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班後,主管小張坐在空無一人的會議室裡,滿臉疲憊。
他剛結束和新任專案負責人小林的檢討會議。專案延期、品質下滑,讓他心裡很不是滋味。他心想:「我什麼都幫他想好了,也給了他資源和機會,怎麼還搞成這樣?」
但轉念一想,他也說不上是哪裡出了問題,只覺得累、很累。這種疲累,其實不是因為事做不完,而是因為「我已經做了很多,卻看不到成效」。
這,是許多主管在培育高潛力人才時的共同困境。
你可能也有過類似的感受:
- 我給他舞台,他卻不主動;
- 我給他建議,他卻聽不進去;
- 我給他空間,他卻亂飛一通;
- 我一忙,就沒時間追蹤,結果他也停擺了。
如果你也常覺得「我已經盡力,對方怎麼還不長進?」——那很可能,你不小心掉進了 C.R.A.F.T. 陷阱。

C.R.A.F.T. 是什麼?
C.R.A.F.T. 是五種主管常見的培育誤區縮寫,正因為出發點都是「好意」,才更容易讓人不自覺地走偏。
🧱 C – Control 控制式干預
出於怕他做不好、想幫他省力,主管常會替部屬規劃一切:「你先做 A,再找 B,三天後給我初稿。」
但越想掌控全局,對方就越被動。久了,他會習慣等待指示,不再主動試錯。
❝你以為你在幫他鋪路,其實是在奪走他學走路的機會。❞
🎯 R – Result 結果導向偏見
有時主管太專注於績效數字與進度條,一聽對方說「我還在摸索」,心中焦慮就升起,忍不住回:「你要趕快把結果做出來!」
久而久之,部屬學會了隱藏不確定,表面應付、內心焦慮,反而無法好好學習。
❝太早追結果,會壓縮學習的空間,讓人才只敢求穩、不敢突破。❞
🔍 A – Assume 投射式假設
「我以前也是這樣一步步做上來的,所以你只要照做就對了。」
但人才不是「當年的你」,也不是「升級版的你」。他的動機、背景、困境都不同。假設他會照你的劇本走,最後只會讓彼此都失望。
❝你以為你在給建議,其實是把自己的經驗硬塞進對方的處境。❞
📢 F – Feed 單向灌輸式回饋
主管總習慣說:「你這裡要改、那裡不夠、下次記得⋯⋯」
但從來沒問過:「你覺得做得如何?遇到最大困難是什麼?」 當對話變成單向糾正,對方會習慣性防衛,而不是反思與成長。
❝指正可以改錯,但對話才能養成內在動力。❞
🕳️ T – Trackless 缺乏追蹤與回顧
初期安排了對話、給了任務,但之後忙起來,就再也沒後續追蹤。部屬像一艘迷航的船,漂到哪算哪。
沒有節奏的陪伴,就無法建立「有被看見、有人關心」的成長氛圍。
❝再優秀的人才,也需要被看見與陪跑,才能持續發光。❞
怎麼避免掉入 C.R.A.F.T.?
與其控制他,不如共創節奏;與其投射期待,不如傾聽需求。
這裡提供一個簡單的調整指南:

結語:培育不是做更多,而是做對
培育人才之所以累,不是你做得不夠多,而是你扛得太多。
真正有效的陪伴,是點燃對方的內在動能,而不是把自己燃盡。
你不是他人生的駕駛員,而是讓他敢開車的副駕。
與其代勞,不如共走;與其指導,不如引導。 當你跳出 C.R.A.F.T.,你會發現——
❝培育人才,其實可以更輕盈,也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