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拆掉思維裡的牆》「重建篇」,作者:古典。
當你問自己: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熱愛什麼?這份工作有什麼意義?本書作者會直接了當地告訴你:
不要執著於找有什麼意義了,因為「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這句話聽起來或許有點奇特,但其實背後藏著一種很有智慧的心智模式。拆牆篇我們談到,你看事情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廣度!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何培養更具有成長性的思維方式,幫助你我深刻地認識自己,找到活在當下的幸福感,總共有兩個重要觀點:
👍有意思比有意義更重要
所謂「有意義的人生」,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意義的擁有」和「意義的追求」。
1.「意義的擁有」,舉例像是在公園打掃的清潔阿姨,雖然工作內容很平凡,但她認為自己讓環境變得更整潔,看見大人小孩到公園時心曠神怡的微笑,覺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對社會有貢獻的事,因此感受到的是擁有成就感與有意義。
2.「意義的追求」,舉例一位工作穩定的資深平面設計師,每天經常想著:我到底該不該轉職?要不要創業?工作到底有什麼意義?這些想法讓他遲遲無法專心工作,甚至引發焦慮憂鬱,這樣盲目地追求有意義,反而讓自己更不快樂。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是追求生命的意義,越容易陷入想不明白、找不到答案的困境,很容易讓人感到迷茫、沮喪,形成一個負面的思維循環。
因此作者提醒:
夢想不是想出來的,而是行動出來的。
與其不斷地向外思考追尋意義,還不如向內心探詢,找出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情,從小行動中不斷累積,逐漸找到你生命中的意義感。
有人會說:「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啊!我也沒有什麼特別有熱情的事情,那該怎麼辦呢?」
📋作者提供以下五個問題,協助我們篩選出生命中可能的「小興趣」:
1. 如果沒有壓力,我會做這件事情嗎?
2. 如果需要代價,我願意付出這個代價,去做這件事情嗎?
3. 這件事情如果有一定的難度,我可以接受挑戰嗎?我願意花時間,讓這件事做得更好嗎?
4. 我有足夠的資源嗎?
5. 我喜歡和這個領域的人在一起嗎?
這些問題,可以幫助我們把一些「聽起來不錯,但可能不適合我」的選項過濾掉,剩下的很可能就是我們值得花時間投入的事情。當我們找到小興趣之後,要如何開始呢?
作者以「爬山」為比喻,舉例,你喜歡爬山,目標是登上台灣最高峰玉山,但你沒有爬高山的經驗,你第一步要做的事情是,先從小山開始爬起。一開始從500公尺、1000公尺、2000公尺,逐漸鍛鍊體力和登山經驗,同時你也會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然後互相鼓勵,一起爬百岳,最後挑戰玉山。
如同《原子習慣》一書所說:
先從小目標,最微小的改變開始,讓自己的努力馬上看見成果,逐步在行動中成長,持續刻意習,最後達成大目標。
📋有人會問:萬一我全心投入,結果失敗了怎麼辦?
其實並不是所有的興趣,都必須產出什麼實質的利益或回報。樂趣其實來自於投入的「過程」,樂趣可以是無條件的付出,因為快樂就只是因為覺得快樂而已。
如果我們能找到一些更深層的興趣,例如能帶給別人溫暖,也讓自己感到滿足的事情,那麼這樣的興趣,就非常值得培養,可以為我們未來的人生,帶來長期穩定的幸福感。
📋美國有個熱門的 YouTube 頻道叫做 「Dad, how do I?」(爸,那這要怎麼做?)。(https://www.youtube.com/@DadhowdoI)
影片的內容非常樸實簡單,例如你會看到一位中年大叔,教你如何打領帶、刮鬍子、修水管、解決汽車拋錨等日常生活的瑣事。沒有什麼華麗花俏的剪輯,卻吸引了超過 530 萬人的訂閱,為什麼呢?
這位大叔叫羅布·肯尼(Rob Kenney)。他從小父母離異,母親離開後由父親扶養,直到 14 歲那年,父親也拋下他和哥哥不告而別。他們兩兄弟從此相依為命、依靠自己的能力獨立長大。
成家後,羅布看著自己的孩子,心中浮現一個想法:如果有些孩子跟他當年一樣,沒有爸爸在身旁陪伴或教導解惑,那他能不能當一個「網路上的爸爸」呢?於是他開始拍影片,用最簡單的方式教孩子們一些生活上的基本技能,像一位溫柔的父親在身旁陪伴著他們一樣。
肯尼大叔的故事給我一個很深的啟發:
真正能長久持續的興趣,不只是讓自己快樂,而是即使沒有任何掌聲,你也願意一直做下去。
哪怕只是一樁小事,只要能讓你享受其中感受到內在的踏實與平靜,那就是你真正的熱情所在,對你而言,就非常有意義。
👍成功學不可學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鼓勵的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成功不難,只要堅持做好一件事。聽起來很有道理,甚至讓人覺得熱血沸騰、充滿希望。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這個邏輯真的成立,那麼這個世界上,應該早就到處都是成功人士了。成功學神話的背後,藏著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陷阱,叫做「倖存者偏見」。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只看到那些「活下來的人」的故事,卻忽略了更多「沒成功的人」的慘痛教訓。
「倖存者偏見」的由來是在二戰時期,美國軍方曾研究飛機的哪個部位最容易中彈,打算加強裝甲防護,他們原先分析的是紀錄彈孔的分布,直覺認為哪裡彈孔多就加強哪裡。
但是一位數學家提醒他們:你們看到的都是飛得回來的飛機,而真正被擊落的飛機,才是你們看不到的樣本。應該要加強的是完全沒中彈的部位,那才是致命傷啊。
舉例,我們看到「四兆男」黃仁勳曾經當過洗碗工,經過不斷地努力堅持,成功打造出輝達王國,卻沒有看到,有數以千計的創業者,在同樣的領域奮鬥多年,最後燒光資金、悄無聲息地退出市場;我們看到一些知名網紅,年收入動輒上千萬新台幣,卻沒有看到成千上萬堅持日更一年之後,依舊默默無聞、最終放棄的頻道主。
成功學為了激勵人心、方便傳播,把許多成功人士複雜的奮鬥過程「精心剪輯」或「過度簡化」,讓我們誤以為只要堅持就會成功,但事實上,成功的機率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小很多。
難道「堅持到底」的心態不重要嗎?並不是,但是堅持不等於成功,堅持是達到目標過程中一個必備的工具。同樣的,「懂得放棄」也是一種工具。
如同汽車突然拋錨了,我們的目的是修好汽車,讓它趕快上路,用扳手還是螺絲起子、甚至是找人幫忙都不是重點,能把車修好繼續行駛才是。
作者對成功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成功就在專注當下,是一個「越走越近」的過程。
當我們正在追求我們所認知的成功前,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有一天,我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在一座荒蕪人煙的孤島,沒有網路、沒有舞台、沒有人會按讚,我還會想追求現在設定的目標嗎?
如果你追求的是物質的比較、別人的認同,那麼一旦這些外部因素消失,你會突然間覺得人生毫無意義,而失去努力的動力。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內在的目標,例如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一個有良好家庭關係的人;一個擁有成長思維的人。那麼即使你在孤島,也會想盡一切方法活下來,找到回家的路。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成功的定義由自己決定。我們不需要羨慕那些走在高處的人,也不必輕視那些走在我們身後的人。成功不是你站在哪個高度,而是你選擇以什麼樣的速度前進。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熱情和價值,只要你願意持續行動,那麼你就已經走在成功的路上,距離成功越來越近了。
真正的成功,是懂得活在當下,欣賞那個願意一直努力的自己。
👍結語
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二戰結束之後,因為政治局勢轉變,被請下首相的位置。一夕之間從大權在握變成閒賦在家的退休官員。他身心受到嚴重打擊,意志消沉。家人看他這樣日漸頹廢不是辦法,於是鼓勵他學習畫畫。
開始上課的第一天,邱吉爾面對一張白色的畫布,他腦中想著:「要畫什麼?怎麼開始比較好?如果畫得很醜怎麼辦?」就這樣發呆了十多分鐘,一筆都沒動。
繪畫老師很有智慧,直接拿起顏料盤向白色畫布一甩,一瞬間整張畫布充滿五顏六色的顏料。但是,邱吉爾反而放鬆了下來,他不再害怕犯錯,開始在畫布上隨意地揮灑起來。
從此邱吉爾愛上繪畫,甚至找回生活的熱情、找回自信,在政壇上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說好的開始等於成功的一半,那麼壞的開始,至少等於成功的三分之一。
當你在找尋自己的熱情、興趣,或是想投入一個值得一輩子耕耘的方向時,請記得,不需要一開始就很完美、也不需要有十足的把握才開始。就從一件讓你覺得「好像蠻有趣」的小事開始,先踏出一小步。
你會發現,當你越做越開心、越來越投入於其中時,那些意義和附加價值,會自己跑出來,你不需要一直想著有沒有什麼意義,享受其中就是你的回報。
過程中不斷問自己: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個世界因為我,會有什麼不同?
用活在當下的心態,做好眼前的事情,用輕鬆的態度,找出生活的小樂趣,你就能慢慢成長為那個你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