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冥想的目的,是開悟,是減壓,還是簡單的就想試試,你是否好奇過,那些打坐了一輩子的大師僧侶,腦子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今天,就讓我帶你通過科學方法,進入冥想大師的腦內世界。
在九零年代,冥想還被看作神神叨叨的時代,有這麼幾個美國威斯康辛腦與心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李奇。大衛森博士的帶領下,申請了經費,登上喜馬拉雅山裡,沒有住址,也沒有人煙的山洞地帶,走訪在那裡閉關修行的僧侶,想測量看看,究竟這些長期冥想的大師們,腦子究竟和我們普通人有什麼不同?
李察.大衛森教授
科學家帶著翻譯,框框走訪了百來個山洞,沒想到,沒有一位閉關修行者願意下山。大多數人連電腦都沒見過,護照也沒有,別說去到美國的實驗室了,連出到大山外,山下長怎樣都不知道。半年過去了,這群科學家就這麼怎樣撓頭也沒辦法說服一個人。(文獻1)
終於,在走訪到(大約)第101個山洞時,迎來了轉機。
這日,這群美國科學家,再次把頭探進又一個閉關用的小山洞時,突然看到一張白人臉,聽到有人用英文打招呼。科學家們揉揉眼睛,確定眼前的人披著紅色與金色的袈裟,光著頭,盤著腿,確實是位僧侶,但——蒼白的皮膚,淺藍的眼珠,和帶著法國口音的英文,如此違和,卻又昭示著新的曙光。
這位就是後來的暢銷書——僧侶與哲學家——作者,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有了這一位西方(法國)長大,深諳哲學科學,又長期於東方出家修行者的出現,終於讓摸不清門道的科學家,有了一探長期冥想大師內在世界的入口。

馬修.李卡德博士,僧侶,作家
首先是如何說服大師們下山?修行者不為名,不為利,“出國看看”更不在他們的興趣範圍內。究竟什麼理由,可以說服這群超然物外的大師,長途跋涉幾萬哩,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美國,接受許多陌生且冷冰冰的儀器測量?
馬修,作為一位出家人,馬上提出了一個有力建議:作為僧侶,除了修行,另一項功課就是普渡眾生。通過科學方法,實證冥想的功效,將有助推廣這門技術學問,福澤大眾。如此論述,果然成功說服了二十幾位僧侶下山。
2002年九月,第一位僧侶,看起來二十幾歲的年紀,笑咪咪的出現在了美國威斯康辛腦與心研究所的門口:他就是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

明就仁波切
科學家們緊張地請這位在喜馬拉雅山區倍受敬仰的明就仁波切進門,大師的袈裟和混亂的實驗室是如此格格不入,將儀器安裝在大師頭頂顯得如此冒犯,語言不通也讓一切進行的十分緩慢,雖然仁波切一直耐心而溫和。
幸而馬修。李卡德的到來,讓一切有序了起來。他能同時直接與仁波切和科學家溝通,也能有效指導無措的助理與仁波切交流。只是——意外的困難卻比往常都多,比如,僧侶頭頂長期沒有頭髮保護,造成頭皮遠比一般人要堅硬,致使腦波的測量非常困難。最後,多番嘗試,幾個小時之後,終於測到了仁波切的腦波。
腦波測到了,該如何測量冥想?大衛森博士自己是冥想愛好者,每天都會打坐一小時,他自己的經驗是5-15分鐘可以進入入定狀態。然而,馬修。李卡德不這麼認為。他知道,仁波切這個層級的大師,隨時可以進入入定,也可以隨心所欲出定,所以他建議,語音請仁波切入定一分鐘,然後休息一分鐘,重複四次。
這個建議驚呆了眾人,沒有人敢相信這樣會帶來什麼有用的結果。但是馬修。李卡德一再保證,這是他們僧侶必修的功課,大家只好半信半疑地聽他一次。沒想到,明就仁波切毫無異議的接受了!即使如此,科學家還是無法完全相信,因為同一個團隊之前已經測試過不少號稱能入定的人,但都得不到可重複的,明顯的結果。
測量還是開始了。首先測一段基礎腦波,暫時看不出什麼特別的。然而,就在語音提示,請仁波切開始他的冥想時,腦波圖開始出現強而明顯的,跨越腦區的同頻共振,在所謂的伽碼頻率區段(30-75Hz),而當語音提示休息時,如此強有力的共振就歸於平靜,如此重複四次。

左為平常人,又為僧侶冥想時的腦部伽瑪波強度圖。取自文獻2.
望着這肉眼可見的冥想腦活動,所有場在的人都安靜了。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測量到,與常人絕對不同的腦活動。冥想不是什麼主觀的想像,而是切切實實的腦部活動。
接下來,其他幾位僧侶也陸續接受測量,也邀請了沒有如此長時間練習,但是冥想愛好者來做個比較。其他僧侶同樣顯示能一分鐘入定出定,及冥想時高於常人數十倍的伽碼頻率腦波活動。更有甚者,通過精密分析及團體比較,僧侶在非冥想時,他們的伽碼頻率腦波活動就已經高於常人,顯示通過長期訓練,冥想狀態已經長期改變了頭腦的活動。
一般人的伽碼頻率區段,通常只能維持幾百毫秒,通常出現在極度專注或感知特別敏銳的時候。而僧侶則能維持整整一分鐘,或者更久,也反映了有些人報導的感受:冥想時,世界變得更鮮明,頭腦也變得更清晰。
明就仁波切,馬修。李卡德和部分僧侶,在接下來十幾年,不閉關修行的時候,又參加了其他的科研計畫,開始將冥想與科學之間的橋樑,慢慢搭建起來。冥想,在最近幾年,終於慢慢走入大眾的視野,成為可討論,可研究,可科學學習的領域。
比如,明就仁波切在參加完第一個腦波測量實驗後,就行腳去了。長達數年時間,他只帶著缽和一身袈裟,就這樣在靜默中徒步行走過大半個印度及東南亞。在他回到他的寺廟後,距離上次來到美國已經又過了七年,仁波切再次應大衛森博士之邀,參與了新的研究:仁波切的大腦結構,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在“核磁共振影像”這個可以不用把頭劈開,就能映造出裡面頭腦結構3D影像的新工具的幫助,科學家發現,仁波切在41歲的年紀,頭腦卻像33歲的人,也就是七年行腳,讓仁波切的腦子凍齡。比如他的頭腦部分腦區的皮層灰質(就是腦神經細胞體所在,相對於“白質”,主要是神經細胞纖維)比同年齡的常人厚。這個發現在後來也被另外幾個實驗室的科學家證實,長期冥想的人,頭腦結構整體比常人年輕。
還有一個十分吸引我注意的發現,就是僧侶的頭腦,對於情緒的反應較常人要平靜的多,對疼痛的感受也不像常人一樣。常人在疼痛刺激還沒開始前,頭腦就有反應,預判式的開始先痛起來。而僧侶則淡定的,刺激來時有痛感,頭腦也有反應,刺激前後就是淡定以對。疼痛,包括生理上的與心理上的,是外界刺激與內在大腦活動的結合。我們感受到的“疼痛難忍”,往往在外界刺激還沒開始或已經結束後還長時間高度持續。以後我也會分享,科學家確實發現,通過練習冥想,可以有效降低痛感,無論是心痛還是身體痛。
這群僧侶一生打坐的時間,最低15,000,有人高達65,000小時,使得他們的腦波活動,甚至大腦皮層厚度都異於常人。讓人歎服的是,他們能隨心所欲的入出定。至於我們常人,一天練習幾小時或幾分鐘的話,身心或腦又有什麼變化呢?有興趣的人可以期待未來的發文!
參考文獻:
- The Science of Meditation by Daniel Goldman & Richard J. Davidson, UK Penguin, ISBN 978-0-241-97569-5
- Antoine Lutz et. Al., 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s, PNAS, 101:46(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