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減重與代謝健康-->總整理:從基礎代謝到科技輔助的完整攻略
一、代謝核心:基礎代謝率(BMR)與每日總能量消耗(TDEE)
1. 基礎代謝率(BMR):生命運作的「底層消耗」
BMR 是身體在靜止、空腹、放鬆狀態下,維持呼吸、心跳、體溫等基本生命功能的最低熱量消耗,受多因素影響:
年齡與性別:年紀越大 BMR 越低(肌肉流失),男性因肌肉量較多通常 BMR 高於女性。
體型與體組成:體重 / 身高越大 BMR 越高;肌肉比例越高,BMR 越高(每公斤肌肉每日消耗約 13kcal,脂肪僅 4.5kcal,差異近 3 倍)。
荷爾蒙與健康:甲狀腺功能、壓力賀爾蒙失衡,或長期節食、失眠會降低 BMR。
2. 每日總能量消耗(TDEE):完整的「每日消耗全貌」
TDEE = BMR(60-75%)+ TEF(食物熱效應,5-10%)+ EAT(運動活動熱量,5-15%)+ NEAT(非運動活動熱量,15-20%)。
BMR 占比最高:提升肌肉量是提高 TDEE 的關鍵(肌肉「躺著也消耗熱量」)。
NEAT 不容忽視:日常走路、打掃、站立等非運動活動,累計消耗可達每日 20%,是易被忽視的減重助力。
二、肌肉 vs 脂肪:減重的「代謝天平」
1. 代謝活性差異:肌肉是「耗能機器」,脂肪是「儲能倉庫」
肌肉為活躍組織,參與代謝、運動與熱量平衡,即使休息時也持續消耗能量(13kcal/kg/ 天)。
脂肪主要負責儲存能量,代謝活性低,每日僅消耗 4.5kcal/kg,這也是為什麼「肌肉量高的人更不容易胖」。
2. 運動的長期價值:不只是「當下消耗」,更是「肌肉增長」
運動當下消耗的熱量多為水分流失,短期體重下降易反彈;但透過運動增加肌肉量,可提升 BMR,形成長期熱量赤字,實現「躺著也減脂」的正向循環。
三、科學減重:熱量赤字與生活方式攻略
1. 熱量赤字:減重的「黃金法則」
合理範圍:每日 TDEE - 攝取熱量 = 300-500 大卡赤字,每周約減 0.5 公斤脂肪。
為什麼避免極端赤字?過度節食會導致肌肉流失、代謝下降、荷爾蒙失調,甚至引發暴食,形成「越餓越胖」的惡性循環。
2. 減重黃金攻略:多維度調整,而非單一節食
精準檢測:透過身體組成分析(體脂率、肌肉量),明確減重目標(減脂肪而非單純減體重)。
飲食規劃:以原型食物為主,控制熱量同時確保蛋白質攝取(保護肌肉),利用 TEF(食物熱效應)提升代謝。
規律訓練:每周 2-3 次中高強度訓練(如阻力訓練),重點增肌而非單純有氧。
壓力管理:壓力過高會升高皮質醇,導致脂肪堆積與代謝下降,透過冥想、伸展、按摩等調節筋膜與情緒,輔助代謝平衡。
四、肥胖與健康風險:「糖胖症」的惡性循環
1. 全球與台灣現狀:肥胖與糖尿病的「雙重威脅」
全球 5.37 億糖尿病患者中,80% 過重或肥胖(又稱「糖胖症」);台灣肥胖人口占 50.8%,230 萬糖尿病患者中 80% 有體重問題。
惡性循環:高血糖→脂肪堆積→胰島素阻抗加劇→血糖更難控制,最終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五、科技輔助:猛健樂(Mounjaro/Tirzepatide)的雙效突破
1. 作用機制:雙效腸泌素,調控代謝與食慾
成分 Tirzepatide 活化 GIP 和 GLP-1 兩種腸泌素,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升糖素,延緩胃排空,增加飽足感,同時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改善血糖與脂肪代謝。
2. 5 大核心優勢
雙效調節:同時作用於胰臟、胃腸道、大腦等,兼具控糖與減重功效。
顯著控糖:臨床 40 週觀察顯示,糖化血色素(HbA1c)平均降低 2-2.3%,穩定血糖。
強效減重:體重平均下降 15%-20.9%,減少脂肪量,尤其降低肝臟脂肪(達 52%)。
心血管益處:改善血壓、膽固醇、腰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多國認證:獲美國 FDA、歐洲 EMA、台灣 TFDA 核准,用於第二型糖尿病與體重控制輔助。
3. 注意事項
副作用以輕微胃腸不適(噁心、腹脹)為主,需與醫師溝通調整劑量。
僅為輔助工具,需配合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調整,才能達到長期效果。
六、總結:減重是「代謝平衡」,而非「單純減重」
減重的核心是提升代謝效率(增加肌肉、優化 BMR)、創造合理熱量赤字,並改善整體代謝健康。無論是透過運動增肌、飲食調整,還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科技輔助工具(如猛健樂),最終目標都是打破「肥胖 - 代謝失衡」的惡性循環,實現健康與體態的雙重改善。記住:減重不只是「變瘦」,更是「讓身體回到高效運作的平衡狀態」。
小新肌 醫美診所 連結 如下
Instagram
Instagram
醫美女神--->Polly 連結 如下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