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聽了台大開放式課程傅佩榮教授的「哲學與人生」的筆記,非常推薦大家聽聽看,傅教授將哲學的基礎概念解釋的淺顯易懂又生動有趣,更難得的是他把哲學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聽完獲益良多。
五、蘇格拉底
「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自然哲學:西方哲學的開始,自然指有形可見不斷變化的一切。如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本原,世間充斥神靈。開始以「一」來解釋「多」,通過理性假說理解自然變化。
畢達哥拉斯:結合數學和宗教。
蘇格拉底(469-399B.C.)的年代:波希戰爭希臘戰勝波斯,之後希臘的城邦開始內戰,即雅典與斯巴達的伯羅奔尼撒戰爭(431-404B.C.),此為文明盛衰的轉機之時。蘇格拉底也參加了伯羅奔尼撒戰爭。
辯士學派sophists:亦稱智者學派、詭辯學派。當時參與政治只要有很好的口才,就能獲得權力。辯士學派便收高額費用教授演說技巧和修辭學。其基本主張善良、真理、正義都與人本身需要的利益相關,所以沒有絕對的真理與正義。善惡是相對的,取決於當地的風俗和法律。
蘇格拉底教學法:詰問法。蘇格拉底在當時便感受到時代的危機(自然哲學不談人生,辯士學派只談相對和利益),便走上街頭四處問路人一系列問題,尤其喜歡問價值的判斷。蘇格拉底沒有留下半點自己的著作,只能從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記載中加以探索。
蘇格拉底的使命:以理性探求真理,界定人生意義。
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一個洞穴有向光的出口,洞穴中有一群人,他們的腿和頸子從兒童時期就被鎖著,面向洞穴的內壁,不能從正面看到過往的人或物,只能從所面對的牆壁看到人或物,越過屏幕似的短牆投射在牆壁上若隱若現的影子。柏拉圖所說被關在洞穴裡的這些人他們對世界的觀點並不確切。因為被他們的激情與偏見所扭曲,被別人用語言和修辭表達給他們的激情與偏見所感染。假使一個囚徒逃出洞穴,開始習慣陽光的照射,逐漸體會影子與真實物體的差別,這人便算進入求真知的途徑。若能逐漸拋棄在洞穴裡所感染到的幻影、激情與偏見,若能從陽光照耀的世界裡很清楚地了解事物,便可進入智慧的實在世界。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神諭說沒有人智慧高過蘇格拉底,蘇格拉底十分困惑,因為他認為神必不會說謊,但也深知自己並無智慧。因此,蘇格拉底四處拜訪了那些以智慧著稱者,包括政治家、詩人和手工藝人。蘇格拉底試圖檢驗這些人的智慧,發現儘管其中某些人有一技之長,卻無人擁有智慧。然而,人們卻視這些人為智者,包括他們自己也自認為是智者。因此,蘇格拉底認為,自己的智慧的確要高過他們,因為他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蘇格拉底的罪:
- 腐敗青年,散播質疑的概念。
- 不信仰眾神而新立神祇。
蘇格拉底的思想方法:
- 對話dialogue:辯證法dialectics就來自對話。古希臘的辯證法,涉及對一個主題持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對話,目的是通過這種有充分理由的對話建立起共識和對事物真理的認知。反詰、辨證、歸納、定義。
- 坦承無知,將使真理顯示。開放心胸,全依理性。
- 取材:與人生「應該如何」有關的概念,虔誠、公正勇敢美善;知德合一論。
- 知識即是德行:人只有真正了解德行對人生的重要意義,才有可能具有真正的德行。
- 追求真理:「未經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 信仰傳統神祇與城邦法律:以純真心態,像孩子一般,立足於此一信仰。
- 聽從內心的精靈之聲:在個人的具體情況中,可得知「不准」做什麼事。
蘇格拉底談死亡: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死亡,就不能說活著比死亡好。死亡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完全沒有知覺,那就有如無夢的安眠。第二是靈魂繼續存在,離開肉體的束縛。兩者都是好的。
「你對智慧與真理如此冷淡,對靈魂的最大利益漠不關心,難道不覺得可恥嗎?」
柏拉圖:知識分兩個層次,感官得到的知識(質料,具多樣性)不斷在變化,真正的知識要用理性去掌握形式,即理型(具普遍性)。柏拉圖真正重視的是倫理學和價值學上的形式,什麼是勇敢、善、美等等。
抽象的學問:
- 物理抽象:天下沒有兩張一樣的桌子,但我們都知道它們是桌子。人的本能,把東西的物理特性去掉。
- 數學抽象:只留下數學形式。
- 形上抽象:萬物只有兩個形式,存在或不存在。萬物是一個整體,反面就是虛無。有形上抽象才有更深層和整合性的哲學思考。
對於柏拉圖來說生命的結構(理想國的形式):
- 理性:領袖。
- 義氣:榮耀,衛士。
- 情感(慾望):一般百姓。
希臘時代的德行:
- 明智:懂得如何將理性運用在生活上。
- 勇敢
- 節制
- 正義:恰如其分、恰如其位的休養。
亞里斯多德:柏拉圖重視內心、要求理性。亞里斯多德重視人的感官經驗面對的現實世界,試圖解釋這些變化。
六、康德與倫理學
倫理學:探討有關「道德判斷」的各種問題,如:人為何要做道德判斷?人為何要有道德?道德上的善惡如何認定?
西方的問題:倫理道德能脫離於宗教之外嗎?如果沒有上帝,為什麼不能為所欲為?如果人死後沒有靈魂,我為什麼要有道德?
道德判斷:以普遍化的命題形式,指導人類的行為,是人類社會的重要力量。
為什麼人類需要道德:理性上的限制(只看眼前的利益,不為長遠打算)和同情心不足(人有自由就會為自己考慮)。
倫理:注重人與人的關係,側重人的行為規範。
西方倫理學三派:效益論、德行論、義務論。
效益論:
- 功利主義。代表人物有休謨。
- 主張行為的價值需以行為的效益、效果來衡量。
- 行為的對或錯不在行為本身,而在行為所產生之總體的善或惡
- 行為是否正確,要看它對所有相關的人的普遍福利所生的後果為何。符合民主制度(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但必須考慮幸福的質和量)。
- 最大幸福原則,在評估幸福時,應考慮幸福的量(物質;幸福不等於滿足)和質(內在價值;人皆喜歡不涉及道德責任的幸福)。
- 社會如果接受這樣的觀點,法律與社會應該盡可能把每個人的幸福與整體的利益相協調,教育和輿論應該努力使每個人把自己的幸福與整體的利益相關。宗教教義也算是一種效益論,只是把效益放在死後。
德行論:
- 亞里斯多德。
- 重點不在行為的結果(效益論)或動機(義務論),而在行為者身上。不是我們應該做什麼,而是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 經由培養訓練,使德行的活動成為習慣。
- 這種德行既非天生固有,亦非違反本性。
- 生命的目的在於幸福,幸福來自黃金中道的美德。仁慈加上無惡意;公平加上不欺瞞。
義務論:
- 康德的先驗哲學。
- 注重於責任,而非感情或結果。
康德思考的四個問題:
- 我能夠知道什麼?三個本體不可知,只能知道它的「現象」,無法用理性了解自我、世界、上帝。我只能知道現象,認知必須透過可以直接接觸外物的感官,理性只能使用概念。
- 我應該做什麼?「應該」代表人有自由可以選擇,涉及道德問題。自我原本不可知,透過「應該做什麼」,用道德實踐展現存在和肯定自我。我們不了解上帝本體,但可以透過道德了解上帝的作用。
- 我可以希望什麼?審美的判斷。
- 人是什麼?哲學上人和動物不同,之所以為人的地方。
康德的倫理哲學:
- 康德認為唯一的善是善良意志(動機),有善良意志的人他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
- 人有善良意志,乃因其行為的唯一動機是「建立在普遍有效的規範基礎上的」道德義務。
- 唯當一個人根據對人人皆有約束力的道德去行動,代表他有自律的意志。當人按照普遍有效的道德規則,自覺地約束自己時,意志自律才得以呈現。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
- 如果我的行為準則不能夠普遍化,那麼我就不應該這樣做。透過想像所有的人類都完全地遵守並執行該原則的後果,藉此來判斷該原則是否可接受。
- 你不能只把一個人當作手段來利用,而不同時也把他當作目的來尊重。(絕對不把人只當成手段,而永遠要把人當成是目的。)
義務論的質疑:
- 若道德自律的要求是「為自己立法」,在經驗上與理論皆不可能。
- 人生充滿矛盾、掙扎,並非光靠善良意志可以定論。
效益論的質疑:
- 計算效益太困難。
德行論的質疑:
- 修養品與標準由誰來定?
有關道德上的爭議
- 針對不同立場所根據的事實,要有關鍵知識。
- 雙方使用的語言,要澄清觀念及定義。
- 雙方有無「共同的道德框架」(如尊重人、行善、正義)
- 使用例證與反例證。
- 揭示對方論證之不充分性,及其意料外的後果。(辯論技巧)
七、存在主義
和我們最接近和最有影響力的西方思想就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在二十世紀之後產生重大的影響。
存在主義,又可翻譯為實存主義、我存主義,指的是研究生命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並且以「我」為中心去探索、追求、解決和改善其生命一切的一門哲學。
齊克果:
- 丹麥哲學家,存在主義始祖。
- 重新定義存在,「存在」以個人為主,表示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存在像一個人單獨面對神,必須負起完全的責任。
- 人生三絕望:不知有自我而絕望(只知世俗物事,混在群體之間);不願有自我而絕望(因為有自我是很辛苦的,要自己選擇自己負責);不能有自我而絕望。
- 人生三階段:感性(Aesthetical,注重當下的感覺,今朝有酒今朝醉);倫理(有了道德和內在價值之後,便很容易出現「道德上的驕傲」,自以為是好人,忽略了人的本質是脆弱不堪);宗教(A:一般的宗教情操,感覺到生命的神聖。B:新教教義,與上帝取得和諧的關係。)。
尼采:
- 上帝已死:他想表達的是上帝已不再是生命意義的來源、道德圭臬或價值觀,打破宗教裡的虛偽。上帝死了,表示需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Transvaluation),因為西方世界的價值觀和道德原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上的。
- 超人(Overman):走過去的人,脫胎自演化論。通過考驗,引發身心的潛能,如歌德與拿破崙之組合。「超人是大地的意義。」
- 精神三變:駱駝(聽別人對你說,你應該如何,你應該如何);獅子(你對自己說,我要如何,我要如何);嬰兒(我是,充滿無限的可能)。
- 權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每一個生命都是追求力量最大的發揮。
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
雅斯培Jaspers:
- 軸心時代:大約從西元前8世紀到前2世紀之間的革命性思潮,人可以透過自我的覺醒,找出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蘇格拉底、釋迦牟尼、孔子、耶穌。
- 界限狀況:指一些我們無法超越的基本情況,例如身體的生老病死、心理的自我認知、靈魂的追尋意義。人的存在在「界限狀況」中是不完滿的話,就要超越,也就是越過界限,意識驅使人們超越。
- 剎那與永恆:人在作抉擇時,往往必須掌握到「剎那」。
- 超越界:統攝者,無所制約、沒有條件的。四大聖哲的典範。
馬塞爾:
- 有神論。
- 分辨有(Having)與是(Being):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 你擁有越多,「被擁有」的也越多。「有」的越多,「是」的越少。
- 問題(Problem)與奧秘(Mystery):人的生命不是可以解決的問題,而是奧秘。「存有即奧秘」(Being as Mystery)是馬賽爾哲學的中心思想。
海德格:
- 存有與時間:
- 人的本質是掛念;走向死亡的存有者
- 人的存在海德格稱為此有(Dasein),具有理解存在的能力,會好奇存有、會問存有問題,即存有意義的問題。
- 真誠性:承擔自己的唯一性和個體性。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種屬己的而有待實現的潛能,並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死亡。透過我的真誠,展露存有本來的面貌,不再渾渾噩噩。
八、荒謬之超越
以荒謬為方法 ,重新思考及理解人生的意義。
沙特:
- 存在主義是人文主義(以人為本),人文主義分為開放的(有神論,有更高的領域,如雅斯培、馬塞爾),封閉的(海德格、沙特)。
- 在己(對象)與為己(意識主體):為己或對己存有才是真正自由的主體,意識考量要選擇什麼樣的對象。在己則是成為別人意識的對象。因此人際關係成為一種互相對象化的循環,人際衝突是必然的結果。
- 空無性之必然:意識就是製造空無的能力。否定自己,就是將眼前的自己虛無化。但是,人們藉以否定當下狀態的理想既然尚未實現,所以也是一種虛無。
- 存在先於本質:人的本質都是過去的某個存在(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運作之後的結果。人是面向未來,具備無限可能的「自為」主體。
- 自由無所限制,意識無所不能,所以不能有上帝。
卡繆:
- 與沙特之交往:人沒有絕對自由
- 荒謬:人有理性希望解釋一切,而存在界不可理解(痛苦,死亡),荒謬連結了這兩者。「荒謬不是結論,是我們思考問題的起點,可以視為一種方法,由破壞摧毀無意義的生活方式,再設法找到超越的途徑。」
- 從荒謬引申出:我的反抗(我反抗,所以我們存在,為了人性而反抗);我的自由(解除一切先天限制,這是創作的契機);我的熱情(生命的量取代了質,積極投入生命,尋找意義和價值,為人類求幸福)。
- 作品:薛西弗斯神話:卡繆認為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就是自殺,判斷生命有何意義,是否值得活下去。探討自殺,並反對形體(違反生物學原則)及思想(如不思考而信仰宗教)上的自殺。他堅持薛西弗斯在反抗中是絕望而充實幸福的。
- 作品:誤會:心中意念可能會扭曲人生,形成悲劇。「幸福不是一切,人還有責任。」
- 作品:異鄉人:現代人的荒謬感,失根,無意義,死亡。
- 作品:瘟疫:人道主義的情懷。
- 作品:放逐與王國 :Solidaire(團結)與Solitaire(孤單),合群與孤單之間、喪失自我與保有自我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