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落差下的民主修復:AI能否重構公共參與?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現代社會中普遍的「知識掉隊」現象,以及媒體壟斷與政黨操控如何進一步惡化民意與政治決策間的落差。這個問題若放任不管,將使民主制度淪為形式主義的外殼。問題是:我們該如何修正?當大多數人無力理解龐大而複雜的政策議題時,是否還有可能讓民主回歸其原意?
知識驗證式的投票參與:合理還是歧視?
一項激進但合理的提案是:「答對才能投票」。也就是,在進行政策公投或重大選擇前,讓參與者必須完成一項由 AI 自動生成的簡單理解測驗,確保其對相關議題有基本認知門檻。
這不等於設下不公平的學歷門檻,而是類似駕照考試的做法——你不需要專家程度,但你必須知道基本的事實與後果。例如:如果是核能政策的公投,AI 可能會簡要介紹不同能源選項的發電成本、碳排、風險與備援能力,然後讓公民回答幾道選擇題。只有理解核心事實者,才可參與投票。
這類制度可用以防止感覺投票、媒體煽動、與假訊息傳播的影響力過大,讓投票結果更接近理性選擇。
AI作為公共提案與審核的助手
另一項改革,是將 AI 引入政策提案與審核流程。例如:
- 提案制度標準化:公民提出政策時,AI 協助其撰寫清楚的問題描述、預期影響、財務與執行可行性評估。
- 連署覆議驗證:支持者必須完成簡易理解問答,確認「知道自己支持什麼」。
- 投票前自動摘要與立場模擬器:AI 針對各種立場生成「正反立論」,避免只有媒體主導一種敘事。
- 審查與事實核查透明化:讓 AI 公開呈現不同來源對單一議題的數據、風險與推論依據,促進審慎判斷。
透過這種方式,民主不再是「全民表態」的儀式,而是「全民經過思考後表態」的機制。
避免走向極權的平衡點:公民責任而非精英把關
有人會質疑這樣的制度是否過於嚴格、甚至帶有精英主義色彩。但事實上,它的精神並非排除少數、而是提升大多數。它不剝奪發言權,而是強調「責任與認知同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自由必須以理解為基礎。
AI 的角色並不是統治者,而是「秉公無私的制度執行者」——你可以不同意政策,但你必須了解它;你可以批評政府,但你不能只靠情緒。
民主制度的下一步:不是更自由,而是更負責
現代民主已走到十字路口。若不改革,它將被愚眾政治與媒體操弄拖向虛無;但若邁出理性制度化的一步,透過 AI 技術將知識與公共參與重新接軌,我們仍有機會讓民主成為一種真正「全民有感、有能、有責」的治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