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做到後期,最可怕的其實不是做不出東西,
而是你做出了一堆檔案、一堆版本、一堆筆記,卻不知道哪一份才是最新版、哪一個才有價值。
自從我改用 GitHub repo 來管理專案,我的心情穩定多了,因為下面這三個原因。
▋1. 每一次 commit,都是我清楚「我有做事」的證據
以前做一個下午,沒有產出 PDF、沒有發現突破,就會很焦躁。
現在我每做一小段,就 commit 一次,留下紀錄,也留下自信。
這不只是版本控管,更是心理控管。
▋2. 專案所有檔案都聚焦在一個地方,我再也不怕找不到東西
以前桌面、Dropbox、Google Drive 到處都有版本。
現在每個研究主題就一個 repo,資料、草稿、程式碼、讀書筆記都一起長大。
我再也不用懷疑:「到底那份才是我做過的那一版?」
▋3. repo 本身就是公開心法的舞台,讓我對自己有 accountability
我會把部份 repo 設為公開,讓學弟妹能追蹤也能學習。
也因此我更會整理、命名、留下說明,讓自己的未來也能看懂自己現在做的事。
這種「不是只做給自己看」的狀態,讓我做起事來更踏實、更有責任感。
—
你不用會寫程式,也能學會用 GitHub。
因為它真正能幫助你的,是心理健康、而不是科技炫技。
整理得當、紀錄清晰,你就會感受到:
研究不是一場混亂的折磨,而是一場清楚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