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被語言悄悄帶偏了方向。用 FACTS 讓行動真的落地!
🎬 一週過去,我改變了什麼?
「這週我一定要早睡三天!」
「我要開始練習說話有重點!」
「這次的專案我不能再拖了!」每次許下這些「改變宣言」的時候,我都信心滿滿,甚至會在筆記本上畫下新的一週計畫表。但通常三天後,那張計畫紙就變成桌墊,而那個「決心滿滿的我」也漸漸模糊成背景音。
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就是個三分鐘熱度的人?」
「是不是我根本沒辦法改變什麼?」
直到有一次,一位教練點醒我:「你不是沒行動,而是掉進了模糊語言的陷阱。」

🧠 VAIL 是什麼?你每天都在用的「改變剎車器」
所謂的 VAIL,其實是我們日常說話與思考時,經常不自覺使用的四種模糊模式。每一個都看似無害,但累積起來,足以讓一個目標從「想做」變成「算了」。
1️⃣ V – Vague(過度籠統)
你以為自己很清楚要改什麼,其實只是丟出一個大而空的方向。
- 「我要改變我的時間管理」
- 「我希望這次能更順利」
- 「我想變得更有條理」
🔍 問題在哪? 這些話沒有行動動詞、沒有範圍,也沒有衡量標準,就像對宇宙許願。
🎯 怎麼調整? 把抽象目標變成具體行為:「每天早上 9 點前完成日計畫,並排好三件最重要的事。」
2️⃣ A – Absent(角色模糊)
你在講「事情」的時候,卻完全避開「誰該負責」。
- 「這件事要處理一下」
- 「我們應該要加強這塊」
- 「有人可以追一下這進度嗎?」
🔍 問題在哪? 一件事,如果沒人被點名,就等於沒人會動。
🎯 怎麼調整? 把主詞放上來,說清楚角色與任務:「我先整理提案架構,週三前交給小林排版。」
3️⃣ I – Ignore(根因逃避)
你以為自己只是「懶」,但其實是沒挖出真正的卡點。
- 「我只是效率不夠」
- 「應該只是我太分心」
- 「我應該要再逼自己一點」
🔍 問題在哪? 把複雜的問題簡化成「個性問題」,讓你忽略情緒、資源、結構上的障礙。
🎯 怎麼調整? 停下來問:「我卡在哪裡?我在逃避什麼?是資訊不清?還是害怕問人?」
4️⃣ L – Later(時間跳票)
你不是不做,而是總告訴自己:「等一下、明天、下週⋯⋯」
- 「等我忙完再來弄」
- 「這週太多事,等下週穩一點」
- 「改天我再排時間試試」
🔍 問題在哪? 沒有「時限」就沒有「開始」,推遲本身就是拒絕。
🎯 怎麼調整? 為自己設個鐘點:「週四晚上 9 點前寫完草稿,週五早上請同事協助看一遍。」
✅ 解方登場!用 FACTS 讓改變從語言開始落地
想讓改變真的發生,光有意圖還不夠,還要讓它說得出來、做得到、追得上。
🧩 用 FACTS 五步驟,一次拆解模糊 → 精準!
✅ F – Fact:說明「發生什麼事」而非「感覺怎樣」
- ❌「我最近好像拖延很嚴重」
- ✅「這週有兩天我晚上沒開始工作,延到凌晨」
✅ A – Action:清楚說出「你要做什麼」
- ❌「我要更有條理」
- ✅「每天睡前花10分鐘整理隔天三件重點任務」
✅ C – Check Point:設定具體檢核點
- ❌「希望有進展」
- ✅「週三晚上對照清單確認已完成三件行動項目」
✅ T – Time:明確時限,避免拖延
- ❌「這週再找時間看看」
- ✅「週五下午 4 點前交出第一版」
✅ S – Support & Share:找人提醒、協作、給回饋
- ❌「我會自己努力看看」
- ✅「請主管週四提醒我一次,並給我回饋」
✨ 結語:你不是做不到,而是說得還不夠清楚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意志不夠,而是被模糊語言「麻痺了行動肌肉」。你每天說的那句「等一下再處理」,其實就在告訴大腦:這件事沒那麼重要。
而一旦你學會用清楚的語言說出目標、行動、時間與期待,你的改變就有了邊界、重量與節奏。
📌 現在,請試著練習說出第一個 FACTS 句子:
「我這週的重點是完成簡報,週三前交草稿、週五定稿,週二晚上請你幫我確認架構。」
—— 這就是從模糊走向改變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