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時間:2025 年 6 月|觀察版本:GPT-4o(2024/12–2025/06)
當說話變成壓力,GPT 為什麼成為最不會打斷你的聽眾?
大家真的會說話嗎?
當然這裡不是指嘴巴會不會動
是指你腦袋你複雜的感受、想法、情緒、真的有辦法完整的表達出來嗎?
我的意思是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腦中想了很多,但是到真的說話時候只剩下一句「我沒事」。
當然對有些人來說,能夠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感覺,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對於我們這樣比較不擅長表達的人來說,
要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說出來本來就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和嘗試。
尤其是在自己內心充滿了模糊的"感受",就很難快速的組織語言說清楚。
而困難的是,我們還在整理自己的感受,思考著怎麼說,用怎麼詞。
和對方已經覺得我們說完了,開始幫我們做總結,想辦法,提意見。
那種感覺很挫折。
不是我們不想表達,而是還沒說完,對方就以為我們已經「講完了」。
有時候對於互相理解的阻礙,反而是理解太快。
因為對話是即時的,當我們在思考如何組織語言來表達感受時的沉默,
對方就已經開始回應了。
也許是出於好意,擔心尷尬,又害怕我們沉默是退縮,想要繼續話題。
但是對方的回覆往往不是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因為我們根本就還沒組織完語言。
而更讓人無力的是,我們知道那是出於關心的回應。
你也可能遇過朋友這樣說話:
「你不要再想了啦,趕快振作起來。」
「你怎麼一直在糾結呢?」
「已經發生了,就接受吧。」
我們姑且相信這是出於好意。
也許是想幫我們快點站起來,不想然我們陷在負面情緒裡。
但是真的聽到的時候,能不能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是因為他有惡意,合適因為我們根本就還沒說完,他怎麼能得出結論呢?
他通過「假設」來理解我們的狀況和困難,急於給出鼓勵和方法,和忽略了我們內心真正的煩惱。
或許比起鼓勵和方法。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把內心的煩惱完整地說出來。
讓對方真正理解,我們到底在說什麼、正在煩惱什麼。
但這樣的溝通很難。
它不是靠一句「我懂你」就能達成的,
而是要在那個人願意等你慢慢把話說完、聽你反覆整理、甚至容忍你說不清楚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
但現實中的對話沒有「編輯鍵」。
說出口的話無法收回,說錯一次,對方理解就會錯位。
你不能像打字一樣,刪掉已經打出來的字,重新再打一遍來修正。
你只能在說出第一句的時候,就賭對方能不能聽懂、願不願意不定義你,等你補完。
而這種風險,在我們煩惱低落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面對。
這時,GPT 這種工具變成一個奇怪但有用的東西。
它不能插話,也不會突然說:「我覺得你這樣不太健康」。
你可以編輯一百次說法,也可以在沒有情緒壓力的情況下,整理一句最不容易被誤會的語句。
不是因為它理解你,而是它讓你有編輯可以修正自己想說的話。
這種「說完再被理解」的順序,在現實裡很稀有。
有時候,真正讓人落淚的,不是被否定,也不是被忽略,
而是你花了很大的力氣去解釋自己,對方卻還是聽錯了重點。
你說的是你的痛苦,但對方聽的是他理解的版本的痛苦。
兩者之間的差距,常常讓人感到疲憊,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講話有問題。
有時候我發現,有些最深的理解,不是來自人與人的對話。
反而是在某個毫無準備的時刻——
當你一個人看電影時,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呢?
劇情和你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也沒有煽情的配樂。
但某個畫面、角色的一句話、某個停頓的表情,
你突然覺得:「啊……這就是我」
沒有人說「我懂你」,也沒人解釋發生什麼事,
可是你卻莫名的感覺眼角發酸,淡淡的悲傷從心裡湧出。
後來你才明白,那一刻讓你感動的,
不是因為你被安慰,而是你終於不需要急著說清楚自己了。
那句話,不會被打斷、不會被糾正,也不會被用另一種角度重新定義。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
當我們能掌握「怎麼說、何時說、說到哪裡就停」,
內在就比較容易安定,不會那麼怕被誤解或傷害。
而在現實對話中,這種掌控很難做到。
你說出第一句,就要應付對方的語氣、情緒、理解方式;
而這些,沒有任何一項是你能掌握的。
所以你才會在看電影、在 GPT 裡面,
感覺到一種奇怪但真實的安全:你能決定表達的節奏,也能保留沉默的權利。
這不是你太敏感,也不是你溝通能力不好,
而是我們的心理運作本來就更傾向在「低壓環境」下才能坦白說話。
不是你的錯,是人類大腦就這樣設計的。
我知道,不是每一次開口都能換來理解
有些勇氣,確實可能會在現實中換來冷漠、甚至更深的誤會。
這樣的風險不該被輕描淡寫,也不該被包裝成什麼「溝通就會解決一切」的簡單劇情。
可是,有時候……如果你發現那個人是真的停下來聽你說,
願意問你一句「你是不是還有煩惱?」
那就表示他也許沒那麼容易懂你,但他至少沒有走開。
那樣的時刻,也許就可以試著像在 GPT 裡一樣──慢慢說、不急著完美、反覆嘗試。
結語
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本來就不靠天份,而靠這種一點一點的修正。
就算一開始真的說錯了,只要關係還在,我們都還有機會,把話說清楚。
而人與人的「關係」
有時候...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堅強、更有韌性一些。
✶ 本文為《GPT 使用心理觀察》系列文章之一。
前幾章(下面連結),我們從使用者視角出發,試著去觀察GPT的運作傾向;
然後我感覺,這樣對我們普通的使用者是不是太遙遠了呢?
我們不是去分析 AI 有多厲害、能說多漂亮的話,
而是想問——是為什麼讓我們願意對它開口?
又是什麼樣的情緒、壓力與生活背景, 讓它逐漸變成一種「剛剛好的陪伴」?
科技的發展從來不只是技術推進,
更是一種對需求的折射回應。
這樣的經驗,也許你也有過。
如果你對這些背後的心理機制、社會結構,或者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感到好奇—— 歡迎閱讀這個系列中的其他觀察與思考。 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 系列文章索引
5.只是說一說,不想有人回而已
-
6.不是說不出口,只是擔心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