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長大到出社會,總是有個聲音告訴我們:「多元技能,多學一點,多承擔一點」,卻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們:「長期持續的壓力怎麼放下?扛不住的時候,該怎麼辦?難道只有過勞猝死、重大疾病或被迫辭職,才能停止嗎?」以前總覺得自己不會,「這不會、那不會」;以前總覺得自己不好,「這不好、那不好」,所以,只能拼命追,拼命趕,拼命做,甚至確診「公主病」以後,拼命自責、拼命怨恨自己、拼命覺得自己是個累贅,拼命找理由讓自己可以理所當然回天堂(當時扭曲的認知)。但這種種的一切,都是因為社會教導我們「認真負責,混水摸魚或不務正業是錯的」,只是事過境遷,真是如此嗎?
在自己無法負荷的時候,只為「認真負責」四個字,把自己熬死嗎?曾被視為接班人的孫運璿院長,中風卸任以後,連任「有給職資政」,授予薪資、司機、護士、隨扈與辦公室支持,並提供醫療費用資助,直到逝世。死後根據國有財產局,依法家屬應在3個月內遷出,但若有需要,可申請延期支持搬遷。這意味著什麼?當然我們可以說得天花亂墜,政府有情有義,但實際上就是「他空空地來,正如他空空的去。」當然並不是說「馬馬虎虎地過生活,而是在認真負責的同時,請妥善地評估自己的負荷程度,不是只望著目標,拚死拚活地『強求』,而是安全地保護自己。這或許是『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這本書暢銷的原因。」一個人的時間、精力和資源就是這麼多,適當地推拒和規劃是必須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朋友聚會的時候,朋友的母親因為突如其來吐了一口鮮血,而緊急送院治療,這可能是一場長期抗戰。兄弟姊妹雖然能夠相互負擔,但人多口雜,意見分歧也是個問題。他帶著疲憊落寞地神情說:「責任會固定落在某些人身上,有些人不太承擔就是不太承擔。」有想過為什麼中華傳統文化非常強調「家族或家庭的力量嗎?」不為什麼,因為國家無法承擔這些責任。為什麼我們總要「多如牛毛的悲劇重演」,才能慢慢喚起大眾對「長期照護」的重視與經費的挹注?這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存在。有人會說:「為什麼北歐國家可以,我們不行?」這是過於簡化事實的想法,以前的我也曾這樣天真地想。但這都是需要有很多的前提和社會政策配合,有興趣者,以「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當合法居民或公民面臨重大疾病照護或年老體衰後,由國家負擔,但前提是什麼?」為問句,詢問ChatGPT。它的回覆是什麼?總結一句話:「在北歐,『國家養你』的前提是:你曾經長期貢獻社會,並持續履行高標準的納稅與居留義務。」
從小到大我們都想著「高CP值」這件事情,「要馬兒跑卻要馬兒不吃草」,這可能嗎?如同第二個影片「余天為選舉賣掉5棟房」,不要怪罪政客貪婪,這是我們養出來的選舉文化!「敬老金」真的必要嗎?對於弱勢族群確實是雪中送炭,可以讓他們再活下去的力量;但對於富人而言,根本無關痛癢,但就秉持著「沒有人會嫌錢多和自以為的公平」普發。因為沒有普發的直轄市或縣市,選舉候選人有近百分百的機率選不上。有人會說:「與其讓政客貪腐,不如普發!」沒有對錯,只是心中淒涼,「民主」真的是如此嗎?或許我們會是下一個「菲律賓」或「馬爾地夫」,沒事的,這是人類歷史不斷重演悲劇的原因。別擔心,地球那麼大,多我們或少我們,都沒差的!當我們完全不想付出或只願付出一點,卻想要什麼福利都有,一股腦地把責任推給「學校、社會或政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請把手放在心上,捫心自問,「若我們是學校、社會或政府,你願意承擔所有責任嗎?」顯而易見,「有功無賞,打破要賠」,我當然不願意,你願意嗎?
想對帶著疲憊落寞地神情的朋友說:「責任會固定落在某些人身上,有些人不太承擔就是不太承擔。」並不是現在才出現,小時候一定有類似的場景,為什麼這麼說?一定是因為這樣的策略有效,人們才會習慣成自然地使用它。正如「大姐」智慧地開導,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至少有兩個選擇,「心甘情願地做,不抱怨和比較,只求心安」,或「放下,尋找可替代的人事物」,例如:「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讓醫護專業主導,我們只負責提供「金錢、心靈撫慰及和鼓勵撐過」的角色,求個心安。知名的朋友,從我們認識以後,就知道你是「認真負責且善良的人」,但我不忍心看你「不顧自己的病痛,只為『認真負責』這四個字或所謂的道德綁架,讓自己陷入窘境。」幫不了你,很難過,但或許事過境遷以後,會發現你的成長!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越看清現實,越要懂得保護自己和心理的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