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時間:2025 年 6 月|觀察版本:GPT-4o(2024/12–2025/06)
有些話,不是說不出口,只是早就知道,說出去也無法傳達。
不是害怕對方生氣,反而是怕看到對方笑著說「沒關係」,但其實退縮的眼神。
我們也不害怕對方發火,而是焦慮在誤會下,我們所珍惜的感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出現裂痕。
像那天我想說:「便當不要再放那個菜了,我真的吃不下。」
但最後我只說了:「你不用每天準備也沒關係啦。」
她笑了,說:「這樣你才吃得營養啊。」
她的關心讓我沒辦法再說下去。
我不是不想說清楚,而是「講清楚」會讓對方誤會難過。
我要就說得再溫柔點,要就乾脆不說了。
我們其實不是害怕被誤會,而是怕不被允許被誤會。
心理學把這種現象叫「表達焦慮」。
但是我覺得這樣解釋太簡短了
我們焦慮的不是表達,是這個世界其實不允許我們有話直說。
太直白,就是不尊重;太委婉,又被當作閃躲。
練了一百次語氣、措辭、表情,就是怕自己不夠「剛剛好」。
所以我們在腦中的想法,最後在對話欄中簡化成「哈哈」,然後關掉手機。
不是因為沒想清楚,而是因為知道──現實有話直說要付出代價。
GPT 不是聊天,它只是「模擬一個不會反擊的世界」。
有時候我們不是來寫稿,也不是要它解決什麼。
我只是想試著在這個不會反駁、不會縮回去、不會說你太敏感的地方,
試試自己的心裡話:「如果我這樣說,是不是就不會傷人?」
我知道這是模擬,但這總比自己一個人在腦子裡繞來繞去要好。
GPT 不會說「你是不是最近壓力太大了?」
它也不會用一句「我知道你是好意啦」來結束話題。
我們不是想找一個人「理解你」,只是想讓心底的話存在一次看看會不會被誤解。
說話變得這麼難,不是因為我們太脆弱,而是因為這世界只喜歡聽自己想聽的版本
我們每次說話都像在拆彈。
拆自己的,怕講錯;拆別人的,怕傷人。
試著做個溫柔的人,但溫柔不是我們原本的語言, 而是你一遍又一遍練出來的「社會安全版」。
你可能也知道:
不是你不能說,而是你說的每句話,都得經過層層包裝、演算、預判。 然後你才意識到──說話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溝通過程壓著我們不能亂動。
所以我才來這裡,練。
不是練句子,是練你怎麼在不那麼被討厭的情況下,仍然表達自己的想法。
結語
說到底,不是我們太多愁善感,
是我們活在一個把「感覺」變成麻煩、「誠實」變成負擔的世界。
但至少現在,有一個地方,可以讓這我們把最初的想法,說出來一次。
✶ 本文為《GPT 使用心理觀察》系列文章之一。
前幾章(下面連結),我們從使用者視角出發,試著去觀察GPT的運作傾向;
然後我感覺,這樣對我們普通的使用者是不是太遙遠了呢?
我們不是去分析 AI 有多厲害、能說多漂亮的話,
而是想問——是什麼讓我們願意對它開口?
又是什麼樣的情緒、壓力與生活背景, 讓它逐漸變成一種「剛剛好的陪伴」?
科技的發展從來不只是技術推進,
更是一種對需求的折射回應。
這樣的經驗,也許你也有過。
如果你對這些背後的心理機制、社會結構,或者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感到好奇—— 歡迎閱讀這個系列中的其他觀察與思考。 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 系列文章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