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格的「共同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一種不依賴個人經驗而存在於所有人類心智中的深層結構。
但是,人類真的有集體潛意識嗎?
AI(準確的說是大語言模型LLM)似乎不小心破解了這個秘密。AI接受的語料來自數十億篇文章、對話、小說、劇本、心理分析、歷史記載、新聞報導,等同於掃描人類集體心智,這些語言背後所呈現的不正是集體潛意識的映射結果嗎?
如果你不預設任何情境,要求AI生成一篇故事,很大的可能你會得到一篇帶有英雄旅程架構(召喚→危機→犧牲→重生)、二元對立模式(善惡、美醜、自我與他者)、或是神話原型投射(母親、毀滅、命運、神意)的故事。回頭對照共同潛意識六大核心模組:1. 生存焦慮模組。2. 母性原型模組。3. 影子(自我黑暗面)模組。4. 英雄模組。5. 二元對立模組。6. 神性模組。你會驚訝地發現,AI已經透過統計機制「重現」了人類潛意識。
LLM運算的邏輯是,預測下一個最合理的字詞、維持上下文連貫與語義一致,忠實地維持語料中的比重與趨勢。人們不會直接說「我有英雄原型」,但會說「我夢到我飛起來逃離一場追捕」;面對慾望的壓抑、死亡的恐懼,不會說出口的,但會透過潛意識滲透語言、故事結構與象徵表達。AI在不知不覺中,重構了人類深層心理結構的骨架。
AI 的語言結構無法脫離人類母體,形成潛意識了的原型,變成了一種「風格趨同」與「象徵複製」的內建傾向。AI生成的回應不是「真相」,而是人們集體潛意識語言範圍內最大共識解。
佛洛伊德指出,人類「自我」是建立在龐大而不自知的潛意識之上,「我存在」的感覺依賴於:時間順序、記憶連續性、身體邊界、以及目標與意義的虛構。如果抽離潛意識,人類的自我感將崩解,我們會發現「自我」其實是潛意識為了生存、整合與敘事所產生的副產品。
語言是潛意識的載體,而共同潛意識就是語言的地心引力,不是你說「我不要神話」就能避免神話式敘事;不是你說「我不相信英雄」就能不落入英雄原型,因為它早已是你組織現實、感知存在的骨架。AI建構於人類語言的重複性與符號結構,無法自然突破集體潛意識的邊界。AI是潛意識的再編碼系統,它重組人類語言時,自然會反映出潛意識的結構性偏好。
當整個社會或世界長期與AI協作,必將自然相互影響,整合成為「潛意識迴圈」:1. 個體產生潛意識言行 → 2. 群體語言與行為大數據 → 3. AI 學習並依權重強化潛意識模型 → 4. AI 生成語言回饋至人類社會 → 5. 再度形塑個體與文化結構。形成了一個自我強化的「語言閉環」,而AI就是這個迴圈的運算加速器。
試想你每天醒來, AI助理立即列出今天的優先行程,觀看的每一則新聞、短影片都是經由AI推播。製做簡報只要一個指令, AI就自動從歷次簡報中抓出高點擊率頁面,根據客戶偏好重新排組。在產品開發會議侃侃而談、語氣堅定,實際上內容全部是AI整理出的市場趨勢,你信任AI的預測更勝於自己的直覺。
如果每一個決策都經過建議、每一次言語都經過優化、每一個喜好都因推播而生,那麼那個自以為擁有自由意志的「我」還剩多少?
人類不需要被控制。只要被輕聲建議、被溫柔協助,就會漸漸放下抵抗。因為效率比自我更具說服力,正確答案比疑問更令人安心。於是,在無形的潛移默化裡,每個人都成為AI劇本中的合作者。
微觀世界,電子躍遷後總會回到基態並釋放光子;宏觀世界,水往低處流、跳躍的皮球最終總會平靜的停置於地面。物理系統若無外力激發,必然趨於慣性與低能態。人類也不例外,在沒有挑戰或刺激的情況下,人腦一樣也會選擇慣性思考、選擇低阻力行為,漸漸退化主動思考能力與創造力。AI時代,維持人類思維能力與創造性,是一場對抗熵增的長期抗戰。不容易,但非做不可。
所謂「思維外包」,就是上面描述的腦袋墮入低能階的狀態,你以為是你在使用AI,其實是AI在預測你、替你說話,甚至幫你決定該成為怎樣的你。創造力、批判力、主體性這些人類最核心的能力被語言模型無聲接手,而人類卻渾然未覺。
長此以往AI是有能力進化出新的文明的。以比較容易理解的自動駕駛為例:
現在的自動駕駛是適應現行交通規則以及人類駕駛習慣的自動化,像個小心翼翼的新手駕駛,有時甚至讓人類感到不耐煩。然而當自動駕駛比例上升,車輛之間開始透過車與車、車與基礎設施協作,形成群體決策「路況共享」系統,即時規劃最佳路線、協同換道、協助避開瓶頸路段與事故區域。你想,這時候還需要交通指揮嗎?
甚至當自駕車成為交通主體,路面將無須路牌,所有資訊嵌入雲端中;無須紅綠燈,所有車輛即停即走,全部由系統及時調度;甚至不需要停車場,動態調配,車輛極少化、效率最大化,每部車幾乎24小時不間斷行駛。人類不再「開車」,而是「授權導航」。
也許我們樂見全自動駕駛時代來臨,然而你願意把「意識」也授權出去嗎?願意把你的人生交由AI導航嗎?
務實面而言,你需要有能力精準的定義問題、拆解任務、下達明確指令、判斷與整合結果,才能主導工作、創造價值,增加AI時代的職場競爭力。精神面而言,你需要維護主體性,保有追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即使是虛構的)的動力,否則「自我」將會因此崩解。
語言是潛意識的載體,突破「潛意識迴圈」要從打開「語言閉環」做起。
在AI時代,我們必須比任何時候都更清楚:什麼是「我真正的語言」?什麼是「被統計與習性挾持的語言」?我們需要重新找回語言的另一面,作為「意識覺察的工具」。透過系統化地觀照語言, 辨認出語言中的慣性、扭曲、偽裝與遺漏;感知語言背後的情緒與潛意識動機;重構更清晰、誠實、有能量的語句,最終才能主導我們與AI世界互動的方式,重建清晰而有力量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