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在意長高,爸媽該怎麼辦?讓關心不變成壓力的 4 個方法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煩惱:
對 5–10 歲的孩子來說,「長高」這件事,其實沒有我們大人想得這麼重要。這年紀的孩子活在當下,他們在乎的是玩樂、朋友、成績,對未來的身高發展還沒有概念,更不會為了幾公分而甘願早睡或多吃一口青菜。「我們都好擔心他的身高,他卻一點都不在意,每次說到要早睡、喝牛奶、運動,他就轉頭說『不想理』。」
「去健檢回來,醫師說要注意身高,但孩子卻說『我又不是要當籃球員』。」
但我們做爸媽的,怎能不擔心?
長高看起來雖然是外表問題,其實反映的是營養、睡眠、內分泌與成長環境的綜合指標。既然孩子不在意,我們該怎麼辦,才能讓孩子也願意一起努力呢?
✅ 1. 暫時放下「你要長高」的目標,轉向「身體變強壯」
與其不斷提醒「你要長高」,不如用孩子更能理解的語言,例如:
- 「這樣吃,身體會更有力氣,可以跑更快、打球不容易累。」
- 「早睡的孩子,隔天比較不會發脾氣,腦袋也比較清楚喔。」
多數孩子對「高」沒概念,但對「強壯」「不被笑」「跑得快」是有感的。把關注點放在身體機能、生活表現,反而更能激起孩子的參與感。
✨ 小提醒:孩子其實不是不在意,是「還不懂為什麼該在意」。
✅ 2. 用參與代替命令,讓孩子成為「身高小隊員」
與其每天叮嚀:「快去睡覺、不要挑食、你又不喝牛奶」,
不如邀請孩子一起參與,讓他成為「照顧自己身體」的主角:
- 一起設計「成長飲食日記」或「身高小任務挑戰卡」,完成後給點小獎勵。
- 讓孩子自己畫「夢想長高圖」,記錄身高變化,也讓他有參與感。
- 把晚上的睡前流程設計成「成長任務」——泡澡、按摩、放鬆音樂、準時上床。
✨ 小提醒:從「你該怎樣」變成「我們一起怎樣」,孩子就更容易願意配合。
✅ 3. 把焦點放在可控制的日常行為,不執著數字結果
每次量身高都會感到緊張嗎?建議把焦點從身高數字轉回「每天有沒有做到該做的事」:
- 今天有沒有吃足三餐、有沒有攝取蛋白質?
- 有沒有戶外運動、有曬到太陽嗎?
- 昨晚幾點睡覺、睡得安不安穩?
這些都是可以被記錄、被鼓勵的「成長習慣」,比一條身高線更值得關注。
✨ 小提醒:讓孩子覺得「自己做得到」,比讓他害怕「自己不夠高」更重要。
✅ 4. 接納孩子現在的模樣,讓關心不變成壓力
孩子不是不想配合,而是不喜歡被批評或控制。試著這樣告訴他:
- 「不管你現在多高,我都覺得你是最棒的孩子,只是我們可以一起讓身體更健康、更舒服。」
- 「長高不是唯一目標,身體開心、你有精神才最重要。」
當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他更願意聽進我們的建議,因為那是出自愛,而不是批評。
✨ 小提醒:孩子不需要完美,但他需要知道,他被你全然愛著。
💛 給你,一位用心又焦急的爸媽
你在意孩子的每一公分,是因為你知道那背後代表著健康與未來。
你不是過度緊張,而是太用心、太愛了。
但請別忘了——孩子的成長是個長期旅程。
你可以引導、可以陪伴、可以提醒,但他們也需要時間去感受與理解。
請相信,每一次你溫柔地說出:「我陪你慢慢來」,
都在為孩子種下一份安全感與自我照顧的能力。
而這,就是比長高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