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二十七章記載神對會幕外圍部分的設計與要求,包括銅祭壇、外院與燈油的安排。這章由至聖所的內部逐漸延伸至外圍,使整體敬拜結構更為完整。這些設計不僅為敬拜提供實體空間,更展現屬靈原則:神是聖潔的,祂樂意人親近,卻也按祂的次序與方式親近祂。本文將從三個面向探討本章屬靈意義。
一、銅祭壇:從獻祭開始的敬拜(出27:1–8) 神吩咐以皂莢木包銅製作祭壇(出27:1–2),為方形結構,長寬皆為五肘,高三肘;四角有「角」,為獻祭所用(象徵能力與救恩)。並設有銅網、銅環與杠,便於抬運(出27:3–7)。 這座祭壇位於會幕外院入口處,是會幕敬拜次序中的第一站。凡進入敬拜的人,必須先在這裡處理罪的問題、呈上獻祭、尋求赦免與與神和好。 這一設計教導我們:神的同在從認罪與獻祭開始。沒有人能跳過十字架的救恩而進入敬拜的深處。 今天我們雖不再獻牲祭,但我們每次親近神,都要回到基督的十字架,重新確認我們在祂裡面的地位與恩典。
祭壇為銅製,與至聖所內部金製器皿對比明顯,象徵神對罪的審判與公義的要求。今日我們得以坦然來到神面前,是因有基督作為永遠的贖罪祭(來10:10)。二、會幕的外院:神同在的社群生活(出27:9–19) 接下來神吩咐建造外院圍欄與門簾: 東西向長一百肘,南北向寬五十肘,圍以捻的細麻帷子(出27:9–13)。 柱子六十根,帶有銅座、銀鉤與杆(出27:10–17)。 院門設在東面(出27:16),門簾由藍色、紫色、朱紅色線織成,寬二十肘。 這結構的屬靈意義有三: 1. 分別為聖:會幕外院是區隔神聖空間與俗世生活的分界,提醒人敬拜需在聖潔中進行,不能將屬神之地視為平常。 2. 神願住在人中間:外院是信徒與祭司共同聚集的地方,顯出敬拜不只是私人經驗,而是整個神子民社群的共同事奉。 3. 東門象徵啟示與盼望:聖經中「東方」常與光、救恩、神的臨到相關(參太2:2;結43:2)。敬拜之門朝東,預表人迎向神的榮耀進入。 今日教會不再受制於空間形式,但這段經文提醒我們:教會生活須有界線、次序與敬虔的態度,而敬拜也不該成為個人消費式的體驗,而是與神子民一起生活、事奉、敬拜神的集體行動。 三、燈油的預備:持續的光,持續的敬拜(出27:20–21) 本章結尾神吩咐摩西,吩咐以色列人:
「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為點燈搗成的清橄欖油拿來給你,使燈常常點著。」(出27:20) 燈台設在會幕中的聖所,由亞倫與他的子孫負責從晚上到早晨照顧,這是代代相傳的聖職(出27:21)。 這段經文蘊含三層屬靈意義: 1. 光是敬拜的基本條件:若沒有光,人無法在聖所事奉,顯明神的同在也是人靈裡的啟示與引導。 2. 燈要「常常點著」:敬拜不該間歇、信仰不應忽冷忽熱;屬神的人要持續維持靈裡的火熱與光照。 3. 眾人參與、祭司守護:油由百姓預備,燈由祭司維持,顯示敬拜不只靠領袖,也需全體投入。神的家是眾人同工的地方。 新約中,主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太5:14)祂是光,我們也因祂發光。今天我們若要持續有光,就要不斷供應「清橄欖油」——聖靈的充滿與話語的供應,使我們的生命與敬拜不熄滅、不暗淡。 《出埃及記》第二十七章從「外院的設計」帶領我們明白敬拜的開端與秩序。從銅祭壇到圍欄,從東門到燈油,每一項設計都指向敬拜的神聖次序與神親自同住的心意。 今天的教會與信徒雖不再需要照會幕的外形敬拜,但神藉這章仍教導我們:要從悔改與獻上開始敬拜(祭壇)。要在神所設的群體中活出分別與合一(外院)。要讓生命的光不熄,持續為神發光(燈台與油)。願我們持守這樣的敬拜節奏,在恩典與敬畏中,不斷走近神的同在,直到榮耀日的完全彰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