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3部曲: 修炼区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从观照到利他,活出自在智慧的人生。

raw-image


人生有时候像一场拉扯,

你想静下心来,却总被外界拉走;

你努力控制情绪,却还是被一点点小事点燃。

你想觉醒,但一转眼,又陷入旧的反应模式。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阶段:

外在行为调整了,但内在的心——还是不稳。

这一集,我们就来讲讲:修行的“内功阶段”。

它不像第一集那样讲志愿,不像第二集那样讲觉察行为,

它讲的是:

怎么把“觉察的光”照进内心真正的暗处。

这个阶段,有三个关键步骤:

止、观、调和。

这三步,是从「外控行为」过渡到「内察情绪」的核心过程,

也是你真正拥有内在力量的开始。

第四步:「止」——停止追念,安住当下

在佛法中,这一阶段被称为「舍摩他」,

梵语 Śamatha,意思是——止息、平静、安定。

经文中说:“已检身口,令祖过不生,次须入门。”——你已经学会检点自己的行为与语言,

现在,要进一步走入内心的门槛。

但我们现代人最难的,就是——停下来。

就像刚想开始要专注做一件事,

结果手机跳出一个通知,

你打开看了一眼,结果一小时过去了。

或是:

坐在椅子上,想静静,

脑子却像开了十几个分页:

晚饭要吃什么?明天的简报准备了吗?

朋友的讯息要不要回?IG上谁又发了动态?

你的身体在这里,

但你的心,早就被卷走了。

这就是佛法中说的「五盖」:

贪欲、瞋恚、昏沉、掉举、疑。

再加上现代人的“信息焦虑”、“碎片思维”,

心念就像高速旋转的陀螺——不知疲倦,却永远不安。

这时候的修行,就是练习「止」——

不是压抑,而是让心,有机会停靠。

有位年轻人,决定删掉社交媒体 App,

每天安排10分钟的静坐时间。

起初他很不习惯,总觉得空虚无聊。

但渐渐地,他发现——

原来自己有那么多想法,是来自恐惧,不是需要;

原来他不是不专注,而是从没给过自己真正的“静”。

「止」,就是不再追着念头跑,

而是安静地坐下,陪陪自己的心。

我们也常会听到一种声音:

“我很焦虑的时候,就去画画、种菜、拍照,是不是也算一种修行?”

答案是——也许是,但要看你是“怎么做的”。

兴趣本身没有错,反而是很好的能量出口。

你可以在画画中找回专注,

在拍照中观察细节,

在写作中看清自己,

在照料一片小小菜园时,

感受到万物的生长和节律。

这些都可能是“止”或“观”的入口。

但有时,我们的兴趣——

其实是在帮我们逃避不想面对的内心状态。

比如你有没有:

  • 一被批评,就去拼命写东西,让自己“看起来很有价值”;
  • 一感觉孤单,就去拍很多照片发文,期待别人回应;
  • 一感到空虚,就不停整理花园,用完美来掩饰内在的乱。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美,但背后可能藏着一种不安感。

我们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填补;

不是在照料土地,而是在逃避自己。

真正的“观”,是有一天你停下画笔,问问自己:

“我是在享受绘画,还是在用它逃开一段情绪?”

那一问,就是觉察的开始。

你不需要放弃兴趣,

你只要愿意——在兴趣中,也看见自己的心。

第五步:「观」——看清念头,不被情绪牵走。

在止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下一步——「观」,

佛教中称为「毘婆舍那」,梵语 Vipassanā,意思是“观智”。

经典说:

“非戒不禅,非禅不慧。上既修定,定久慧明。”

意思是:你若没有止住心,就无法生出智慧。

但只止住也不够,你还需要练习「看见」。

但“观”不是分析,不是想。

观 不是 思考,

观 是 看清。

像是有一次,她回到家,父母又开始唠叨:

“你工作太晚了”

“怎么又没谈对象?”

她本来想回嘴,却停了下来。

她回到房间,静静地坐下。

不是压抑情绪,而是问自己:

“我为什么一听这些话就烦?”

“我是在被提醒?还是被期待压住了?”

“我是在气他们,还是在气自己不如预期?”

她没有急着对抗,

只是练习“看”。

「观」就像一面镜子,

很多人误会“观”是思考,

但它其实更像是一面镜子,

你不去改变镜中的内容,

你只是——照见它。

「止」是停,「观」是看,

停下来才能看清,看清了才不会被困。

你不需要动它,不需要解释它,

你只要如实照见。

当你愿意看清楚情绪背后的因缘,

智慧就慢慢生起了。

不是你不该生气、焦虑、嫉妒,

而是你终于开始理解它们是怎么来的。

第六步:「调和」——定慧平衡,柔中带稳。

前面我们讲了「止」与「观」,

但你可能也会发现——

有些人,一静就能静好几个小时,

但一面对现实——

就慌了、炸了、崩了。

这是“太定而无慧”。

也有些人,想得头头是道,

知识一箩筐,分析得透彻极了,

但一遇冲突就气爆、情绪波动大,

这是“慧偏而无定”。

这就是为什么,佛法中有第三步—— 优毕叉(Upeksa)。

意译为定慧调和,定与慧的双运。

经典说:

“偏修于定,定久则沉。偏学于慧,慧多心动。”——意思是:太定容易沉滞,太慧容易躁动。

像是他面试失败的那天,

他很难过,却没有像以前那样马上刷剧逃避,

也没有强忍情绪,装作没事。

他关掉电脑,坐在窗边,

不是压抑情绪,也不是陷在里面。

他就只是静静坐着,陪伴那个失落的自己。

他不评断,不解释,

只是“看见”,然后“安住”。

这,就是调和的开始。

调和,是智慧与定力的交响曲,

不是一个压过一个,而是彼此相照。

圆融智慧的修行三要诀:

「优毕叉」不只是折中和平衡,

而是一种更圆满、更深层的修行智慧。

它有三个关键的修行要诀:

第一: 不取静境,不拒动相

我们不再执着“要安静才能定”,

也不再抗拒“生活中的动荡”。

你可以在吵闹的地铁中保持平稳,

也能在花园除草时观心念起灭。

修行,不必非得关门闭眼,

它可以存在于每一个呼吸、每一次走路、每一句对话之中。

第二: 即照即寂,非照非寂

你开始体会到——

你既是在看清(照),也是在安住(寂)。

觉知与宁静,不再是两件事,

它们开始合而为一,互为表里。

不是思考、不是沉默,

而是一种“看而不扰、知而不动”的状态。

第三: 泯除能所,同体圆融

你也不再把“自己”当作修行的主体,

而是进入一种“我与一切本是一体”的体悟。

没有谁在修行,没有什么被看、被观、被控制,

一切法——都融在当下的这一刻。

这就是佛经所说的境界:

“虽历万法,而不失湛然。”

——无论你面对多少事情、多少情绪、多少人,

内心那份清明,始终湛然不动。

比如她正在阳台修剪小菜园的香草,风吹动叶片,阳光洒下,

她不在想“今天修行了吗?”

她也没在追着念头跑——

她只是“在这里”,全然、温柔地存在着。

那一刻——即是止、亦是观、已是调和。

「止」,是让你从奔波中歇下来。

「观」,是让你看清楚在情绪里不再迷路。

「调和」,则是你开始不再切割、不再对立——

而是把“定”与“慧”,“静”与“动”,“你”与“世界”,

慢慢——融成一体。

所以你会发现:

这不是你变得更“佛系”了,

也不是你从此什么都不管了,

而是你终于拥有一种温柔而坚定的中心——

你可以面对一切,也不再被一切左右。

那,就是“优毕叉”的真正含义:

不沉、不浮,不动、不执,定中有慧,慧中有安。

照见一切,而不动其中。

raw-image


这三步,它们是你每天都可以练习的“心的功课”。

当你开始练习——

不被信息牵走、情绪淹没、智慧孤悬,

你就慢慢从外在的“控制感”

走向内在的“安住力”。

下一集,我们将进入修行成熟区,

看看如何从觉察自己,延伸到关照他人,

从“止观之光”照进人我之间,

活出一种真正自在的智慧人生。

愿你每次静下来,都不是在逃避,

而是在靠近那个本来清明、柔软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灯照 · 静听法灯
1會員
39內容數
**欢迎来到 【佛缘禅事】散文总目录** 愿这些散文成为你修行路上的微光。 在行住坐卧中能观照自心。
灯照 · 静听法灯的其他內容
2025/07/13
开始修一颗清净的心。 我们都听过“修行”这个词,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它听起来像是一个远在深山里的事: 剃光头、穿袈裟、闭关打坐,不吃肉,不讲笑。 好像有点“出家化”,对吧? 别怕,我们现在就把它拉回来——落地、实用,能用在你今天的生活里。 禅师将修行的起点分为三大步骤,从志愿到内观。
Thumbnail
2025/07/13
开始修一颗清净的心。 我们都听过“修行”这个词,对大多数现代人来说,它听起来像是一个远在深山里的事: 剃光头、穿袈裟、闭关打坐,不吃肉,不讲笑。 好像有点“出家化”,对吧? 别怕,我们现在就把它拉回来——落地、实用,能用在你今天的生活里。 禅师将修行的起点分为三大步骤,从志愿到内观。
Thumbnail
2025/07/12
开场 · 一滴水落入心湖… 你相信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彻悟人生吗?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偶然。在中国禅宗史上,确实有一位高僧,只见祖师一面,顿悟本心,不留片刻即归,世人称他为——一宿觉。 他,就是永嘉玄觉禅师。 一位书香少年,走上出尘之道。 永嘉玄觉,俗姓戴,是唐代温州人。 他出身于
Thumbnail
2025/07/12
开场 · 一滴水落入心湖… 你相信一个人,可以在一夜之间彻悟人生吗?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偶然。在中国禅宗史上,确实有一位高僧,只见祖师一面,顿悟本心,不留片刻即归,世人称他为——一宿觉。 他,就是永嘉玄觉禅师。 一位书香少年,走上出尘之道。 永嘉玄觉,俗姓戴,是唐代温州人。 他出身于
Thumbnail
2025/07/10
🍀是一部从五祖弘忍法脉延续的禅宗系列 自神秀禅师起,至无住禅师止,八位祖师接引行脚僧“湛如”,透过一次次问答、一次次顿悟,展开了禅宗千年的传灯路线。有机锋,有寂默;有应帝王召见,有归隐山林;有正言拒执,有大笑转念。每一章都是一次“自心”的转身,每一句机锋,都是佛法在人间的温柔回响。不是传奇,不是
Thumbnail
2025/07/10
🍀是一部从五祖弘忍法脉延续的禅宗系列 自神秀禅师起,至无住禅师止,八位祖师接引行脚僧“湛如”,透过一次次问答、一次次顿悟,展开了禅宗千年的传灯路线。有机锋,有寂默;有应帝王召见,有归隐山林;有正言拒执,有大笑转念。每一章都是一次“自心”的转身,每一句机锋,都是佛法在人间的温柔回响。不是传奇,不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行為而心情波動,但我們對他人的態度,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修養的反映。別人對你怎麼樣,那是他們的因果,我們改變不了太多;但我們怎麼對待別人,那才是我們自己的修行。 當你遇到不公平或挑釁時,可以選擇用平和和寬容來面對,這不僅是一種內心的成長,更是一種生活中的修行
Thumbnail
人生如同一場漫長的修行,內心的強大是我們在這場修行中最重要的資產。修煉內心,調整心態,嘗試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當你的內心足夠強大,看待任何事都會從容自若。我們這一輩子會遇到許多人,其中有些人會非議你,討厭你,甚至詆譭你。這些負面的情緒和行為,無非是因為他們羨慕嫉妒你罷了。
Thumbnail
人生如同一場漫長的修行,內心的強大是我們在這場修行中最重要的資產。修煉內心,調整心態,嘗試不去在意別人的看法,當你的內心足夠強大,看待任何事都會從容自若。我們這一輩子會遇到許多人,其中有些人會非議你,討厭你,甚至詆譭你。這些負面的情緒和行為,無非是因為他們羨慕嫉妒你罷了。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所影響,心情起伏不定。然而,一個內心強大、深諳自我之人,卻能在風雨中巋然不動。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答案在於內心的成長與心靈的鍛鍊。只有當你真正喜歡自己、了解自己,你才能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全感。 一、了解自己:走
Thumbnail
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世界裡,我們常常被外界的風吹草動所影響,心情起伏不定。然而,一個內心強大、深諳自我之人,卻能在風雨中巋然不動。我們不禁要問: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答案在於內心的成長與心靈的鍛鍊。只有當你真正喜歡自己、了解自己,你才能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安全感。 一、了解自己:走
Thumbnail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Thumbnail
這三本書都讓我們確定,為了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得試著保持內心平靜,去看待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然後,我們終究會通過時代、性格、家庭、命運所打造而成的隧道。如若不然,至少我們知道終點,有光。
Thumbnail
人兩撇, 卻最難。 所有的互動與價值觀、成長環境經驗有關。
Thumbnail
人兩撇, 卻最難。 所有的互動與價值觀、成長環境經驗有關。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很多人對修道人的認知,覺得那些既然自稱是修行者、或是身心靈老師,怎麼會有情緒呢? 這是相當錯誤的認知,他們只是他們會比一般人,更容易覺察到自己的問題,並且以較有效的方式,快速的解決情緒上的問題,進而快速轉念與善解,如此而已~ 修行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不是一出家就會了,也不是變成修行者,情緒就自動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很多時候人面對生活環境,遇上困境,沒有頭緒或是千頭萬緒,情緒糾結,使心不安痛苦。求道成為一種想打開心、找到可以安定心神,或是重新安定自己,找一條出路的方式。
Thumbnail
意志力的鍛煉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而了解自己可能面臨的情況則是踏上這旅程的第一步。回顧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或許會驚覺自己曾在某些情況下作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衝動行為。這些情況可能來自外在的壓力,也可能源自內在的情緒波動…
Thumbnail
意志力的鍛煉如同一場漫長的旅程,而了解自己可能面臨的情況則是踏上這旅程的第一步。回顧生活中的點滴,我們或許會驚覺自己曾在某些情況下作出無法解決問題的衝動行為。這些情況可能來自外在的壓力,也可能源自內在的情緒波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