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一位主管這麼對我說:「世代不同了,現在的人已經不懂得怎麼說話了,連要離職都是傳 LINE 跟你說。」
我笑著回他:「時代變了,溝通方式也變了。這不是不尊重,而是表達方式的轉變。現在的年輕人會傳 LINE 說的,已經算是會溝通的了。真正讓人困擾的,是那些直接人間蒸發、不交代、不回訊息的情況。」
我們常說「世代差異」,但這不是用來否定、抱怨或貼標籤的理由。每一個世代,都活在自己所處的科技與社會背景之中。Z 世代(1997–2012)從小接觸網路、智慧型手機與社群軟體,對他們來說,用 LINE 傳訊息是一種自然的溝通方式,就像我們以前寫信、講電話一樣。
若我們站在自己的習慣不願挪動,當然會覺得「怎麼可以只用訊息說離職,太沒禮貌了吧?」但如果願意換個角度想,能主動告知、願意說明,就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反觀職場裡,有些夥伴仍保有電話或面談才是正式的觀念,也值得尊重。但我們需要問的是,在這些變化快速的年代,溝通的重點是「形式」還是「誠意」?
真正該關心的,不是他用什麼工具告訴你,而是他有沒有讓你知道、有沒有交代清楚。傳訊息說明並不是逃避,而是他在用他習慣的語言和你對話。
所以,跨世代溝通的第一步,是放下「我覺得這樣才對」的堅持,換個角度去理解:「為什麼他會這樣選擇?」
我們不可能期待所有人都用我們熟悉的方式說話,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更寬容、開放的態度去傾聽。因為理解,永遠比判斷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