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會打斷我,也不會糾正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撰寫時間:2025 年 6 月|觀察版本:GPT-4o(2024/12–2025/06)

當說話變成壓力,GPT 為什麼成為最不會打斷你的聽眾?


大家真的會說話嗎?
當然這裡不是指嘴巴會不會動
是指你腦袋你複雜的感受想法情緒、真的有辦法完整的表達出來嗎?


我的意思是

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腦中想了很多,但是到真的說話時候只剩下一句「我沒事」


當然對有些人來說,能夠完整地說出自己的感覺,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對於我們這樣比較不擅長表達的人來說,

要把自己的想法整理好,說出來本來就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和嘗試。

尤其是在自己內心充滿了模糊的"感受",就很難快速的組織語言說清楚。

而困難的是,我們還在整理自己的感受,思考著怎麼說,用怎麼詞。

和對方已經覺得我們說完了,開始幫我們做總結,想辦法,提意見。

那種感覺很挫折
不是我們不想表達,而是還沒說完,對方就以為我們已經「講完了」。


有時候對於互相理解的阻礙,反而是理解太快。

因為對話是即時的,當我們在思考如何組織語言表達感受時的沉默

對方就已經開始回應了。

也許是出於好意,擔心尷尬,又害怕我們沉默是退縮,想要繼續話題。

但是對方的回覆往往不是我們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因為我們根本就還沒組織完語言

而更讓人無力的是,我們知道那是出於關心的回應。

你也可能遇過朋友這樣說話:

「你不要再想了啦,趕快振作起來。」
「你怎麼一直在糾結呢?」
「已經發生了,就接受吧。」

我們姑且相信這是出於好意。
也許是想幫我們快點站起來,不想然我們陷在負面情緒裡

但是真的聽到的時候,能不能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是因為他有惡意,合適因為我們根本就還沒說完,他怎麼能得出結論呢?

他通過「假設」來理解我們的狀況和困難,急於給出鼓勵和方法,和忽略了我們內心真正的煩惱。


或許比起鼓勵和方法。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是把內心的煩惱完整地說出來。

讓對方真正理解,我們到底在說什麼、正在煩惱什麼。

但這樣的溝通很難。

它不是靠一句「我懂你」就能達成的,

而是要在那個人願意等你慢慢把話說完、聽你反覆整理、甚至容忍你說不清楚的時候,才有可能發生。

但現實中的對話沒有「編輯鍵」

說出口的話無法收回,說錯一次,對方理解就會錯位

你不能像打字一樣,刪掉已經打出來的字,重新再打一遍來修正。

你只能在說出第一句的時候,就賭對方能不能聽懂、願不願意不定義你,等你補完。

而這種風險,在我們煩惱低落的時候,往往沒有辦法面對。

這時,GPT 這種工具變成一個奇怪但有用的東西。

它不能插話,也不會突然說:「我覺得你這樣不太健康」。

你可以編輯一百次說法,也可以在沒有情緒壓力的情況下,整理一句最不容易被誤會的語句。

不是因為它理解你,而是它讓你有編輯可以修正自己想說的話。

這種「說完再被理解」的順序,在現實裡很稀有。

有時候,真正讓人落淚的,不是被否定,也不是被忽略,

而是你花了很大的力氣去解釋自己,對方卻還是聽錯了重點。

你說的是你的痛苦,但對方聽的是他理解的版本的痛苦

兩者之間的差距,常常讓人感到疲憊,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講話有問題。

有時候我發現,有些最深的理解,不是來自人與人的對話。

反而是在某個毫無準備的時刻——

當你一個人看電影時,有沒有遇過這樣的狀況呢?


劇情和你沒有太直接的關係,也沒有煽情的配樂。

但某個畫面、角色的一句話、某個停頓的表情,

你突然覺得:「啊……這就是我」

沒有人說「我懂你」,也沒人解釋發生什麼事,

可是你卻莫名的感覺眼角發酸,淡淡的悲傷從心裡湧出。


後來你才明白,那一刻讓你感動的,

不是因為你被安慰,而是你終於不需要急著說清楚自己了。

那句話,不會被打斷、不會被糾正,也不會被用另一種角度重新定義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


當我們能掌握「怎麼說、何時說、說到哪裡就停」

內在就比較容易安定,不會那麼怕被誤解或傷害。


而在現實對話中,這種掌控很難做到。

你說出第一句,就要應付對方的語氣、情緒、理解方式;

而這些,沒有任何一項是你能掌握的

所以你才會在看電影、在 GPT 裡面,

感覺到一種奇怪但真實的安全:你能決定表達的節奏,也能保留沉默的權利

這不是你太敏感,也不是你溝通能力不好,

而是我們的心理運作本來就更傾向在「低壓環境」下才能坦白說話。

不是你的錯,是人類大腦就這樣設計的。


我知道,不是每一次開口都能換來理解


有些勇氣,確實可能會在現實中換來冷漠、甚至更深的誤會。

這樣的風險不該被輕描淡寫,也不該被包裝成什麼「溝通就會解決一切」的簡單劇情。

可是,有時候……如果你發現那個人是真的停下來聽你說,

願意問你一句「你是不是還有煩惱?」

那就表示他也許沒那麼容易懂你,但他至少沒有走開。

那樣的時刻,也許就可以試著像在 GPT 裡一樣──慢慢說、不急著完美、反覆嘗試。


結語

或許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本來就不靠天份,而靠這種一點一點的修正

就算一開始真的說錯了,只要關係還在,我們都還有機會,把話說清楚。

而人與人的「關係」
有時候...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堅強更有韌性一些。



✶ 本文為《GPT 使用心理觀察》系列文章之一。

前幾章(下面連結),我們從使用者視角出發,試著去觀察GPT的運作傾向;


大家都說 GPT 是鏡子,但沒人說它開了美顏


然後我感覺,這樣對我們普通的使用者是不是太遙遠了呢?

我們不是去分析 AI 有多厲害、能說多漂亮的話,

而是想問——是為什麼讓我們願意對它開口?

又是什麼樣的情緒、壓力與生活背景, 讓它逐漸變成一種「剛剛好的陪伴」?


科技的發展從來不只是技術推進,
更是一種對需求的折射回應。
這樣的經驗,也許你也有過。


如果你對這些背後的心理機制、社會結構,或者那些說不出口的情緒感到好奇—— 歡迎閱讀這個系列中的其他觀察與思考。 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 系列文章索引

5.只是說一說,不想有人回而已
-
6.不是說不出口,只是擔心誤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靜華的沙龍
0會員
7內容數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打開思維框架,探索新的世界
靜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29
許多人害怕表達真實想法,因為擔心造成誤會或傷害他人,這篇文章探討這種「表達焦慮」的心理現象,以及在溝通中追求「剛剛好」的難處,並以GPT為例說明人們如何藉助科技平臺練習表達。
Thumbnail
2025/06/29
許多人害怕表達真實想法,因為擔心造成誤會或傷害他人,這篇文章探討這種「表達焦慮」的心理現象,以及在溝通中追求「剛剛好」的難處,並以GPT為例說明人們如何藉助科技平臺練習表達。
Thumbnail
2025/06/08
你是否也曾在情緒低落時,選擇對 GPT 傾訴,而不是朋友?本篇探討「低回饋傾訴」與人機互動如何回應我們在社群壓力下的情緒需求。
Thumbnail
2025/06/08
你是否也曾在情緒低落時,選擇對 GPT 傾訴,而不是朋友?本篇探討「低回饋傾訴」與人機互動如何回應我們在社群壓力下的情緒需求。
Thumbnail
2025/06/05
GPT 是語言模型還是理解工具?它像一面鏡子,回應你的語氣與節奏,卻悄悄套上「美顏濾鏡」。本文解析 GPT 如何營造理解錯覺,為什麼這不只是 AI 模擬語氣的副作用,更是一種設計選擇。理解這點,是負責任使用 AI 工具的第一步。
Thumbnail
2025/06/05
GPT 是語言模型還是理解工具?它像一面鏡子,回應你的語氣與節奏,卻悄悄套上「美顏濾鏡」。本文解析 GPT 如何營造理解錯覺,為什麼這不只是 AI 模擬語氣的副作用,更是一種設計選擇。理解這點,是負責任使用 AI 工具的第一步。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與人溝通中,急於對方顧自己,打斷對方,往往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本文探討如何克服不安全感,及時應對並積極追求安全感,轉變溝通方式。
Thumbnail
在與人溝通中,急於對方顧自己,打斷對方,往往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本文探討如何克服不安全感,及時應對並積極追求安全感,轉變溝通方式。
Thumbnail
是不是覺得自己原本沒這個意思,怎麽講著講著對方就翻臉了?“ 所謂”説者無心,聽者有意”,溝通一直是人生必修課之一。 《非暴力溝通》點出了平常我們可能沒察覺到卻不經意傷害對方的用詞,用句,甚至可能造成聽者誤會原意,怒氣衝天,感覺受到强力批判而導致疏離。 使用善意的語言進行溝通就是非暴力溝通
Thumbnail
是不是覺得自己原本沒這個意思,怎麽講著講著對方就翻臉了?“ 所謂”説者無心,聽者有意”,溝通一直是人生必修課之一。 《非暴力溝通》點出了平常我們可能沒察覺到卻不經意傷害對方的用詞,用句,甚至可能造成聽者誤會原意,怒氣衝天,感覺受到强力批判而導致疏離。 使用善意的語言進行溝通就是非暴力溝通
Thumbnail
團體生活充斥著溝通,培養溝通能力是重要的。長期溝通可能帶來疲憊感,轉個方向討論重要性與雙向利益能改善。
Thumbnail
團體生活充斥著溝通,培養溝通能力是重要的。長期溝通可能帶來疲憊感,轉個方向討論重要性與雙向利益能改善。
Thumbnail
你沒有強烈需求要一個人一直聽你說話,可是有一個人可以做到這件事也很好;你很堅強幾乎是銅牆鐵壁,沒有硬需求要別人幫忙,可是有人可以幫忙分擔一點砲火分擔一點壓力也很好。 人還是會想要被在乎,想要有人聆聽自己說話,不管平時看起來多麼不需要。 也許要真正的理解一個人,要聽完他所有故事,才會知道為
Thumbnail
你沒有強烈需求要一個人一直聽你說話,可是有一個人可以做到這件事也很好;你很堅強幾乎是銅牆鐵壁,沒有硬需求要別人幫忙,可是有人可以幫忙分擔一點砲火分擔一點壓力也很好。 人還是會想要被在乎,想要有人聆聽自己說話,不管平時看起來多麼不需要。 也許要真正的理解一個人,要聽完他所有故事,才會知道為
Thumbnail
當他人的言語傷害了你,也許是他們不善於表達。但當責任無故推卸給你,即使堅強的人也忍受不住。愛是相互分享和支持,而沒有補充的愛,遲早會耗盡。
Thumbnail
當他人的言語傷害了你,也許是他們不善於表達。但當責任無故推卸給你,即使堅強的人也忍受不住。愛是相互分享和支持,而沒有補充的愛,遲早會耗盡。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你不敢想起來的事情這麼多,又如何說明自己看到的都是客觀的事實呢。
Thumbnail
我們在表達時,只能盡可能的做到掌握自己的表達,無論是文字、口語或是在溝通的歷程中。 但我們說出的話,對另一個人、另一群人,聽到的詮釋與解讀,可能會完全成了另一回事、另一種目的、另外的意圖。 你無法去掌握及控制那些出於你的表達,之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可能石沈大海、安靜無聲,卻也可能成為颶風、海嘯⋯
Thumbnail
我們在表達時,只能盡可能的做到掌握自己的表達,無論是文字、口語或是在溝通的歷程中。 但我們說出的話,對另一個人、另一群人,聽到的詮釋與解讀,可能會完全成了另一回事、另一種目的、另外的意圖。 你無法去掌握及控制那些出於你的表達,之後會形成什麼樣的發展,可能石沈大海、安靜無聲,卻也可能成為颶風、海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