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症狀的解藥:一位山友教我的腹式呼吸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第一次上百岳時,我以為我快喘死了

——但一位陌生山友教我:「先放下裝備,開始呼吸。」

第一次上百岳,那是一座標高超過三千的山。

raw-image


我以前爬的都只是郊山,沒想過高度真的會差這麼多。


剛開始走沒多久,我就發現事情有點不對勁。

明明只是「走路」,卻喘得像跑完一場 3000 公尺


整個呼吸節奏都亂掉了, 才走幾步,就不自覺啟動了慢跑模式的呼吸。

明明腳沒動很快,但心跳像要衝破胸口一樣。


我停下來休息、調整,再走幾步,還是一樣。


那種「怎麼會這樣?我是不是不適合高山?」的念頭, 開始在腦海裡轉來轉去。


就在我靠著路邊喘得亂七八糟的時候,

raw-image


遇到一位別團的山友,他看我一眼,說了句:


「你現在呼吸太急,用腹式呼吸試試看。」

我整個愣住。


內心的 OS 是:「啊?我在爬山耶,你叫我冥想打坐?


他大概看懂我滿臉問號,笑了笑又補了一句:


「你會嗎?不會也沒關係,我可以教你。」


我說:「會啦……」

他點點頭:「那就開始吧。先把裝備卸下來,慢慢來,先把氣調順再說。」

於是我把揹包放下,真的照著做。


吸氣,讓肚子鼓起來,再慢慢吐氣。

放掉肩膀的緊繃、不要急著起身、先穩定自己的節奏。


很神奇地,慢慢地,我的呼吸開始順了。


胸口的壓力變小,頭也不暈了, 再抬頭看路,突然沒那麼恐怖了。


後來回想起來,那一刻其實不只是學會了腹式呼吸,


也是在那個陌生又高遠的環境裡, 第一次學會:山上不是隻靠意志撐下去, 而是要學會「怎麼好好跟自己的身體合作」。


謝謝那位山友,願意停下來多看我一眼,


也謝謝那天的自己,沒逞強,肯停下來好好呼吸。



為什麼在高山上建議用腹式呼吸?

在高山地區,空氣稀薄、氧氣濃度低,


若只用淺層、胸式的呼吸,容易換氣不足、感覺喘不過氣。


腹式呼吸能讓橫膈膜下壓、肺部擴張更多空間,


增加吸入空氣的效率與氧氣交換量


讓身體比較容易適應高山環境,減少頭暈、胸悶、喘不過氣的狀況。


而且腹式呼吸還能讓人放鬆,


避免因焦慮導致呼吸更急、體力更快耗盡的惡性循環。


所以說啊,


登山時的第一課,不是衝上去, 是——學會「好好地呼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山中緩行人
6會員
113內容數
喜歡登山,也喜歡安靜地觀察生活。 走過的山路、遇見的人事,常常在心裡留下些什麼。 這裡記錄我在山裡的片刻,也寫下一些溫柔的小故事與微光時刻——那些看似微小、卻讓人心裡一亮的瞬間。 不是什麼專家,只是一個願意慢慢走、慢慢寫的人。希望這些文字,也能在某天、某個角落,陪你走過一段路。
山中緩行人的其他內容
2025/07/14
很多人以為登山最難的是上坡,但真正走過幾次山路後,我才發現,其實下山更需要小心。 體力已經消耗、注意力下降,每一步都要穩穩踏實,否則一個不慎就可能跌倒。 就像人生一樣,開始時有衝勁,結束時卻更需要穩定與覺察。 山教會我:回家的路,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走得有沒有踏實、心裡是否平靜。慢慢走,也沒關係。
Thumbnail
2025/07/14
很多人以為登山最難的是上坡,但真正走過幾次山路後,我才發現,其實下山更需要小心。 體力已經消耗、注意力下降,每一步都要穩穩踏實,否則一個不慎就可能跌倒。 就像人生一樣,開始時有衝勁,結束時卻更需要穩定與覺察。 山教會我:回家的路,才是真正考驗一個人走得有沒有踏實、心裡是否平靜。慢慢走,也沒關係。
Thumbnail
2025/07/05
本文描述在登山過程中與陌生人相遇的溫馨片段,這些萍水相逢卻帶來溫暖與鼓勵,點出人與人之間在特殊環境下產生的美好連結,並闡述並非所有相遇都需要留下聯絡方式,有時擦肩而過的溫暖已足夠珍貴。
Thumbnail
2025/07/05
本文描述在登山過程中與陌生人相遇的溫馨片段,這些萍水相逢卻帶來溫暖與鼓勵,點出人與人之間在特殊環境下產生的美好連結,並闡述並非所有相遇都需要留下聯絡方式,有時擦肩而過的溫暖已足夠珍貴。
Thumbnail
2025/06/06
第一次夜行登山,凌晨兩點起登,頭燈以外一片漆黑,只看得見腳下五步。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不知道還有多遠、也看不到前方時,心裡的不安與懷疑會跟著放大。 白天的山路能見目標,而夜裡只能靠信念和節奏前行。 當天色漸亮,我才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那次經驗讓我明白,有些路就是要在黑暗裡走完,才會真正看見自己。
2025/06/06
第一次夜行登山,凌晨兩點起登,頭燈以外一片漆黑,只看得見腳下五步。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不知道還有多遠、也看不到前方時,心裡的不安與懷疑會跟著放大。 白天的山路能見目標,而夜裡只能靠信念和節奏前行。 當天色漸亮,我才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那次經驗讓我明白,有些路就是要在黑暗裡走完,才會真正看見自己。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化和勇於突破自我的一年。從衝日本爬山到轉換兩份工作,竟然忽然就挑戰玉山主峰!分享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爬玉山的方式、三天兩夜的行程規劃、行前準備清單,準備好後,就可以出發啦!
Thumbnail
2024年是充滿變化和勇於突破自我的一年。從衝日本爬山到轉換兩份工作,竟然忽然就挑戰玉山主峰!分享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爬玉山的方式、三天兩夜的行程規劃、行前準備清單,準備好後,就可以出發啦!
Thumbnail
第一次登富士山是2016年,那是我在日本的第一座山。 那時我對於爬山完全毫無經驗,只是出自勇於嘗試的心情,穿著一般的運動鞋帶著不齊全的裝備無知的出發了。整趟旅程結束,我整整在床上躺了兩天,腳指頭長滿水泡及瘀青,小腿大腿肌肉痠痛,動一下就哀哀叫,下半身完全動彈不得。後來因緣際會我踏入了登山戶外的產業
Thumbnail
第一次登富士山是2016年,那是我在日本的第一座山。 那時我對於爬山完全毫無經驗,只是出自勇於嘗試的心情,穿著一般的運動鞋帶著不齊全的裝備無知的出發了。整趟旅程結束,我整整在床上躺了兩天,腳指頭長滿水泡及瘀青,小腿大腿肌肉痠痛,動一下就哀哀叫,下半身完全動彈不得。後來因緣際會我踏入了登山戶外的產業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這兩張照片,都是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一個是技術路線,一個是非技術路線,你看得出差別嗎? 除了左邊充滿岩石,右邊有很多雪可以走以外,最重要的是,兩個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機會,都有風險與心理上的難度。 對台灣人而言,這是「攀岩」和「爬山」的不同。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登山是一項各種年齡都能夠進行的運動,從小朋友到大大朋友,也算是門檻很低的一項運動,更有很大部分的人會將登山作為維持健康的規律性運動,除了鍛鍊到下肢,心肺功能也是同步加強。 台灣是世界上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 台灣的地形有著很多的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有258座
Thumbnail
前陣子與朋友們到南勢角爬山, 解鎖了人生中第一個小百岳, 而我也在這13公里的挑戰中, 體會了許多箇中滋味。 爬山也可以是自我對話與覺察的機會。
Thumbnail
前陣子與朋友們到南勢角爬山, 解鎖了人生中第一個小百岳, 而我也在這13公里的挑戰中, 體會了許多箇中滋味。 爬山也可以是自我對話與覺察的機會。
Thumbnail
8月10日登山到下山 2月輕鬆爬,坡度也越來越陡,翻山越嶺爬過第1個山峰,5月初也正好在這歇腳,欣賞山巒美景吃野味。傳送門1 休息好了,整裝完畢繼續往下一個山頭前進,第2個山峰更陡峭,6月中旬,越過山頭,不慎沒踩穩腳步,滑落了一段。傳送門2 7月底,這次沒有落腳處,得趕緊趕路,想不到第3鋒如此
Thumbnail
8月10日登山到下山 2月輕鬆爬,坡度也越來越陡,翻山越嶺爬過第1個山峰,5月初也正好在這歇腳,欣賞山巒美景吃野味。傳送門1 休息好了,整裝完畢繼續往下一個山頭前進,第2個山峰更陡峭,6月中旬,越過山頭,不慎沒踩穩腳步,滑落了一段。傳送門2 7月底,這次沒有落腳處,得趕緊趕路,想不到第3鋒如此
Thumbnail
過了難爬的1.2 Km 後,路程較平坦了,雖然還是持續的上坡中。 我的呼吸與心跳好像慢慢適應了高山,雖然仍然喘,但沒有像一開始那樣難受了。 或許適時適量的休息,也幫了好大的忙。
Thumbnail
過了難爬的1.2 Km 後,路程較平坦了,雖然還是持續的上坡中。 我的呼吸與心跳好像慢慢適應了高山,雖然仍然喘,但沒有像一開始那樣難受了。 或許適時適量的休息,也幫了好大的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