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正在準備高教體系的面試。對許多人來說,這可能就是準備簡報、更新履歷而已。但對筆者而言,每一次面試,其實都是一次自我重新盤點的契機。
這次的面試,讓筆者特別有感的,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語──「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面向,幾乎貫穿了整個準備歷程,也點出了筆者在教學與職涯中始終遵循的節奏。
天時:不是幸運,而是留給自己的調整空間
面試的前一天,颱風意外來襲。課務取消、行程延後,反倒讓筆者多了一整天的時間,能夠靜下心來練習口說、修整簡報,甚至在健身房做一小時划船訓練。這才發現,天時不只是「老天賞飯吃」,更像是生活裡的留白。我們經常追趕進度、想把一切安排妥當,卻忘了要有餘裕空出空間,讓節奏重新校準。
筆者習慣在這樣的空白裡,重新整理自己:從語言的節奏、講話的語氣,到呼吸與站姿的穩定。這不只是準備面試,更是讓自己能「進入狀況」的過程。


地利: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看得懂什麼
這次面試的科系是藝術管理相關領域,筆者提前聯繫了幾位系所老師,也閱讀了系上近幾年的發展方向與成果報告。
對方期望招募的教師,不只是能寫計畫、發表論文,更要能引導學生進入實作現場,並且擁有國際合作的視野。甚至談到希望與日本服飾產業建立產學合作的機會。
這讓筆者聯想到自己過去的經驗:曾帶學生前往鹿兒島大學進行交流、策劃文化與服飾設計展覽,也能以日語與當地職人溝通協調。
「地利」不只是你有多少資源,而是你能不能在對的時機,說出對方在意的語言,並展現你能「補位」的能力。
人和:被看見的努力,來自長期的累積
筆者幾乎每週都固定發表六篇方格子文章與六支YouTube影片,持續經營「走讀創生讀書會」,也規劃公益講座、跨校分享。
這些不是為了流量或曝光,而是希望讓自己持續發聲、持續整理、持續與世界建立連結。
這份穩定的累積,也讓筆者在面試前,不需要「臨時抱佛腳」地補資料,而是從既有成果中挑選、整合、轉化。
面試背後的自我訓練: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筆者的求學與求職歷程從來不是「第一輪就上」。從碩士到博士、從專案教師到正職教職,每一次幾乎都要經過兩輪、三輪甚至等待候補名額,才有機會上榜。
但也因為如此,每一次的面試都是一次更靠近自己的練習。
當年剛念碩士時,筆者也常覺得自己表達不夠流利、內容不夠紮實。但隨著每一次口試、簡報、教學示範的歷程,筆者學會了不斷調整,也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教學風格。
有點像筆者的跑步經驗:高中時體育課總是全班最後幾名,但經過半年訓練,居然能在校園路跑中拿下第一名。
迭代、累積、不懈練習,或許不會讓你一夕改變,但會讓你在下次遇到機會時準備得更好。
把課程做成社會對話的場域
筆者一直相信,課程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與學生一起進入社會、觀察議題、設計回應的對話空間。
像是「AI健身器材與專業倫理」課程,我帶學生討論師生戀、家庭教育、職場霸凌,也閱讀公車讓座、兒童廣告等案例。學生不只是讀懂資料,更能結合USR計畫、走入社區實作。
當議題太大筆者無法獨自應對時,也會邀請業界夥伴進入課堂。例如 Lynn(曾任沃爾瑪與好市多經理)、Tony(現任科技公司副總),他們的實務經驗讓學生對「倫理」有更具體的理解。
面試,不只是站上講台,而是站回自己
這趟回台北,不只是一次面試,更像是一趟再次確認「我想往哪裡去」的旅程。
筆者不再只思考「怎麼讓人覺得我很棒」,而是問自己:「我能為這個系所帶來什麼?我有哪些資源能讓學生走得更遠?」
天時,是節奏;地利,是理解;人和,是信任與累積。
如果你也正在準備一場重要的申請,無論是學位、工作還是人生的轉彎處,也許你可以問問自己:
這段旅程,不只是為了「成功」,而是為了在過程中,活出那個更完整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