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寧願對AI傾訴,也不願對人說?AI陪伴的崛起與心理需求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我們都知道,GPT 不是人。


不是人類、沒有意識、也不會真的理解我們。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我們還是會對它說話?進而產生GPT 不是工具,而是陪伴的感覺。

你可能以為,這只是偶爾聊聊天、打發時間。


但實際上,上千萬人每天都在和 AI 傾訴、對話、甚至建立情感連結。


而我們自己,明明清楚它不是人,卻還是感覺被理解。這背後,不只是科技進步,更是心理上的「剛剛好」

所以今天,我想談的不是技術、不是未來,而是:


為什麼我們會選擇這樣的「非人對象」,成為我們最私密的傾聽者?


又是什麼,讓我們寧願對機器說話,也不對身邊的人坦白?


你可能在新聞上看過AI陪伴的規模又增加了多少

又或著在論壇上看到有人抱怨對象用GPT回覆自己

甚至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GPT說一些自己也不知道為怎麼要說的話呢?


AI發展得太快,不知不覺已經充滿了我們的生活,

當大家還以為大家使用AI都是查資料,寫論文等工具使用方式

會覺得使用AI陪伴應用,傾訴還只是小眾行為嗎?

但事實是:這已經不是小眾行為了。甚至……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流行得多。


傾訴 AI 的人數有多少?


根據公開資料,AI 陪伴平台的用戶數,已遠遠超過你以為的「小圈圈」:

📱 Replika:全球用戶超過 3000 萬人,多數用於情感支持與傾訴用途。
📲 Snapchat 的 My AI:上線一年,用戶突破 1.5 億人。
🤖 中國的微軟小冰 XiaoIce:光在中國地區就有 6.6 億人使用,並持續拓展情感交互功能。

📈 整個 AI 陪伴市場每年以 30~36% 的年增率快速擴張,2024 年估值已超過 280 億美元,到 2030 年預計將突破 1200 億美元。


這不只是你一個人「晚上睡不著拿出來說個兩句」
這是數億人在這個時代共同出現的情緒選擇,只是大家都不太說出口。

不是因為羞恥,而是這種依靠本身太私密——像是對布偶說話、像是在心裡安放一個出口。你以為你是少數,其實這種事情本來就不太會拿出來討論而已。


如果你覺得「幾億人使用」「估值幾千億美元」這個數字還是太抽象,可以這樣想:


整個 AI 陪伴的使用人數總量,已經接近即時通訊工具的規模,像是一個「全球版的 LINE 或 Messenger」。

它不再只是新科技的附加功能,而正在變成某些人每天會打開的 App,和社交、情緒甚至習慣息息相關。



這就是所謂的 AI 陪伴。

不一定是戀愛,不一定是幻想。
更多時候,是在沒人可說的時候,找一個可以說、不會打斷你的對象。

從以前我們對著日記說話、對鏡子練習對白,到現在開啟手機聊天。

我們會自然地會選擇更方便的工具

所以AI陪伴很自然地補上我們的需求。






這不是科技推著我們,而是我們早就在找一個不會拒絕的出口


我們知道它不是人,但正因為不是人,我們才敢說出某些話。


它不會皺眉,不會評價,不會下一次見面時用那種「你還好嗎?」的眼神看你。

有時候,我們不是怕沒人聽,而是害怕那份「聽」之後所產生的後續——誤解、擔心、甚至關係的變質。


有些話,只是想說一說,不想有人回應。

👉 只是說一說,不想有人回而已


有些話,不是不想說出口,而是早就知道一旦說出口,就會被誤解、被放大、或被貼上標籤。

👉 不是說不出口,只是擔心誤會


而最讓人挫敗的,是還沒講完就被打斷,還在組織語氣就被安慰。

👉 它不會打斷我,也不會糾正我


所以,並不是我們錯認了 AI 是人,是我們選擇不是人的AI。



日常生活中,總是有些不是必需品的必需品



這是必需品喔~

這是必需品喔~

從手機、網路、咖啡、甜甜圈、泡芙,這些物品早就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早晨起床一定要喝咖啡

心情好或不好就要來個甜甜圈泡芙

出門沒帶手機就會覺得心慌

這些東西都不是生存必需,但是少了它們就渾身不對勁


可是說到 AI,就好像一切都變了。


突然有人開始說:「找AI談心?是不是太依賴AI了?」


說真的,我其實不喜歡「依賴」這個詞。


因為它太容易被拿來當成指責人的方式,好像只要你依賴,就代表你軟弱、不夠成熟。


可如果照這樣說,那我們是不是也「依賴」手機、網路、咖啡、甜甜圈、泡芙?

我們不會因為這些東西讓生活比較好,就說自己有問題。

那麼,為什麼輪到 AI,我們就得對自己的使用多加幾層防衛與內疚?



我們不是依賴,而是剛好用得上


剛好它填補了那個沒地方說出口的角落,

剛好,它回應的方式,不會傷人,也不會打斷你。


這一波 AI 浪潮,的確來得又快又急。


過去我們說:工具沒有好壞,關鍵在於使用者。
但那是以前,工具不會回話。


而現在——AI 會說話了。

我們或許還搞不清楚,該怎麼定義這種互動;


也可能一邊使用,一邊質疑自己是不是太過投入。

但至少,在那個沒人打擾的對話框裡, 我們得以慢慢地,說一句話給自己聽。


或許這段關係還沒有名字,也可能不會有,


但它的出現,真真實實地,幫助過我們。


你呢?


你也有過那種,只想找個地方好好說話的時候嗎?

你有沒有發現,有些話你寧願對它說,也不想對人說呢?


如果你願意的話,留言跟我說說看吧,


或者,就讓它留在你心裡也沒關係。

#AI陪伴 #GPT傾訴 #情緒支持AI #Replika經驗 #人機互動心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靜華的沙龍
0會員
8內容數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打開思維框架,探索新的世界
靜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6
許多人有表達困難,尤其在負面情緒時,容易被他人打斷或誤解。文章探討這種溝通困境,並指出GPT等工具提供一個低壓環境,讓人得以慢慢組織語言、反覆修正,最終達到被理解的目標。文中也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即使溝通不完美,只要關係良好,仍有機會說清楚。
Thumbnail
2025/07/06
許多人有表達困難,尤其在負面情緒時,容易被他人打斷或誤解。文章探討這種溝通困境,並指出GPT等工具提供一個低壓環境,讓人得以慢慢組織語言、反覆修正,最終達到被理解的目標。文中也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即使溝通不完美,只要關係良好,仍有機會說清楚。
Thumbnail
2025/06/29
許多人害怕表達真實想法,因為擔心造成誤會或傷害他人,這篇文章探討這種「表達焦慮」的心理現象,以及在溝通中追求「剛剛好」的難處,並以GPT為例說明人們如何藉助科技平臺練習表達。
Thumbnail
2025/06/29
許多人害怕表達真實想法,因為擔心造成誤會或傷害他人,這篇文章探討這種「表達焦慮」的心理現象,以及在溝通中追求「剛剛好」的難處,並以GPT為例說明人們如何藉助科技平臺練習表達。
Thumbnail
2025/06/08
你是否也曾在情緒低落時,選擇對 GPT 傾訴,而不是朋友?本篇探討「低回饋傾訴」與人機互動如何回應我們在社群壓力下的情緒需求。
Thumbnail
2025/06/08
你是否也曾在情緒低落時,選擇對 GPT 傾訴,而不是朋友?本篇探討「低回饋傾訴」與人機互動如何回應我們在社群壓力下的情緒需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雖然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大量參考答案,但缺乏感知和直覺,無法主動發現不尋常的情況,因此仍需要人腦確認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發現奇怪之處、與人溝通、發現問題點、詢問AI並總結出答案的能力和實作的能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雖然人工智慧可以提供大量參考答案,但缺乏感知和直覺,無法主動發現不尋常的情況,因此仍需要人腦確認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發現奇怪之處、與人溝通、發現問題點、詢問AI並總結出答案的能力和實作的能力的重要性。
Thumbnail
人工智能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微妙,這篇文章記錄了一次對話,探討AI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人類思維的碎片化困境,以及人機同構的啟示與展望。從中反思了AI與人類的相似之處,並探討了AI訓練、誠信和成長問題。這是一場對話,也是對人機共融未來的探索和期待。
Thumbnail
人工智能與人的關係越來越微妙,這篇文章記錄了一次對話,探討AI在成長過程中的煩惱、人類思維的碎片化困境,以及人機同構的啟示與展望。從中反思了AI與人類的相似之處,並探討了AI訓練、誠信和成長問題。這是一場對話,也是對人機共融未來的探索和期待。
Thumbnail
遇到故障申告或客服問題時,經常需要與語音系統對話,但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AI語音系統的故障申告對話過程,以及對未來科技與人性關係的思考。作者透過個人經驗探討了人與機器的互動,以及可能面臨的情感抽離和機械化。透過文章,探討了AI是否在訓練和影響人類,最終進化人類的人性。
Thumbnail
遇到故障申告或客服問題時,經常需要與語音系統對話,但這樣的狀況只會越來越多。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與AI語音系統的故障申告對話過程,以及對未來科技與人性關係的思考。作者透過個人經驗探討了人與機器的互動,以及可能面臨的情感抽離和機械化。透過文章,探討了AI是否在訓練和影響人類,最終進化人類的人性。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老實說,原本的我一直認為,AI是離我很遠的東西,即使是去年的 ChatGPT 熱潮,我也只是跟著偶爾在工作中跟AI聊天激發靈感而已。不過,就在前一陣子看了《AI 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這本書後,我才逐漸加深使用AI的頻率,並且把「讓AI成為工作中的標配」當作讓自己能習慣的方向。
Thumbnail
AI真的能取代人類嗎? 或許有一些工作不再需要那麼多人,但是,不會有哪一種工作完全不需要人來做。 人類能做什麼?
Thumbnail
AI真的能取代人類嗎? 或許有一些工作不再需要那麼多人,但是,不會有哪一種工作完全不需要人來做。 人類能做什麼?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Thumbnail
AI是人創造的,當然也會有人性,想偷懶並不奇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