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急診的工作中,我們偶爾會遇到身心科的患者就診,因為這是近期發生的故事,其實對於這個身心科的患者及家屬一些對話及實例,可能我們真的看了太多了,不免心裡有一點感慨跟心得,想要分享一下這樣的場景時光。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實況篇。
喜歡我的臨床筆記嗎(含民眾更多新知識),可以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
喜歡我的更寫實的臨床筆記嗎(含更多醫療人員生態)?,可參考我的醫療筆記EX
喜歡我的醫療故事嗎?歡迎觀賞我的-醫療的一千零一夜故事
關於我的醫療衛教-可參考我的醫療魚骨圖
急診對於身心科疾病
首先~我先說一下我們急診的生態,其實我們的急診醫師並非是身心科醫師的領域,也不是說不能看診,但要先評估看看患者狀況是不適合急診,畢竟我一再強調急診是處理緊急情況,而一般身心科患者對於急診來說,就是情緒激動的狀況下給予一些鎮靜藥物使用(這是大部分),或一些身心科症狀如所謂的EPS(錐體外症候群)等等,可能就是症狀性的處理為優先。
不過~因為我們急診的這些處置,就算處理完後,還是不能忘記最重要的源頭,還是在身心科醫師的身上,如情緒的控制需要藥物治療(那將會是一個長期,覺不是不是掛一次急診可處理)
或是需藉由會談來知道家屬的心態及與病患疾病下共存的生活方式,才有辦法改善這患者的狀況,這就是身心科需要的藥物+心理治療,兩者缺一不可。
再來~我敘述一下我們急診的情況,因為我們當地有一個特殊單位叫24H的心衛中心,他們會藉由家屬的報案,來依照當天哪家醫院為值班日,送往該家醫院的一個情況,再由當家醫院醫師評估是否治療方針、收住院、離院等等情況,這大概是比較簡短的說法。不過我的重點不在這,就不多加表述了,畢竟主要是要分享醫療故事,總要個起頭😅。
那麼故事從這裡開始
📒醫療筆記
在今天的小夜班,因為今天算是我們醫院的身心科醫師值班日,所以今天就會有機會遇到身心科的患者到本院,很快的上班不到2小時,就接到了電話。
心衛中心:你好~我們這裡是心衛中心,我們在XX區塊,有一個25歲男性患者,他是亞斯伯格症,他今天的狀況就是近期與家屬常有言語上衝突,而今天在發生口角後,患者似乎有要與家屬動手的意念,所以家屬報警到案處理,那患者會來貴院做醫療上評估。
我:收到~不過麻煩跟家屬說一下要到本院,畢竟醫師還是有問題會向家屬詢問狀況等(會這樣說是遇到太多次類似案件,家屬就未到場,最後也沒辦法做其餘處置)。
我只能說........拜託讀過我醫療文章的人要記得,帶患者來急診,麻煩一定要到場,不管哪種疾病。
心衛中心:了解~會跟家屬說明,謝謝!
大概30分鐘後,救護車送來的患者,看到患者俐落的自行下車,連救護車上的二層階梯也不走,直接跳下來,這患者~自行拿了一個推輪式箱子推進來急診。
患者:哎呀~剛就是跟我爸媽吵架,我被趕出來了,反正呢,這個家是不能待了,在於大家要共體時艱下,我就先在你們醫院借住院吧。
我:你先坐好我要量血壓,等下醫師會來看你。
等了大約5分鐘,身心科醫師來了,與患者的會談,其實大致上聽起來,這個弟弟的口語對答,其實也不是那麼言不答詞,但偶爾會以自我為中心那種感覺,我自己印象就是亞斯伯格有的問題可能就是有社會化的行為可能無法與當下情況適應,就容易被邊緣化等等,當然這一塊我不是專家,我只是在敘說我經歷的故事。
最後醫師跟患者談論完後,請患者去躺床,而患者聽到躺床二字,很開心地起身,走向我們預設定的床位。
患者:好喔~我先去躺12床,那個我後面那包行李要記得幫我推過去,東西很多要小心推。
我:我沒有要幫你拿喔,你要自己推,畢竟那是你的東西
患者:沒有要幫忙嗎?這些是我的重要物品耶~之前在家也不是我在拿的。
我:恩~既然是重要物品,就請你自己拿過去放好,請!。
本來患者還有點心不甘情不願,不過我堅持讓他自己拿過去,主要是因為他人走路等等也與常人無異,再者本來就算是患者,社會的遊戲規則,仍然要遵守。
最後醫師與家屬的討論後,家屬明確表示雖然有爭執等,但沒有說要把這個弟弟趕出家門,只是患者聽說也有過幾次用離家出走方式去換來家屬的心軟,家屬畢竟有那種愧疚的感覺,所以有時候還是答應他一些他們無奈的要求,而且家屬還很擔心是這弟弟萬一真的離家出走,去捷運上拿刀砍人的悲劇新聞烙印在家屬身上,所以一次次的被這弟弟制約了。
到這裡~其實醫師也會談差不多了,也開了藥物讓我去施打一些控制情緒的藥品(主要不是鎮靜類,反正就是一些腦部機轉的藥品,這裡不多說,這不是重點),醫師陪我過去施打完針劑後,還是有跟家屬會談過,也告訴他們,就算是患者,也需要尋次漸進的讓他學習社會該有的規則等。
最後~醫師評估是不需要住院的,所以協助家屬辦理離院後,我看到這患者很開心的邊划手機邊離開床位,後面則是一個快要60歲的父親推著剛剛要離家出走的行李,此時此刻,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或者是該有的原則,我也搞不懂當下的衝勁是啥,我阻止了那個年邁父親。
我:弟弟,那個是你的東西,你要自己推,你爸爸都年紀一大把了,先生你停下,給他自己推。
患者很開心的說:喔~我剛剛被你們打針手很痛,我沒力氣推
我:沒這回事,打針歸打針,那是你的東西,你有需要可以和爸爸一起推,不是全都丟給他做。
患者:反正我不做他們也會幫我做。
我:先生~你還是要讓你小孩知道,你不可能一直幫他再做20年,他25歲算成人了,也要讓他有學習的能力。
結果這位父親,最後還是嘆了一口氣,頭也不回地推著那個大大的行李箱,離開我們的視線。
所以在這個故事的身後,我其實蠻感慨的,或許家屬真的有這樣的愧疚感,因為沒能給小孩一個正常的心智,但現實的社會,殘酷的事情多了,多少身心科的患者,也是藉由藥物和心理治療後,慢慢學習簡單的工作,讓自己可以在這個社會求一個立足。但如果都沒有作為,讓小孩一直在一個永遠都有援助的情況,真的有辦法護他一生嗎?
會這樣說是因為我們感觸鰻深的,當我寫下文章的同時,我自己也會覺得有時候我們的同情或家屬的憐憫,其實對孩子的造就後來在社會生存上,會不會產生一種落差或過度依賴感呢?再者~其實社會上也很多患者一出生就比別人辛苦(包含連我的小孩也不例外),或許未來我會不會成為這樣的家屬我不知,但我現在也是盡可能給自己小孩做應有的責任,而小孩子長大了,或許也會比較能夠在這個社會生存,猶如:給孩子飯吃,不如教他如何做飯的道理,這大概是我的感觸。
喜歡這篇醫療日記的朋友,麻煩幫我按下愛心,並且記得追蹤我,這些醫療文章都是我很努力想分享給大家的心得及方式,希望各位路過的民眾,可以更了解我們醫療的生態及醫療常識,有健康才有更好的人生,一起和我加油努力~我們下一篇見!