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修行超越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智慧成熟与利他扩展——从空性智慧到利他行愿。

raw-image


我们修行的起点,是为了解脱痛苦;

中途,是为看见心念、调伏情绪;

而到了这一段旅程,我们终于开始明白:

修行的成熟,不在深山里,而在世间中;

不是只为自己清净,而是愿众生也得清凉。

今天,我们进入“成熟区”的四个阶段——

圆融三观、事理不二、劝友发心、发愿利他,

它们将引导我们走出自我觉察,迈向入世中修行、智慧中利他的境界。

三观圆融|照见真理的智慧,从一念心中展开。

修行若能走到这里,就像经典所说:

「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不证,何照不明。」

这不是表面的平静,而是一种寂照不二的状态:

你的心既不动,却又清明;不追逐,却照见万法。“三观”,是天台宗的核心教义,也可说是佛教智慧的三重透镜——

第一:空观(śūnyatā):万法皆空,无自性。

“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一切现象皆无固定不变的“本质”,也就是「无自性」。

换句话说:

  •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绝对独立存在的;
  • 所有现象都依赖因缘条件,才会暂时出现。

这就是佛教说的:“诸法因缘生”。

raw-image


为何说“身心万法”皆空?

比如你现在有一个“我”的感觉,认为“我是这样个性的人”、“我今天很烦”、“我就是不喜欢他”——

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这个“我”,其实是由很多条件组成的:

身体、习惯、情绪、记忆、社会角色、他人看法……

这些都不是永恒的,也都可以改变、消失,

所以这个“我”,并没有固定的核心,它只是“暂时的组合体”。

这就是空观要你从真如实相的角度去看:

「眼前这一切看似稳定,其实只是‘像是’有,却没有本质。」

它是幻,是梦,是影,但不是虚无。

看到世间一切——情绪、身份、成功、失败……都如幻如影。

破除执着:

我们痛苦的根源,是执著于“有一个真实的我”和“真实的别人”。

你被一个批评弄得心烦意乱,是因为你执著“我被否定了”;

但当你看到这“我”也是因缘假合,这个“伤”也只是心念起伏,

那种紧绷和抓牢感就慢慢松开了。

raw-image


放下分别:

空观帮助我们放下“对错好坏”、“成败优劣”的强烈二分。

它不是叫你不判断,而是提醒你:“判断”本身也是一种短暂念头,不必执为实有。

生起自由:

当你不再执著于“我被理解”、“我成功”、“我控制得住”,

你就会从“必须如何”中解脱出来,回到一个更轻盈自在的状态。

这个看法,能帮我们破除执着、放下分别、解脱烦恼。

第二:假观(pratītyasamutpāda):虽空,仍有作用。

佛教讲“诸法皆空”,但并不是说“世界不存在”、“一切毫无意义”。

恰恰相反,佛法认为——即使一切现象本质是空(无固定性、无独立性),

但在因缘和合之下,它们还是会“显现出来”、“发挥作用”。

这种显现的存在,佛法称为“假有”,而我们对它的观察,就叫假观。

假观的核心:“虽空不无,虽假有用。”

即:世间一切事物虽非真实永恒存在,但它们在现象世界中依然能产生影响、发生关系、发挥功能。

例如:一朵花是空的,因为它没有“固定的花自性”,它是阳光、水分、空气、种子、时间等因缘的结果。

但这朵花也确实开在你眼前,你可以欣赏它、闻到它的香味、把它送人。

这就叫做:“虽空,而现有;虽假,而能用。”

假观的关键不在于“否定”或“执著”,而是:

看清事物的“相对性”与“功能性”,并在其中保持清明与承担。

佛教不主张逃离这个世界,而是引导我们看清:

  • 世界不是实有 → 不需执著抓牢;
  • 世界不是虚无 → 不必冷眼旁观。

正因为一切是假名安立,所以我们可以不被其所缚,也能于其中起慈悲、起妙用。

raw-image


空中起用——行动不空转。

空观帮助我们放下执着,

假观则提醒我们:你仍要承担、仍有关系、仍要生活。

  • 你知道“我”是空的,但你还是要吃饭、要照顾家人;
  • 你知道“情绪”会变化,但你仍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 你知道“成功失败”不绝对,但你仍尽力工作、不懈努力。

这就是“假观”在提醒你:

空不是放弃行动,空是让你更清楚地行动,更自由地承担。

慈悲现前——我虽不执著,仍愿为你承担。

空观让我们内心清明、放下分别,

假观则让我们起悲悯、愿意照顾与承担。

因为你即使知道一切如梦,我们仍要醒着去生活;

所以你更懂别人为何痛苦、为何执著。

你就不会高高在上地说“这些都不是真的”,

而是会低身同理地说:“我知道你很痛,但我们可以一起走出来。”

虽然一切法空,但现象仍起作用,仍有因果、仍需承担。

这些标签虽“假名安立”——它们不代表你真实的自性,也不是固定的你;

但它们在社会互动中确实有影响、有作用、有因果。

这观法提醒我们在慈悲中生活,不因“空”而冷漠逃避。

raw-image


第三:中观(madhyamā-pratipad):空假不二,圆融无碍。

中观,字面上好像是“折中”或“折衷”,

但在佛法中,它绝不是“妥协”、“平均值”或“调和空与有”的中庸思维。

是指:不落“空”的断灭论,也不落“有”的常见执,

而是彻见“空”与“有”本是一体两面,

于万法当下即空、即有、即非空非有之中,了悟真相,得入实相。

也就是说,中观并不是「在空与有之间找个平衡」,

而是从更深处直接看到:

  • 空 不是 虚无。
  • 有 不是 实有。
  • 空有原不二,差别本平等。

中观是一种「不落两边」的智慧。

佛陀在讲中道时最早说的其实是:

「离二边,行中道。」

这“二边”是什么?

  • 一边是“断见”:认为一切皆无、人生毫无意义(纯粹空见)。
  • 一边是“常见”:认为有一个永恒的“我”或“事物”(执著实有)。

而中道,就是:

既不执著「有」,也不否定「一切功能与现象」;

是一种看清幻化而不被幻化绑架的智慧。

举个比喻理解中观:

想象你站在水边,看见水中的月亮:

  • 若你以为那是真的月亮,就会扑过去抓它——这是“执有”;
  • 若你说“这什么都没有”,而否定它的美与意义——这是“执空”;
  • 中观者,会知道“那不是月亮”,却也欣赏“它所映现出的光明”,

既不会迷恋,也不会否定,而是清楚地看透而不排斥,理解而不执取。

到了中观的修行阶段,一个人不会再被念头左右、情绪支配,

也不会刻意控制、压抑自己,而是活得一种“无碍”的境界。

经文说:

「心如虚空,无所障碍;照而常寂,寂而常照。」

这就是:

  • 寂照不二:内心如镜,映照万象,不染不动。
  • 圆融自在:随缘起用,不执能所,动中有静,静中起光。

中观不是理论,是一种“活出来的觉悟”。

你可以这样练习:

1️⃣ 情绪来了,先不分析,只观“这是念头,不是我” →这是 空观。

2️⃣ 接纳情绪背后的原因,照顾好自己 → 这是 假观。

3️⃣ 不压、不逃、不放任,继续前行 → 这是 中观。

修到后来,走在路上、工作中、陪人时,你的心都不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自然圆融的。

中观,是修行真正的完成之处。

空观是明理,假观是起用,中观是圆成。

它是一种超越对立、入于真实的中道智慧。

当你既知“情绪如幻”,又不逃避“事情需处理”;

既不被念头带走,又不压抑内在——这时你就在行中观。

“三观”不是三个阶段,而是一颗心的三个维度。

即所谓“一心三观”:

一念之间,具足空观、假观、中观,圆融不二。

  • 烦恼起时,观其空,断我执;
  • 面对人事,观其假,修慈悲;
  • 在动静之间,观其中,任运自在,不落两边。

事理不二|一花一世界,买菜亦修行。

raw-image


走入中观之后,你会发现,修行已不是坐在蒲团上那一小时的事。

而是你起身走入厨房,抱起孩子,陪父母吃饭,那些生活场景里,都藏着佛法的门径。

经典说:

「穷理在事,了事即理;即事而真,用法倒见也。」

理是空性,是中道;事,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

而“事理不二”告诉我们:理不在书中,理在你手上正在做的事里。

当你能在照顾家人时,也保持觉知,不生烦躁;

在忙碌之中,也知道回看内心;

你不是暂时停止修行,而是在修行中活着。

禅宗说:“行住坐卧皆道”——

不管你在开会、煮饭、逛市场,都能见道,只要你有一颗观照的心。

  • 做事不忘理,理中行事;
  • 忙碌时观心,清闲时养照;
  • 万事万法,皆是修行资粮。

劝友发心|你修得安稳,也愿他人少苦。

当你已圆融三观,事理打通,接下来的一步,是自然生起的悲悯:

你看到朋友焦虑、家人烦躁、同事苦闷,

你不再只是“做自己”,而是想——“有没有什么方式,能让他们也清净一点?”

于是你在朋友圈写下一段静心心得;

或在午休时和同事聊起觉察呼吸;

又或是带着朋友一起共修。

这就是“劝友人书”的精神:

修行不只为了自我净化,更为唤醒他人的觉性。

不是宣传,而是分享;

不是劝说,而是以身示现。

禅宗有句核心愿心: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不以优越心说法,而以平等心发愿;
  • 分享你的修行体会,不为炫耀,而为播种;
  • 一点静意,一句鼓励,也能点亮他人心灯。
  • 发愿利他|愿我修行,不为自己而已。

“劝友”是悲心的起点,而“发愿”,则是慈悲的圆满。

当你走到这里,你发的愿,已不局限于熟悉的人,

而是——愿我所修、所思、所行,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正如原典所说:

「劝友虽悲他,情犹未普。故发愿文,善度一切也。」

发愿,是把慈悲扩大,是从“我与他”走向“无量众生”;

是从一颗清净心,化为菩提大愿心。

  • 每次修行前后,默念一愿:“愿此修行,回向众生”;
  • 将个人成就,转化为他人利益的可能;
  • 心中无我,行中有情,这才是利他之道。

圆融不二,自利利他。

走到这里,我们已从一个人坐在蒲团上的静修,

走进世界的山河日用,走入人与人之间的感通。

三观圆融——让我们不执、不逃、不落两边;

事理不二——让我们在日常中修,在烦琐中悟;

劝友发心——让修行不再是孤独,而是联结;

发愿利他——让个人觉醒成为众生解脱的起点。

愿你这一颗心,不只照见自己,也能照亮他人。

这,才是修行真正的成熟。

这,才是「菩提正觉」之路。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灯照 · 静听法灯
1會員
42內容數
**欢迎来到 【佛缘禅事】散文总目录** 愿这些散文成为你修行路上的微光。 在行住坐卧中能观照自心。
灯照 · 静听法灯的其他內容
2025/07/16
从观照到利他,活出自在智慧的人生。 人生有时候像一场拉扯, 你想静下心来,却总被外界拉走; 你努力控制情绪,却还是被一点点小事点燃。 你想觉醒,但一转眼,又陷入旧的反应模式。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阶段: 外在行为调整了,但内在的心——还是不稳。 这一集,我们就来讲讲:修行
Thumbnail
2025/07/16
从观照到利他,活出自在智慧的人生。 人生有时候像一场拉扯, 你想静下心来,却总被外界拉走; 你努力控制情绪,却还是被一点点小事点燃。 你想觉醒,但一转眼,又陷入旧的反应模式。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阶段: 外在行为调整了,但内在的心——还是不稳。 这一集,我们就来讲讲:修行
Thumbnail
2025/07/13
开始修一颗清净的心。 我们都听过“修行”这个词,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它听起来像是一个远在深山里的事: 剃光头、穿袈裟、闭关打坐,不吃肉,不讲笑。 好像有点“出家化”,对吧? 别怕,我们现在就把它拉回来——落地、实用,能用在你今天的生活里。 禅师将修行的起点分为三大步骤,从志愿到内观。
Thumbnail
2025/07/13
开始修一颗清净的心。 我们都听过“修行”这个词,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它听起来像是一个远在深山里的事: 剃光头、穿袈裟、闭关打坐,不吃肉,不讲笑。 好像有点“出家化”,对吧? 别怕,我们现在就把它拉回来——落地、实用,能用在你今天的生活里。 禅师将修行的起点分为三大步骤,从志愿到内观。
Thumbnail
2025/07/12
开场 · 一滴水落入心湖… 你相信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彻悟人生吗?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偶然。在中国禅宗史上,确实有一位高僧,只见祖师一面,顿悟本心,不留片刻即归,世人称他为——一宿觉。 他,就是永嘉玄觉禅师。 一位书香少年,走上出尘之道。 永嘉玄觉,俗姓戴,是唐代温州人。 他出身于
Thumbnail
2025/07/12
开场 · 一滴水落入心湖… 你相信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彻悟人生吗?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偶然。在中国禅宗史上,确实有一位高僧,只见祖师一面,顿悟本心,不留片刻即归,世人称他为——一宿觉。 他,就是永嘉玄觉禅师。 一位书香少年,走上出尘之道。 永嘉玄觉,俗姓戴,是唐代温州人。 他出身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當你全然地活在感官裡時,你是以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而不是試圖抓住或逃避任何特定的感受。
Thumbnail
當你全然地活在感官裡時,你是以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體驗,而不是試圖抓住或逃避任何特定的感受。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學習以法調心 學會用法調伏心, 學會用法穿越困境, 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你所得到的一切 ——包括痛苦。 #福智文化︱#心閱網︱#心靈小語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真如老師
Thumbnail
當一個人放下 " 需要知道 " 和 "明白一切" 的需求,同時持有純淨的意圖---"希望體現什麼",他們會訪問 "超越自身頭腦認知" 的現實-(內在的)世界和能量。這意味著這樣的體驗如同魔法,奇蹟,煉金術,即刻顯化,一個完全的 "同頻體驗" 會在地球現實中被探索。
Thumbnail
當一個人放下 " 需要知道 " 和 "明白一切" 的需求,同時持有純淨的意圖---"希望體現什麼",他們會訪問 "超越自身頭腦認知" 的現實-(內在的)世界和能量。這意味著這樣的體驗如同魔法,奇蹟,煉金術,即刻顯化,一個完全的 "同頻體驗" 會在地球現實中被探索。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常聽人說,從此案到彼岸,想要回歸到純真的赤子之心,是我們的彼岸,而學習認識我們的情緒與思維,則是我們的起步。簡單說,啟示告訴我們這過程就是從**了解自己**、**改變自己**、**要求自己**到**回歸自己**的過程。但這過程應該要怎麼前進,須要什麼要素呢。嘗試來聊聊看。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Thumbnail
【希望新生‧ 四季法語】 每個人都想得到自由,其實能不被煩惱束縛,才是生命的最大自由! 讓內心徹底從無明中醒覺,就像從惡夢中醒來,得到一種完全清晰無謬的認知。 切斷煩惱的根本及其習氣,心靈才得以擺脫重擔,行到彼岸,自由飛翔。
Thumbnail
終究靈魂都會好好走向愛與成長的方向。這樣就好。不必要有現世的和解,也不必要因我而有何改變(這種期待有時會變自以為是)——大家各自都已經盡力,這樣就好。
Thumbnail
終究靈魂都會好好走向愛與成長的方向。這樣就好。不必要有現世的和解,也不必要因我而有何改變(這種期待有時會變自以為是)——大家各自都已經盡力,這樣就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