寬 - 將模擬環境與實際執行環境數據比對,找出差異
4. 解決方案與優化策略:打通數據的「任督二脈」
一旦精確定位儲存瓶頸,下一步就是針對性地實施解決方案。這些策略可能涵蓋硬體升級、軟體配置調整、數據流程重構等多個層面。以下是實戰中行之有效的幾種優化方法:
4.1 SSD 升級:從「量」到「質」的飛躍
如果瓶頸確實來自 SSD 本身性能不足,升級 SSD 是最直接有效的解法。但升級不是盲目追求最高規格,而是應根據 AI 工作負載實際需求來選擇。
- 更高性能的 NVMe SSD:優先考慮 PCIe Gen4 甚至 Gen5 的企業級 SSD,能提供更高 IOPS、吞吐量與更低延遲。特別是對 AI 訓練場景,應關注其隨機讀取性能與混合負載下的效能。
- 更高耐久性的 SSD:AI 訓練產生大量寫入操作,建議選擇 DWPD(Drive Writes Per Day)較高的企業級 SSD,以確保長期高壓寫入下的穩定性與壽命。企業級 SSD 的耐久性遠勝於消費級產品。
- 調整 Over-Provisioning(OP)比例:適當增加 OP 可提升寫入性能與耐用性,因為更多預留空間可讓控制器更有效執行垃圾回收與磨損平衡。不過會犧牲部分容量,需權衡容量與效能的平衡。
4.2 PCIe 通道優化:確保數據的「高速公路」暢通無阻
即使 SSD 本身效能優異,若 PCIe 通道配置不當,仍會限制效能發揮。PCIe 的拓撲與配置是關鍵優化項目。
- 確保足夠的 PCIe Lane 數:檢查 SSD 是否有接上足夠通道(x4 或 x8)。優先將高效能 SSD 接到直連 CPU 的 PCIe 通道,避免透過 PCH(Platform Controller Hub)傳輸,因為 PCH 常會共享帶寬。
- 避免 PCIe 帶寬爭用:若多個高性能設備(如多顆 GPU、多顆 NVMe SSD)共用同一 PCIe 總線,應重新設計拓撲結構,或考慮加裝 PCIe Switch 來分配帶寬。
- 檢查 PCIe 鏈路狀態:使用
lspci -vvv或 BIOS/UEFI 設定檢查鏈路速率與寬度是否達標(如 Gen4 x4)。若降速,需檢查硬體插槽、線材品質與 BIOS 設定等。 - 導入 Retimer / Redriver 晶片:對於 PCIe Gen5 等高速規格,長距離連接會遇到信號完整性問題。使用 Retimer 或 Redriver 晶片有助於重建信號,維持鏈路穩定。
4.3 文件系統優化:選擇並配置適合 AI 的「數據管家」
文件系統的選擇與配置對 AI 工作負載性能影響深遠:
- 選擇高效的文件系統
對於 Linux 環境,XFS 與 ext4 在處理大檔與高併發 I/O 上表現良好。若為分佈式儲存,建議使用 Lustre、GPFS、CephFS 等針對 HPC 場景優化的並行文件系統。 - 調整掛載參數
根據應用特性調整掛載選項,例如針對寫入密集型工作可使用noatime降低 metadata 寫入頻率,亦可調整日誌與快取策略。 - 避免碎片化
可定期整理(若文件系統支持),或使用大檔預配置方式減少碎片產生。 - 使用裸設備或塊設備
對性能要求極高的應用可考慮繞過文件系統,直接管理儲存空間,但代價是實作複雜度大增。
4.4 數據預處理優化:將「重活」前置或並行化
若數據預處理在訓練時即時進行且效能不佳,極易成為瓶頸。改善策略包括:
- 離線預處理
預先完成如圖像解碼、特徵抽取等流程,並儲存為高效格式(TFRecord、Parquet、HDF5)。 - 多線程/多進程加速
配置 DataLoader 的num_workers,透過多核 CPU 並行處理資料。 - GPU 加速預處理
透過 NVIDIA DALI 等工具將預處理交由 GPU 執行,加速資料處理流程。 - 使用高效格式
TFRecord、WebDataset 等可減少 filesystem metadata 負擔,提高讀取效能。
4.5 數據快取:構建數據的「中轉站」
快取策略能大幅降低 I/O 延遲,提升效率:
- DRAM 快取
OS 頁面快取可利用伺服器內存做一級快取,必要時可調整 kernel 參數優化行為。 - SSD 快取層
使用dm-cache或ZFS L2ARC等技術,將熱資料從慢速 HDD 快取到高速 SSD。 - 應用層快取與預取
應用中實作熱資料快取、使用預取機制(如 PyTorch DataLoader 的 prefetch),可有效縮短等待時間。
4.6 RDMA 應用:降低網路延遲的「加速器」
在分佈式 AI 系統中,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能顯著降低傳輸延遲與 CPU 負擔:
- 原理
允許 NIC 直接訪問遠端節點記憶體,繞過 CPU 和 OS 堆疊。 - 適用場景
在 RoCE 或 InfiniBand 網路中,結合支援 RDMA 的分佈式文件系統(如 CephFS)或協議(如 NVMe-oF)可顯著提速。 - 實施建議
確保交換器、NIC、驅動與協定棧皆支援並正確配置 RDMA 功能。
4.7 應用層優化:從「源頭」解決問題
有時候瓶頸不在硬體,而在於程式設計上的 I/O 行為不當。
- 優化 DataLoader 參數
batch_size: 增大批次可減少 I/O 次數,但會提高顯存佔用。num_workers: 增加資料載入進程數。prefetch_factor: 提前載入下一批資料,減少 GPU idle 時間。
- 重構數據集格式
將大量小檔打包成大檔可減少 metadata 操作。 - 避免不必要的 I/O 操作
像是重複讀檔、頻繁存檔等都會拖慢流程。 - 使用異步 I/O
讓 CPU/GPU 在等待 I/O 時能繼續其他任務,提高效能利用率。
⚠️ 各種優化策略並非互斥,而是可以 組合套用形成完整的多層級優化架構。實施前應進行充分測試,確認效益與穩定性,避免引入新問題
5. 案例分享:AI 訓練集群中的儲存瓶頸實戰解決
理論的探討終究要落實於實踐。以下是一個來自實際 AI 訓練集群的真實案例,透過系統性分析成功發現並排除儲存瓶頸,大幅改善訓練效率。
5.1 背景與問題現象
某大型互聯網公司部署了一個基於 NVIDIA A100 GPU 的 AI 訓練集群,用於訓練大規模圖像識別模型。架構如下:
- 數十台伺服器,每台配備:
- 8 顆 A100 GPU
- 多塊 PCIe Gen4 NVMe SSD
- 使用 CephFS 作為分佈式儲存
- 全區網路為 萬兆以太網
問題現象:
- GPU 利用率長期偏低,僅 30%~50%,遠低於預期的 90%
- 模型迭代速度慢,整體訓練周期被嚴重拖慢,影響研發效率
5.2 瓶頸初步判斷與監控
工程師們首先懷疑問題出現在「數據載入」階段:
- 使用
nvidia-smi觀察 GPU 使用率,確認 GPU 長時間閒置 - 使用
iostat發現: - 本地 NVMe SSD IOPS、吞吐量尚可
- CephFS 掛載點的讀取 IOPS 明顯偏低
await值過高,I/O 請求在排隊等待
另外,CPU 在載入數據時會有尖峰,但大多時間處於 I/O 等待 (wa) 狀態,也暗示儲存系統為主要瓶頸。
5.3 深入分析與問題定位
為了進一步精準定位問題,工程團隊採取了以下步驟:
- I/O 模式分析
- 使用
strace追蹤發現: - 訓練數據由數百萬個小圖片檔構成
- 訓練時為隨機讀取模式 → 對 IOPS 要求極高
- 這並非大檔串流(高吞吐),而是典型的小檔隨機存取場景
- 使用
- CephFS 隨機讀取性能測試
- 使用
fio對 CephFS 模擬隨機小檔讀取 - 發現:
- 單節點隨機 IOPS 遠低於本地 NVMe SSD
- 併發數一提高 → 延遲急劇上升
- 使用
- 網路效能測試
- 使用
iperf3測試伺服器與 Ceph 儲存節點間的網速 - 結果顯示:
- 雖為萬兆網路,但在小檔隨機讀下延遲尖峰頻現
- TCP 重傳率也偏高,顯示網路層面有瓶頸
- 使用
- PyTorch DataLoader 配置檢查
- 發現:
- num_workers 設定偏低
- 預處理(解碼、數據增強)在訓練時「即時進行」
- CPU 使用率不高,但在進行預處理時成為性能瓶頸,導致 GPU 等待數據
總結:三大瓶頸來源
- CephFS 隨機小檔讀取效能差
- 為主要瓶頸,導致數據載入延遲、GPU 閒置
- 網路延遲與潛在擁塞問題
- 萬兆網雖然有理論頻寬,但隨機小檔高併發情境下延遲尖峰嚴重
- DataLoader 配置與即時預處理效率低落
- CPU 成為阻塞點,無法快速將資料供應給 GPU
5.4 解決方案與優化效果
針對上述識別出的多重瓶頸,工程團隊實施了多項系統性的優化措施:
- 數據集格式優化
將原始的數百萬個小圖像文件,透過離線預處理打包為數十個大型 TFRecord 文件。這樣大幅減少了檔案系統的 metadata 操作開銷,將隨機小檔讀取轉為大檔案的循序讀取,顯著提升 CephFS 的讀取效率。 - 本地 SSD 快取機制導入
利用每台 AI 伺服器上的 PCIe Gen4 NVMe SSD 作為訓練資料的熱資料快取層。透過自定義的數據載入流程,將高頻資料區塊從 CephFS 預取至本地 SSD,交由 DataLoader 使用。這大幅減輕了 CephFS 的壓力,也發揮出 SSD 高 IOPS 與低延遲的優勢。 - DataLoader 並行參數優化
將 PyTorch 的num_workers參數由 4 提升至 16,充分發揮多核心 CPU 的並行預處理能力。同時調整prefetch_factor,確保足夠的資料預取緩衝區。 - 網路環境優化與擴展規劃
檢查並優化網路交換機設定,排除潛在流量擁塞問題;此外,團隊也納入未來升級 RDMA 網路的規劃,以徹底降低網路傳輸延遲與 CPU 開銷。
優化成效總結:
- GPU 利用率從 30%~50% 提升至 90% 以上
- 模型訓練週期縮短將近 一倍
- 整體計算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模型研發速度均大幅提升
5.5 案例啟示
這個案例再次突顯了 AI Infrastructure 中儲存瓶頸的 多面向複雜性。真正造成效能下降的,往往不是單點錯誤,而是來自:
- 硬體架構
- 系統設定
- 應用設計
- 網路拓撲
等各層因素的交互影響。
成功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在於:
- 系統性思維:從數據源頭到終端,全面審視整體資料流路徑
- 工具聯合作業:結合 iostat、nvidia-smi、fio、iperf3 等工具獲取多層性能指標
- 精確定位:運用微基準測試隔離瓶頸所在
- 多面向解法並用:結合硬體升級、軟體優化與資料結構設計
- 持續性監控與調校:AI 負載會隨時間變動,效能優化不是一次性行為
6. 結論:打通 AI 數據高速公路的關鍵
在 AI 技術高速演進的今天,資料如同新石油,而儲存系統就是承載這些資源的基礎管線。當前,多數訓練瓶頸的根源並不在於 GPU 數量不足,而在於:
- SSD 效能瓶頸
- PCIe 通道受限
- 文件系統與資料預處理效率低落
- 網路延遲與快取策略不當
這些問題疊加起來,極大限制了 AI 的迭代速度與效能發揮。
本文總結了以下幾項核心重點:
- 如何運用多種工具觀測儲存與 I/O 效能,快速掌握瓶頸位置
- 如何從資料載入、格式轉換、硬體快取到應用層參數調校,建構多層次的優化策略
- 實戰案例中,通過一連串的調整,成功讓 GPU 效能翻倍釋放,訓練效率明顯提升
最後,AI 儲存效能優化,是一場需要耐心、知識整合與跨部門合作的長期戰。
每一個瓶頸的突破,都是 AI 計算潛力的一次釋放,也是對工程團隊價值的具體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