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照到利他,活出自在智慧的人生。

人生有时候像一场拉扯,
你想静下心来,却总被外界拉走;你努力控制情绪,却还是被一点点小事点燃。
你想觉醒,但一转眼,又陷入旧的反应模式。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阶段:
外在行为调整了,但内在的心——还是不稳。
这一集,我们就来讲讲:修行的“内功阶段”。
它不像第一集那样讲志愿,不像第二集那样讲觉察行为,
它讲的是:
怎么把“觉察的光”照进内心真正的暗处。
这个阶段,有三个关键步骤:
止、观、调和。
这三步,是从「外控行为」过渡到「内察情绪」的核心过程,
也是你真正拥有内在力量的开始。
第四步:「止」——停止追念,安住当下
在佛法中,这一阶段被称为「舍摩他」,
梵语 Śamatha,意思是——止息、平静、安定。
经文中说:“已检身口,令祖过不生,次须入门。”——你已经学会检点自己的行为与语言,
现在,要进一步走入内心的门槛。
但我们现代人最难的,就是——停下来。
就像刚想开始要专注做一件事,
结果手机跳出一个通知,
你打开看了一眼,结果一小时过去了。
或是:
坐在椅子上,想静静,
脑子却像开了十几个分页:
晚饭要吃什么?明天的简报准备了吗?
朋友的讯息要不要回?IG上谁又发了动态?
你的身体在这里,
但你的心,早就被卷走了。
这就是佛法中说的「五盖」:
贪欲、瞋恚、昏沉、掉举、疑。
再加上现代人的“信息焦虑”、“碎片思维”,
心念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不知疲倦,却永远不安。
这时候的修行,就是练习「止」——
不是压抑,而是让心,有机会停靠。
有位年轻人,决定删掉社交媒体 App,
每天安排10分钟的静坐时间。
起初他很不习惯,总觉得空虚无聊。
但渐渐地,他发现——
原来自己有那么多想法,是来自恐惧,不是需要;
原来他不是不专注,而是从没给过自己真正的“静”。
「止」,就是不再追着念头跑,
而是安静地坐下,陪陪自己的心。
我们也常会听到一种声音:
“我很焦虑的时候,就去画画、种菜、拍照,是不是也算一种修行?”
答案是——也许是,但要看你是“怎么做的”。
兴趣本身没有错,反而是很好的能量出口。
你可以在画画中找回专注,
在拍照中观察细节,
在写作中看清自己,
在照料一片小小菜园时,
感受到万物的生长和节律。
这些都可能是“止”或“观”的入口。
但有时,我们的兴趣——
其实是在帮我们逃避不想面对的内心状态。
比如你有没有:
- 一被批评,就去拼命写东西,让自己“看起来很有价值”;
- 一感觉孤单,就去拍很多照片发文,期待别人回应;
- 一感到空虚,就不停整理花园,用完美来掩饰内在的乱。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美,但背后可能藏着一种不安感。
我们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填补;
不是在照料土地,而是在逃避自己。
真正的“观”,是有一天你停下画笔,问问自己:
“我是在享受绘画,还是在用它逃开一段情绪?”
那一问,就是觉察的开始。
你不需要放弃兴趣,
你只要愿意——在兴趣中,也看见自己的心。
第五步:「观」——看清念头,不被情绪牵走。
在止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下一步——「观」,
佛教中称为「毘婆舍那」,梵语 Vipassanā,意思是“观智”。
经典说: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
意思是:你若没有止住心,就无法生出智慧。
但只止住也不够,你还需要练习「看见」。
但“观”不是分析,不是想。
观 不是 思考,
观 是 看清。
像是有一次,她回到家,父母又开始唠叨:
“你工作太晚了”
“怎么又没谈对象?”
她本来想回嘴,却停了下来。
她回到房间,静静地坐下。
不是压抑情绪,而是问自己:
“我为什么一听这些话就烦?”
“我是在被提醒?还是被期待压住了?”
“我是在气他们,还是在气自己不如预期?”
她没有急着对抗,
只是练习“看”。
「观」就像一面镜子,
很多人误会“观”是思考,
但它其实更像是一面镜子,
你不去改变镜中的内容,
你只是——照见它。
「止」是停,「观」是看,
停下来才能看清,看清了才不会被困。
你不需要动它,不需要解释它,
你只要如实照见。
当你愿意看清楚情绪背后的因缘,
智慧就慢慢生起了。
不是你不该生气、焦虑、嫉妒,
而是你终于开始理解它们是怎么来的。
第六步:「调和」——定慧平衡,柔中带稳。
前面我们讲了「止」与「观」,
但你可能也会发现——
有些人,一静就能静好几个小时,
但一面对现实——
就慌了、炸了、崩了。
这是“太定而无慧”。
也有些人,想得头头是道,
知识一箩筐,分析得透彻极了,
但一遇冲突就气爆、情绪波动大,
这是“慧偏而无定”。
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中有第三步—— 优毕叉(Upeksa)。
意译为定慧调和,定与慧的双运。
经典说:
“偏修于定,定久则沉。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意思是:太定容易沉滞,太慧容易躁动。
像是他面试失败的那天,
他很难过,却没有像以前那样马上刷剧逃避,
也没有强忍情绪,装作没事。
他关掉电脑,坐在窗边,
不是压抑情绪,也不是陷在里面。
他就只是静静坐着,陪伴那个失落的自己。
他不评断,不解释,
只是“看见”,然后“安住”。
这,就是调和的开始。
调和,是智慧与定力的交响曲,
不是一个压过一个,而是彼此相照。
圆融智慧的修行三要诀:
「优毕叉」不只是折中和平衡,
而是一种更圆满、更深层的修行智慧。
它有三个关键的修行要诀:
第一: 不取静境,不拒动相
我们不再执着“要安静才能定”,
也不再抗拒“生活中的动荡”。
你可以在吵闹的地铁中保持平稳,
也能在花园除草时观心念起灭。
修行,不必非得关门闭眼,
它可以存在于每一个呼吸、每一次走路、每一句对话之中。
第二: 即照即寂,非照非寂
你开始体会到——
你既是在看清(照),也是在安住(寂)。
觉知与宁静,不再是两件事,
它们开始合而为一,互为表里。
不是思考、不是沉默,
而是一种“看而不扰、知而不动”的状态。
第三: 泯除能所,同体圆融
你也不再把“自己”当作修行的主体,
而是进入一种“我与一切本是一体”的体悟。
没有谁在修行,没有什么被看、被观、被控制,
一切法——都融在当下的这一刻。
这就是佛经所说的境界:
“虽历万法,而不失湛然。”
——无论你面对多少事情、多少情绪、多少人,
内心那份清明,始终湛然不动。
比如她正在阳台修剪小菜园的香草,风吹动叶片,阳光洒下,
她不在想“今天修行了吗?”
她也没在追着念头跑——
她只是“在这里”,全然、温柔地存在着。
那一刻——即是止、亦是观、已是调和。
「止」,是让你从奔波中歇下来。
「观」,是让你看清楚在情绪里不再迷路。
「调和」,则是你开始不再切割、不再对立——
而是把“定”与“慧”,“静”与“动”,“你”与“世界”,
慢慢——融成一体。
所以你会发现:
这不是你变得更“佛系”了,
也不是你从此什么都不管了,
而是你终于拥有一种温柔而坚定的中心——
你可以面对一切,也不再被一切左右。
那,就是“优毕叉”的真正含义:
不沉、不浮,不动、不执,定中有慧,慧中有安。
照见一切,而不动其中。

这三步,它们是你每天都可以练习的“心的功课”。
当你开始练习——
不被信息牵走、情绪淹没、智慧孤悬,
你就慢慢从外在的“控制感”
走向内在的“安住力”。
下一集,我们将进入修行成熟区,
看看如何从觉察自己,延伸到关照他人,
从“止观之光”照进人我之间,
活出一种真正自在的智慧人生。
愿你每次静下来,都不是在逃避,
而是在靠近那个本来清明、柔软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