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上百岳時,我以為我快喘死了
——但一位陌生山友教我:「先放下裝備,開始呼吸。」
第一次上百岳,那是一座標高超過三千的山。

我以前爬的都只是郊山,沒想過高度真的會差這麼多。
剛開始走沒多久,我就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
明明只是「走路」,卻喘得像跑完一場 3000 公尺。
整個呼吸節奏都亂掉了, 才走幾步,就不自覺啟動了慢跑模式的呼吸。
明明腳沒動很快,但心跳像要衝破胸口一樣。
我停下來休息、調整,再走幾步,還是一樣。
那種「怎麼會這樣?我是不是不適合高山?」的念頭, 開始在腦海裡轉來轉去。
就在我靠著路邊喘得亂七八糟的時候,

遇到一位別團的山友,他看我一眼,說了句:
「你現在呼吸太急,用腹式呼吸試試看。」
我整個愣住。
內心的 OS 是:「啊?我在爬山耶,你叫我冥想打坐?」
他大概看懂我滿臉問號,笑了笑又補了一句:
「你會嗎?不會也沒關係,我可以教你。」
我說:「會啦……」
他點點頭:「那就開始吧。先把裝備卸下來,慢慢來,先把氣調順再說。」
於是我把揹包放下,真的照著做。
吸氣,讓肚子鼓起來,再慢慢吐氣。
放掉肩膀的緊繃、不要急著起身、先穩定自己的節奏。
很神奇地,慢慢地,我的呼吸開始順了。
胸口的壓力變小,頭也不暈了, 再抬頭看路,突然沒那麼恐怖了。
後來回想起來,那一刻其實不只是學會了腹式呼吸,
也是在那個陌生又高遠的環境裡, 第一次學會:山上不是隻靠意志撐下去, 而是要學會「怎麼好好跟自己的身體合作」。
謝謝那位山友,願意停下來多看我一眼,
也謝謝那天的自己,沒逞強,肯停下來好好呼吸。
為什麼在高山上建議用腹式呼吸?
在高山地區,空氣稀薄、氧氣濃度低,
若只用淺層、胸式的呼吸,容易換氣不足、感覺喘不過氣。
而腹式呼吸能讓橫膈膜下壓、肺部擴張更多空間,
增加吸入空氣的效率與氧氣交換量,
讓身體比較容易適應高山環境,減少頭暈、胸悶、喘不過氣的狀況。
而且腹式呼吸還能讓人放鬆,
避免因焦慮導致呼吸更急、體力更快耗盡的惡性循環。
所以說啊,
登山時的第一課,不是衝上去, 是——學會「好好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