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作為愛之源頭的「人」與愛的交流理論之總結
在此,已可回答關於2.4的能力概念之小結時所提到的第三個問題:「愛有沒有可能是一種非能力?是一種人格特質?」
根據上述討論,可以是肯定的,因為文化及社會的背景,或是集體潛意識與社會集體潛意識的影響,在很大的程度已決定每個人「人之愛」的內隱性格,只是每個人隨著地區或教育,可能在內容上會有所差異。
但基本上,在各種原型情結的描述中,還是能找到許多共有的特質。此外,愛除了是一種人格特質外,我們在2.4也肯定了愛是一種先天天賦的能力、也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能力;在3則以佛洛姆的主張肯定了愛是一種根植於人的天性中的存在,是我們每個人經過演化後所擁有的一種基本功能。
因此,關於佛洛姆認為「愛如藝術,是需要去學習的,也是可以後天學習的」之主張,在經過這番討論後,我們是認同的。
因為根據人之處境的探討,我們可以得知,愛的人格特質,即當前普遍可認知的人之愛原型,其實多是屬於意念之愛、生理之愛或情緒之愛階層的原型,對於靈性之愛、理性之愛,以及超越之愛的原型是少見的。
在缺乏可以做為楷模的高階原型之當前環境,人類的愛之人格特質,還不能算是一種演化完成的狀態,確實有繼續後天學習與研展的必要。
而綜述人之處境,我們還可發現人其實在根本上,是意念生物。
意念的產生,必然是先有某種空間可以供之產生,如勒溫的生活空間及緊張系統,以及我們所列出的意識空間;剛開始也許是意念生出環境,但到後來,我們的環境已反過來影響意念。
隨著我們的意念逐漸複雜與彙整,我們人類已是擁有六種層次構成的生物;每種層次各有其處境,因處境而產生需要,因需要而產生需求滿足的動力,再因目標完成改變我們人的處境。
此外,自從人的超越層次被觀察到後,人類便被認知擁有「超越」的潛能領域,而「生生不息」這回事,便成為人類基本需求的結構內容,例如現在的眾多商業或環保的討論焦點,有不少都是「環境永續、人類永續」的倫理議題。
而生生不息的需求之產生,即意謂走入真愛生命界後,其生命的延續與傳承,以及自己及環境的生生不息就變成一種持續不斷的基本需求,而且綿延不絕,永無止盡。
如此看來,作為愛之源頭的「人」,其本質上,就是個充滿需求的存在。
所以,我們認為,前述意念、生理、情緒、靈性、理性、超越六個層次,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併入愛的交流系統當中,便可提供「立體」的流動地貌。
而此流動地貌,即是形成我們愛的交流系統圖中「愛的社會」、「愛的文化」,以及「人之愛」的「愛之源頭」。
不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除了6.2所述內容外,還有需要補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