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朋友們分享的好書是《拆掉思維裡的牆》拆牆篇,作者:古典。
本書作者是一位生涯諮詢師,同時是中國多本暢銷書的作家。當他輔導許多個案時,發現許多人之所以會對未來感到迷茫徬徨,往往是因為「自我設限」所造成,這些看不見的「思維牆」正是阻礙人們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
😉什麼是「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大腦根據過去的經驗與記憶,建構出一個「合理」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決策模式,甚至決定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作者說:
你看事情的角度,決定了你人生的廣度!
每個人的人生機運都不一樣,是因為天賦、環境,還是運氣呢?其實,真正關鍵的,往往是你做出的「選擇」。而影響你做出什麼樣選擇的背後邏輯,就是你的「心智模式」衍生出來的「心態」。
心智模式可以從自然、社會文化、別人的經驗傳承、自己的經驗或推理歸納而來。例如亞洲人重視儒家思想,西方人重視個人自由。獨生女的成長環境和四個小孩的成長環境不同,看待世界的心態也就不同。
舉個星座的議題。現代人格心理學大師漢斯・艾森克就曾經針對「星座跟性格到底有沒有關聯」做過一系列的深入實驗,最後的結論是:星座和性格,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你可能會想:「不對啊?我覺得星座說得還滿準的啊!」
當人們相信某個星座描述的個性跟自己好像很接近時,你就會開始用那種方式去理解自己、定義自己,甚至慢慢養成那樣的行為習慣。久而久之,你真的就變成了那個星座所描述的樣子。這就是心理學的「對號入座效應」。
心智模式有很多種,有些模式很容易讓我們陷入困境。以下是書中提到的三種常見的錯誤心智模式:
💟缺乏安全感
書中提到一位女老師的例子,這位女老師不甘心待在鄉下小城鎮,思索著是否該轉換道大都市工作,但是又害怕找不到好的學校。考慮是否再進修研究所,又怕萬一考不上該怎麼辦?甚至想過找對象結婚算了,又擔心遇不到好男人…。她總是用「是的,但是…」來思考問題,活在害怕、恐懼當中,不斷找藉口、找理由拒絕改變,結果是自己把自己困在「安全感的牢籠」中,永遠走不出來。
💟受害者情結
小明是一位資深主管,最近被公司指派帶領一個新事業單位,他親自找了五位年輕人加入團隊。結果才過了三個月,就走了三個。小明非常生氣,不斷和別人抱怨:「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很難帶,沒責任感、吃不了苦就跑了。」
同事小張說:「可是老王那邊也帶五個年輕人,人家都有留下來耶。」
小明回說:「是的,他們也是年輕人,不過老王的單位資源多、工作流程穩定,我這邊是新單位,什麼都要從零開始,你不知道這壓力有多大!」小張問:「那會不會是你在管理的方式上需要調整一下?」
小明嘆氣說:「你不知道,我每天加班到十點,報告還帶回家寫。是的,我知道主管要帶懂得人、想策略,不過你想想,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我哪有時間思考?我這麼用心努力,結果員工一個個走人,真的讓我很心寒。」
小明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情結」:總覺得自己被對待不公平,看不到自己的責任,把所有問題歸咎於他人與環境,因此很難從困境中真正走出來。
💟無止盡的追逐比較
小華是一位在矽谷白手起家的科技富豪,三十歲前就創立公司、成功上市,財富快速累積。他一直相信:「只要賺到錢,就會快樂;如果還不夠快樂,那就表示錢還不夠多。」
但現實是,他越有錢,心裡卻越空虛。他感覺不到幸福,於是更加投入工作、拼命賺錢,希望有一天能「買」到幸福感。當他四十歲生日時,他在峇里島舉辦豪華派對,卻獨自坐在泳池邊感嘆:「我這麼努力,到底為了什麼?」
這是一種典型的「幸福錯覺循環」:不快樂 → 賺更多錢 → 還是不快樂 → 更努力賺錢 → 更遠離快樂。金錢只能買到表面的風光,買不到內心的幸福和平靜。
💟三個常見的錯誤觀念:
1. 努力一定有回報嗎?
事實真相是,選擇不對,努力白費,要把時間精力放在對的地方才可能有好的成果。
2. 職涯要有長遠的規劃嗎?
現代許多職業以前從來沒有出現過,不需要浪費心思規劃未來10年要做什麼,不如專注於當下,做好眼前工作,隨時保持學習新知的心,隨著趨勢調整工作內容。
3. 只要是金子就會發光嗎?
金子必須接受許多艱難歷練、打磨才會發光,你必須主動找到讓自己發光的方法和管道,讓別人清楚看見你的價值。
😉如何優化心智模式
常聽人說:「優秀是一種習慣。」但其實,真正的底層邏輯是,你有沒有能力切換和運用不同的「心智模式」,才是真正優秀的表現。
💟那要怎麼提升自己的心智模式呢?有四個關鍵步驟:
混沌:從複雜的事情中抽離出來。
覺察: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這件事情。跳脫思維慣性,去質疑這樣是對的嗎?
覺醒:從過程中找出優缺點,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
超越:總結出更好的作法,優化過程,得到最優的解方。
而要讓這些步驟發揮效果,「復盤」是個好方法。
復盤取自於圍棋術語,後來演變為企業管理一項實用的技巧。也就是完成一件專案之後,回顧整件事情的過程,透過評估、分析、檢討,找到可以修正的地方,讓下一次做得更好。
😉如何運用這四個關鍵步驟
💟如何建立安全感
女老師陷入「是的,但是…」的思維模式,總是缺乏安全感。這四個步驟的思考方式如下:
1.混沌:先暫停反覆拉扯的思緒,把自己抽離出來。
2.覺察:從旁觀者的角度問自己,自己其實一直在恐懼害怕。害怕找不到好學校、害怕考不上研究所、害怕找不到好伴侶,背後的原因是「缺乏自信」。
3.覺醒:意識到安全感不是來自於「不改變」,而是來自於「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變化」。
4.超越:轉念行動,設立可掌握的小目標,培養新的能力。例如:先設想最壞的結果會是如何?我除了教學還有什麼專長?先提昇自己的專業,把自己變得更優秀,才能吸引到更好的伴侶。
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培養出來的。
💟如何跳脫受害者情結
主管小明覺得自己已經盡心盡力,卻換來員工離職,感到寒心又無力,那要怎麼跳脫這種模式呢?
1.混沌:先找到最常覺得「沒掌控感」的時刻,是不是沒有溝通清楚被誤解、默默的付出沒有被看見?
2.覺察:把自己抽離出來觀察,「小明面對長官的無理要求,總是不懂得拒絕」、「表達的方式對方聽不懂」你是小明的朋友,你會跟他說些什麼?
3.覺醒:建議小明,是不是沒有分配好工作任務、沒有清楚表達工作的具體內容?沒有讓同仁理解具體要達成的目標?
4.超越:重寫一個有掌控感的新故事,從「為什麼是我?」變成「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
運用復盤的技巧,歸納出新的作法:重新建立團隊的信任感、設計好工作流程、清楚責任分工,主動變成一位更懂得帶人帶心的好主管。
💟如何找到幸福感
當小華發現自己越賺錢越空虛時,就是陷入了「比較與幸福錯覺循環」。要如何跳脫這種思維困境呢?
1.混沌:先從無止境的追求中抽離,問自己:「這些奢侈品真的讓我快樂嗎?」
2.覺察:用旁觀者角度看自己的選擇,不斷地比較外在的物質,到底有什麼意義?
3.覺醒:發現幸福感來自於家人的陪伴、溫暖的人際關係與無私的付出。
4.超越:重新定義成功,金錢是獲得幸福感的一種工具,不是目的。
真正的幸福,不來自外在的比較,而是來自你如何運用你的資源,幫助別人獲得幸福,改變他人的生命。
😉結語
我們的「心智模式」其實決定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影響我們面對問題時的態度和反應。當外在條件改變,如果我們還停留在舊的思維慣性裡,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或選擇。
真正成熟的心智模式,不是死守某一種觀點,而是懂得根據不同情境,靈活調整思考的方式。最高階的狀態,是熟悉各種心智模式的優缺點,知道什麼時候該用什麼角度看事情,什麼時候該使用不同的心智模式來分析思考。
這樣的觀念,正是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裡提出的「多元思維模型」。他曾說,我們不能只靠單一思維模式過日子,而應該像備妥工具箱一樣,面對不同問題,就拿出對應的工具分析、判斷,才能做出更全面、更理性的選擇。
每個人其實都戴著一副有色眼鏡在看世界,而這本書的核心精神,就是告訴我們,眼鏡不只一副、顏色不只一種。當你願意換個視角、拆掉思維裡的牆,人生也就擁有了更多的選擇,你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生命中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