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性ADHD
A. ADHD是什麼?
- ADHD 全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 台灣成人盛行率約 3–4%,全球約 0.6–7.3%。
- 不是「人人都有ADHD」。
B. 網路上的「自我確診」現象
- 很多人看了網路迷因、短影片後覺得自己有ADHD。
- 常見描述如:
- 兩分鐘刷牙嫌久。
- 腦中有100個想法卻執行不了。
- 一滑手機就是一小時。
- 這些行為雖常見,但不一定是ADHD。
C. 網路資訊的陷阱
- TikTok、YouTube上大量ADHD相關內容,但:
- 近一半TikTok影片誤導。
- YouTube上約40%錯誤內容。
- 常見誤導:
- 過度簡化症狀。
- 將壓力、焦慮誤認為ADHD。
- 推薦錯誤療法。
D. 小心「假性ADHD」
- 現代的「注意力經濟」和碎片化資訊,讓我們的大腦疲於應付。
- 高壓環境、短影音、即時滿足破壞了專注力。
- 多巴胺脈衝讓人更難忍耐和專注。
E. 為什麼大家覺得自己像ADHD?
- 我們身處在:
- 高壓、高速、高干擾的時代。
- 被短影音和即時反饋訓練出短暫專注。
- KPI 和社群媒體不斷「瓜分注意力」。
F. 真正的ADHD ≠ 普通的分心
- 真正的ADHD需要專業診斷與長期管理。
- 不是真正的ADHD,更可能只是被現代生活影響。
G. 奪回注意力
- 分心不一定是病,但覺察是改變的開始。
- 行動建議:
- 關掉不必要的通知。
- 減少分心的來源。
- 重建對生活的掌控感。
📌 結論
- 網路資訊容易誤導。
- 「人人都有ADHD」是錯覺。
- 注意力經濟和高壓生活是主要原因。
- 保護注意力,就是守護自己的人生主動權。
🚫 #放下你手機
📰 #網路假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